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艺术形式美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一年多来关于艺术形式美的讨论涉及了许多问题,例如:艺术形式美是构成艺术形象时所凭的方式,它不等于艺术形象本身;艺术形式美的构成因素为线条、颜色等;艺术形式美具有比例、平衡、对称、虚实、奇正、节奏、多样统一、不齐之齐等规律,这些规律本身并不含有阶级性;艺术形式美具有相对独立性,但考察某一具体作品的艺术形式美时,也还须联系作品的主题、内容以及作家的审美观点、艺术风格。对于这些问题的看法并不完全一致,本文试行结合我国古代绘画和书法,就上列部分的问题谈点不成熟的意见,作为抛砖引玉罢了。  相似文献   

2.
论舞蹈中的“形象美”、“形态美”与“形式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舞蹈外在美的探究从形象美、形态美、形式美来探讨舞蹈艺术直观、外在的"形"之美感,这对于深入认识舞蹈本质、丰富舞蹈艺术创作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形式美的构成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是一种有价值的愉快对象。美所以是一种愉快对象,源于是一种适性对象。“美的规律”实际上乃是有价值的令人愉快的规律和法则。“美的规律”分为形式美规律与内涵美规律。其中,形式美的创造规律和法则是“单一纯粹”、“整齐一律”、“对称比例”、“错综对比”、“和谐节奏”。对于生理没有缺陷、身体没有毛病、排除一切主观情感的审美主体而言,任何事物只要符合上述规律,就被视为具有形式美的事物。探讨“美的规律”,对于指导人们“按照美的规律造型”,从事健康的审美活动和积极的审美创造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谈及艺术内容和艺术形式的辩证关系时,现在的理论界谁都不会否认艺术形式的相对独立性,然而这种相对独立性表现在艺术形式美的魅力方面却没引起认真探讨。那么艺术形式是什么呢?首先在这个问题上目前就存在着几种不同看法。一种看法认为艺术形式指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形式,如音乐、美术、文学、电影、戏剧等等;再一种看法认为艺术形式是指构成形象的感性材料、组合规律及其技巧等。我们所说的艺术形式美是基于后一种看法讲的。第一种看法涉及到文艺样式,而不同文艺样式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不存在所谓美不美的问题;第二种看法,能从形式美的独立价值看到它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文史哲》2014,(1)
马克思在1857年应约为《新美国百科全书》撰写"美学"条目,由于当时哲学、心理学和艺术史学资料缺乏,马克思提出了"形式美三问"之后,一直争论未果。这里,对该问题,尝试作如下回答:第一个问题形式美的哲学根据,笔者认为黄金律是可以见证的辩证法:依据黄金律数据画出的偏心涡状线和S线,反映了辩证法的全部规律,是美的两个典型图示,都属于一个立体的螺旋体(美的原型)。这一模型构成了形式美学体系的中心环节。关于第二个问题美的形式分析:自然美的本质是对立统一的抽象形式美;著名的建筑、雕刻、文字、书法、音乐、诗歌和绘画艺术的全部形式要素,构成了美所呈现的黄金律辩证法。第三个问题关于形式美的心理分析,实际上审美过程中视觉对有效信息的"特征抽取"和大脑进行加工整合时都有主观参与,审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高校思想政治课论课具有很强的政治性。要提高其教学实效性,不仅要遵循教学的一般规律,而且还要讲求艺术。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做到形式美、内容新、人性化,就要把政治性与艺术性、学术性、实用性结合起来讲授,这样才能发挥和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7.
学界对马克思“美的规律”问题的研究是明显存在分歧的.通过对马克思和康德实践观的比较,我们可以从马克思的哲学体系中发现对“美的规律”的深刻认识.马克思从实践出发,创立了辩证唯物论,使哲学的认识论、本体论和艺术论都发生巨大变化.经过比较发现,马克思谈论美与人本质力量有关,“美的规律”主要是“形式美”的规律,我们从审美角度分析有助于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张金梅 《阴山学刊》2003,16(6):40-42
中国戏曲艺术植根于中国古代深厚的哲学文化背景,逐步形成了以“一”求“多”的形式美创造规 律,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并与时俱进,规约着当今的戏曲改革。  相似文献   

