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古代一位功业卓著的帝王。他不仅以武功定天下,以文德致太平,还以其诗作揭开了唐诗风流的篇章。唐太宗处在梁陈以来浮艳柔弱的诗风向唐代刚健宏阔的诗风转变的时期,他的诗风,既是对前朝诗风的纠正,也是对唐代诗风的开创。正如《全唐诗》(卷一)所评说,李世民的诗“天文秀发,沈丽高朗,有唐三百年风雅之盛,帝实有以启之焉!”  相似文献   

2.
唐太宗的个性和生命意识与其诗歌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族血统、出身门第、早年的军旅生涯,以及隋朝灭亡的前车之鉴等因素塑造了唐太宗的个性,政坛上的腥风血雨和执政的艰辛等又形成了他强烈的畏惧"天谴"的生命意识。其独特的个性和生命意识决定了他诗歌中崭新的意象选择、"明雅志"的创作目的、"虑高危"的理性自觉、"节之于中和"的情志统一和儒、道、释思想交融的"自适"情怀。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谈艺录》、《管锥编》等著述的总的学术取径上探讨钱钟书的学术思想和文艺观。指出 ,钱钟书的文艺思想十分丰富、精深 ,涉及非常广泛 ,且随时间的推移有所变化 ,但一以贯之的是对艺术的重视 ,其文艺观具有一种艺术本体论的倾向。这种观点受到上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和英美新批评派的影响 ,但他在理论和研究实践上又有新的拓展和超越  相似文献   

4.
晚清庐陵学者龙文彬家族文化底蕴深厚,文史成就令人瞩目。龙文彬一生大致可分为少年壮游、宦海为官、潜心教席三个时期。龙文彬交游广泛,所著文集中序跋酬唱、记游感怀的诗作真实记录了交游间的情谊,其交游对象涵盖了师门同辈、政坛贤达、地方文友以及外交使者等。龙文彬品高诗逸,诗歌创作题材广泛,整体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兼取唐宋,各体皆工;网罗宏富,境高寄远;清秀俊丽,超逸脱俗三个层面。龙文彬在江西文学史上是一位不容忽视的诗人,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正> 唐宋以来,关于唐太宗对佛教的态度及政策已有多方面的评价。例如:隋未唐初的名僧道宣曾说:“会贞观广延两教”,①欧阳修也说:“至其牵于多爱,复立浮屠”,②韩愈在上疏中则称太宗“即位之初,即不许度人为僧尼道士,又不许创立寺观。”③无怪今人在论述唐太宗对佛教的政策时,概括为抑佛或崇佛的两种观点。本人认为单一的用“仰”或“崇”来评价唐太家对佛教的态度及政策,都是偏面的,都不符合历史事实。本人认为唐太宗的抑佛主要发生在贞观前期和中期,晚期则走上崇佛的道路。他的抑佛表现主要有两方面:贞观前期的沙汰僧道政策,贞观中期的下达“道先佛后诏”和沙汰僧尼政策。需要说明的是在推行抑佛政策的同时,又对佛教采取了保护措施。因此,对唐太宗的抑佛不能认识简单化。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个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毛泽东语),陶行知先生为我们留下了近百万字的论著;作为一个“伟大的人民诗人”(郭沫若语),陶行知先生为我们留下了近千首诗歌。长期以来,陶行知的教育论著,享有很高的声誉;然而对其诗歌却很少有人问津,没有引起中国现代文学史,尤其是新诗发展史研究者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不应有的疏略。为此,本文试就陶行知诗歌创作及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些探讨,求教于大方。  相似文献   

7.
除作为一位小品文作家,王思任还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但他的诗歌历来被蔑视或忽视。该文对王思任诗作按内容分三类加以讨论,并对诗歌的艺术特色进行探讨,抛开晚明以来钱谦益等人对王思任的贬斥,试图对王思任的诗歌作一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8.
南宋中后期的江湖诗派是当时极为重要的诗歌流派。赵汝鐩作为江湖诗派之一员,有《野谷诗稿》传世,存诗近三百首,于时颇负盛名。本文拟对其生平略作介绍,并初步探讨其诗歌创作,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学人对赵汝鐩其人其作的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的文艺观是对马克思、列宁文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认为文艺具有鲜明的功利性和阶级性,并为一定的政治和阶级服务;文艺与革命的关系,就是文艺与人民大众的关系。毛泽东是一位政治家诗人,他在诗词创作中深刻地反映了他的文艺观,并以此实践了其文艺为革命斗争服务的主张。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人民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精神上的需要就多样化了,艺术上的需求也随之多样化,势必出现纯粹娱乐性的文艺作品,这些作品很难以政治标准来评价其高下优劣。因此,毛泽东的文艺观应该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0.
唐太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篯同志,我校历史系教授,曾任中共北大历史系总支委员、中国古代史教研室副主任、代理历史系副主任等职。他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是隋唐史方面的专家。由于遭受林彪、“四人帮”的迫害,汪篯同志于一九六六年六月十日含冤去世。一九七八年十一月二十日,北京大学历史系为汪篯同志举行了追悼会。为了悼念汪篯同志,我们特发表他的遗作《唐太宗》。  相似文献   

