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基于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国农村社会变革规律的认识,始终把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任务,党的农村土地政策发生了重大飞跃。党的农村土地政策的发展演变,使我国农民从翻身到摆脱贫困,最后走向富强。这是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真实体现,反映了党执政能力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2.
农民与土地唇齿相依,土地问题的核心内容是农村土地制度建设。建国后中国共产党不断调整党在农村的土地政策,创造了一系列成功模式。梳理这些政策演变的过程并总结其特征,有助干推进土地制度的创新,更好地理解党在农村土地政策方面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政策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丰霞 《兰州学刊》2004,1(3):47-49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土地问题一直是所有农村问题的关键。党的农村土地政策大致经过了土地改革、农业集体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三个阶段的历史演变。以史为鉴 ,土地政策的确立一定要符合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基本规律 ,在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基础上不断探索适合农村新形势的土地经营方式。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的改革始于农村,发端于农民的伟大创造。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是惠及全体人民的战略抉择,是推动中国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颁布实施了一系列强化农业、惠及农村、富裕农民的方针政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以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伟大目标的实现夯实了政策基础。20个中央一号文件见证了以农村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发展从开启新征程、推进新发展到实现新跨越的三次飞跃。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政策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土地政策是中国共产党一项极其重要的政策 ,关系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败。总结其经验教训 ,探索适合我国现阶段农村状况的新土地政策 ,对于实现农村经济的繁荣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 ,主张实行土地国有政策。 192 1年 7月 ,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提出 :“消灭资本家所有制 ,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这实质上是主张实行土地国有政策。国民革命失败以后 ,192 7年11月 2 8日 ,临时中央政治局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土地问题党纲草案》提出 :“一切地主的土地无代价的…  相似文献   

6.
<正>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掀起了以广东农民运动为起点、以湖南农民运动为中心的全国农民运动。在这一运动的实践中,党逐步提出了农村土地政策问题,为党在整个新民主主义时期土地政策的制定建立了基础。(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我党即初步提出了自己的土地政策。这一政策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从长远考虑,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实现孙中山先生的“耕者有其田”;二是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农民问题实质上是土地问题.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农村土地制度出现了一些问题,损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本文评述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各种主要观点,阐述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近期、中期、长期目标.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大致经历了四次重大变革.它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农村土地制度相关政策与法律的制定应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其变革应尊重农民的意愿、保障农民的权益,农村承包经营户的法律主体地位应长期受到尊重,维持农村土地两权分离状态是目前的最优选择,我们应认识到农村土地制度变革是系统工程.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将出现与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相结合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农民身份将淡化,农村土地资本化趋势将加强,农村土地可持续利用及土地生态环境立法将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村土地政策的变迁体现了国家建设的逻辑.然而,在国家建设的逻辑中,土地政策更多地服务于现代国家建设的需要,从而可能忽略土地作为农民权利保障载体的属性,并造成农村土地政策变迁中的农民权利缺失.有效的土地政策取决于土地政策变迁、国家建设和农民权利保障的需要三者之间的契合程度,其关键在于寻求土地政策变迁、国家建设与农民权利保障三者之间的平衡.在农民土地权利缺失的背景下,寻求上述三者之间的平衡要求加强对农民权利的保障.  相似文献   

10.
秦宏毅 《学术论坛》2005,1(5):129-134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关注并保护农民利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农民利益思想主要表现在为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扫清道路和为农民获得最基本的生活条件保障而奋斗。从建国初期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中国共产党的农民利益思想体现在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改革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工业化的发展和农民的最终解放创造必要的体制环境。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农民利益思想体现在维护农民的农业生产经营自主权和推动建立农业产业化、商品化、市场化。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继续深化农村土地产权改革,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建立新型城乡关系。从统筹城乡土地市场着手,分析了建立城乡统一土地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对于缩小城乡差距、发展农村经济、统筹城乡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农村土地问题特别是农业用地没有真正融入市场经济,是中国二元经济问题特别突出的根本原因.由于中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与"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人口红利即将耗尽,农村生产要素的单方向流出已成为中国内需不足、农村落后和农民贫困的必然结果,对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进行深刻反思和重构,实现中国农村土地承包制从事权向物权的转化,让中国农民获取土地的资本化收益并形成中产阶级的重要成员,就成为中国在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必须面对的现实挑战.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对农村社会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55年以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发生了四次变迁,从分析变迁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中可以看出,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革必须以调动农民积极性为制度的出发点和归宿.当前,应着手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这是进一步深化土地制度变革,实现农村现代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农村土地的产权制度及其变迁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发展战略。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生存资料和财产,土地制度的变化不仅事关农民、农业、农村的发展,而且事关治理绩效与乡村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进行了两次大的改革,土地制度的“变动”引发了农民、农村社会要素能量的释放和能力的改变,实现了农村社会发展的“动能转换”。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重大战略,乡村振兴无论是产业发展、农民富裕,还是有效治理等都需要对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做出适应城市化、市场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变革,以赋予农民更充分的发展权和选择权。而承包地的“三权分置”和集体建设用地改革将给农村社会发展带来第三次“动能转换”,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5.
<正> 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基地,实行土地革命,是中国亿万农民群众的根本要求。在根据地内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农民进行的最主要的社会变革,就是消灭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制度。毛泽东在领导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和土地革命的斗争中,集中党的智慧,纠正“左”倾错误,总结建设和斗争的经验,提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的思想,在党的土地革命路线形成中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路线形成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党的八七会议比较彻底地认识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村土地经营方式的变革总是和解放思想相伴而生,解放思想,催生了中国农村土地经营方式的变革.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农村每一次土地经营方式的变革,总是在解放思想的大潮下推进的.在党的十七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营方式.在新的时期,应审时度势,积极对应土地经营方式变革新形势.  相似文献   

17.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中国革命即是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富农是农村中一个相当复杂的阶层,富农阶层是农村中的中间势力,制定并执行正确的富农政策,关系到革命统一战线和生产力的发展。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在富农政策问题上,曾受到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犯有严重错误,经过了长期曲折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广东农村消费在未来广东省和全国经济增长中具有重要地位.目前广东农民的消费能力总体上还较低;食品和住房等生存性消费支出比重较大;平均消费倾向呈下降趋势,边际消费倾向波动很大;农民的投资积极性不高,生产性消费支出比例下降.农村土地制度、农村社保制度、农村金融制度和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政策是当前影响农民消费的主要宏观政策.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改革"政策使党赢得了农民支持,从而使党发展壮大。该政策之所以能够推行开来,有着重要的现实背景作为支撑,这是党选择土地改革政策的依据所在,也是政策得以顺利实行的基础。对于土改背景的认识以往学界更多看中土地占有不均一点,而忽视了当时农民的人口比重、党的反叛角色及当时土地改革成为社会共识等因素。  相似文献   

20.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的土地政策,是我们党的一项重要政策.根据当时的背景变化,党在解放区的土地政策经历了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做出了巨大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