9.
西方人眼中的世界是一个实体的世界 ,实体的具体化就是形式 ,西方艺术受制于文化的形式原则 ,必然在艺术创作和艺术审美中都体现出形式美的法则。形式美是西方艺术美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0.
美是一种有价值的愉快对象。美所以是一种愉快对象,源于是一种适性对象。"美的规律"实际上乃是有价值的令人愉快的规律和法则。"美的规律"分为形式美规律与内涵美规律。其中,内涵美的规律体现为"理念的感性显现"(立象尽意)和"给自然灌注生气"。对于生理没有缺陷、身体没有毛病、排除一切主观情感的审美主体而言,任何事物只要符合上述规律,就被视为具有内涵美的事物。探讨"美的规律",对于指导人们"按照美的规律造型",从事积极的审美创造和健康的审美活动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德国古典美学从康德开始就是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思想体系。如果不深入艺术领域,一般的美学理论家很难发现这种症状。可是,一旦美学理论家真实地走进艺术,就会发现康德对“美”和“崇高”的区分并没有得到精神上的统一。在康德那里,形式美是艺术的绝对标准,而精神崇高又是一种艺术标准,这就为艺术批评留下了精神分裂的隐患。这在康德生活的年代还并不明显,因为古典艺术常常是把精神崇高与形式美结合在一起的,正如大卫的《贺拉斯兄弟之誓》和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然而,在20世纪,艺术变得完全不同了,艺术家为了追求精神的崇高已经牺牲了形式…  相似文献   

12.
刘勰十分推崇《诗》中“两字穷形”,“一言穷理”,洗炼的艺术手法。一言就把道理讲清,两字能将形貌描透,多少有点夸张,但他从中总结出一条“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的艺术规律。如果将《物色》篇的“以少总多,情貌无遗”和《总术》篇的“乘一总万,举要治繁”这四句话联系起来看,说刘勰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典型化的艺术方法,也不算过分吧。客观事物是无穷的,景色变化是无常  相似文献   

13.
<正> 重视音乐自身规律的研究,寻找打开音乐艺术特殊性迷宫的钥匙,是一件有积极意义的事情。但是,认为表现确定的情感完全不是音乐艺术的职能,并视“不确定性”为音乐艺术特殊性之所在,不但没有阐明音乐的自身特点,反而又给音乐蒙上了一层雾霭。但要断定“不确定性”是音乐的自身特性而不是其他艺术的特性,那就不仅要对音乐,还要对其他有关艺术进行具体分析,不这样做,就无法引出合乎实际的结论。可是,在那些将“不确定性”视为音乐自身特性的文章里,看不到这样的分析。我以为这种就音乐论音乐  相似文献   

14.
自从1750年包姆加登为美学奠定基础以来,人们就一直对“美是什么”争论不休。本文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探讨了美学的复杂性,揭示了形式美的本质及其规律。  相似文献   

15.
形式美与艺术本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贤根 《江汉论坛》2002,1(5):83-86
本文基于西方“美在于形式”的思想及其历史性变化,探讨了形式美所涉及的重要关系,揭示了形式与艺术本性的关联,一方面,形式作为艺术本性的规定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也存在着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而表明,在审美与艺术活动中,形式是流变的与多元的,这种关联本身是非常复杂的。无视这些,将无助于增进对形式美与艺术本性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五·四”以来大量涌现的“散文化”诗的分析探讨了她的艺术规律,并就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欣赏习惯之间的关系谈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7.
再谈艺术的形式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六三年我曾就艺术的形式美问题写过文章,谈到我国绘画艺术在因物立意、笔中寓骨、骨中见势的过程中表现形式的美,文中有些看法还待商榷。近年来我们批判地继承中外美学遗产,也时常涉及形式美问题,现在试选择西方文艺批评史上某些有关看法,谈谈个人的粗浅体会。西方在公元前四世纪已有关于艺术形式的文献。德谟克利特(前460-前370)指出:“那些偶像的穿戴和装饰,看起来很华丽,但是,可惜!它们是没有心的。”批评了形式和内容的不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要求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把握规律性,就要求我们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从"三个代表"的角度来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是一个重要的视角,把"三个代表"与"三个规律"联系起来考察,对于实践"三个代表"都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9.
“艺术品实用化,实用品艺术化”,是当前精神与物质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时下流行的社会共识。对于这种“逆向趋同”的现象,尚不可绝对化。就前者来看,无论未来学家们怎样预言高技术会带来何等意想不到的艺术革命,我认为那也不过是就艺术向实用物品渗透或彼此互因互借的参融性发展态势而言;这就是说,艺术绝不会因此而将自己完全“化”解,因为部分艺术品(如文字艺术、时间艺术和造型艺术等门类中的部  相似文献   

20.
说“韵”     
如果用一个定义来概括"韵"的字义,是非常困难的.韵与韵母等是不同的角度划分出来的.韵母是现代音韵学上的概念,是就字音或称音节结构的分析来说的.韵是广义诗律学上的概念,是作为语音艺术来研究的.对于韵的理解还必须具有历史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