11.
“世界文学”是歌德晚年最为珍视的概念,认为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借鉴有利于世界的进步发展。在他的观念中,东方文化不仅是中国印度文化,也包括中东近东的波斯阿拉伯犹太文化。东方文化在总体上的特征可以归纳为素朴的整体观念,注重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以及自然神论。东方人把自己作为自然整体的一部分,强调整体性和实践性的认识。而西方文化则严格区分主客体,用主体观察的眼光来看待自然界,注重数字式和体系的严密完整。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的文艺观是对马克思、列宁文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认为文艺具有鲜明的功利性和阶级性,并为一定的政治和阶级服务;文艺与革命的关系,就是文艺与人民大众的关系。毛泽东是一位政治家诗人,他在诗词创作中深刻地反映了他的文艺观,并以此实践了其文艺为革命斗争服务的主张。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人民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精神上的需要就多样化了,艺术上的需求也随之多样化,势必出现纯粹娱乐性的文艺作品,这些作品很难以政治标准来评价其高下优劣。因此,毛泽东的文艺观应该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3.
李贽的文艺观在我国文艺美学批评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他的文学批评的局限性却很少为人关注。分析李贽的文学创作观和文学批评标准,可以看出他观念上存在的偏颇。  相似文献   

14.
高燮在南社中是较有诗学根柢者,对诗之本质与功能有较清醒的认识,对诗学承传与宏扬抱有热诚希望。其诗学思想主要有:诗能影响政治;诗人要有真性情,但要防“率”与“浅”;诗人要有学问,方能彰显文采;诗之外要有事;才与学相互促进;还须讲究法,法依赖才,才来自学;诗言难言之隐,难尽之情;诗语言力求雅驯;关于学诗途径,反对家数之说:以理性态度正确看待同光体。这些见解大多数是针对南社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偏颇与缺失而发的,表现一位学人应有的正直品质与独立思考的勇气。高燮的诗内容广泛,感时诗哀愤沉著,山水诗清爽飞动,咏物诗寓意深沉,咏怀诗沉郁绵邈,题赠诗亲切真诚,缅怀悼念诗沉挚悲郁,莫不真情朴茂。既有渊雅格调,又有时代气息,合唐诗之雄放、宋诗之峭健为一体。峻洁而无尘滓气、蔬笋气,清雅爽净。  相似文献   

15.
李邺嗣出身于浙东鄞县世代官宦之家,少有诗名。他是浙东著名思想家黄宗羲的挚友,深受其思想影响。抗清失败后,他埋首书斋,自编文集20卷,诗集18卷。对故国的怀恋、隐居乡野的落寞和田园生活的宁静成为他诗歌吟咏的主题,也是他恪守民族大义、不仕新朝的遗民情怀的诗化表现。李邺嗣的诗歌创作在清初浙东诗坛居于重要地位,对开启后世浙东诗风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明代永乐时期,有一围绕在东宫太子周围的文人群体,他们表现出与占主流地位的台阁文风不同的文学兴趣与审美追求,王汝玉可算是此群体中最主要的文人之一.有关王汝玉的史料较少,但根据<明史>、一些诗话及<青城山人集>等可大致看出其生平思想的轨迹,王汝玉的诗文创作多表述的自已隐居生活和入仕后企慕隐居生活的诗歌及题画之作等,讲究诗法,注意诗文的审美性,于此也可窥测东宫文人群体与台阁文人所存在的主要差异.  相似文献   

17.
赛珍珠的文艺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赛珍珠的文学批评有两种倾向:摹仿理论,强调艺术反映生活的真实;实用主义批评,认为创作应该为更多的读者着想,使之感兴趣外也要适当说教。这两者兼顾不好,势必相互冲突。由于对后者的偏重,赛珍珠后期创作就表现出浓厚的浪漫色彩与说教意味。“自然说”是赛珍珠独特的文论观。它从小说创作方法上要真实自然地反映生活及人性,到创作过程,作品形式结构,语言风格等都要求自然而成,不矫揉造作,从而成为具有美学意味的观点。她这些观点得源于中国古典小说体现的文论观与自然主义等西方文论观,使之文艺观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唐太宗是杰出的政治家,其雄才大略与贞观之治密不可分。主要从贞观之治出现的历史背景、生产力的发展、唐太宗功绩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文化视角文艺观与意识形态视角文艺观的三大差别谭好哲文艺是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是产生于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反作用于一定经济基础的观念形态的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关于文艺本性的一个最基本的认识。因而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审视文艺现象,便构成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毛泽东的文艺观的内涵主要包括文艺的价值观、创作观和发展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习和研究毛泽东文艺观的价值不仅在于繁荣文艺事业,坚定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而且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振奋民族精神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