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天下熙熙 ,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作为国际主要行为主体的国家所开展的一切国际活动 ,其目的只有一个 ,即国家利益。国家利益可谓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话题 ,古希腊的城邦安全与维护思想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法家的耕战思想、墨家的“兼相爱 ,交相利”思想、六国为了对抗秦国而实施的“合纵外交”等等都体现了国家利益问题。但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利益问题是在 17世纪欧洲近代民族国家体系形成之后才逐渐得以发展成为比较系统的理论。 19世纪在英国主持政务和外交达 2 0年之久的帕默斯顿说过 :国家没有永久的朋友 ,也没有永久的敌人 ,…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中国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中国文化经受剧烈的震荡的历史新时期,虽然社会不同人等各有肯定和否定,或者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的态度倾向,但是都不能不共同承认澎湃的商潮对传统历史观的强烈冲击。司马迁两千多年前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  相似文献   

3.
“‘观念’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出丑。” ——马克思:《神圣的家族》 如果要对当下世态给以贴切的描述而又蔽之以一言,恐怕莫过于“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追求自身利益的需要和满足已然成为当今人们社会生活的主色调。这铁冷的现实,你或击节赞赏,或痛心疾首,或茫然迷惘,或喜忱参半,但无论如何,必  相似文献   

4.
"公平"一直是一个界定十分模糊的概念,人们很难对它作出一个内涵稳定、外延清晰、表述完整的解释.狭义上,"公平"一般是指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卢梭为代表的市民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革命理论;广义上,则泛指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人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意识所持有的一种价值原则.在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时期产生的墨子"公平"观,无疑是中国"公平"意识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春秋战国不愧为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自"工商食官"的格局一打破,便喷发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商业经济潮流①."万乘之国必有万金之贾,千乘  相似文献   

5.
<正> 一船山盛称诸葛孔明的“淡泊”。王介甫(安石)的政术,为其所深恶,而却赞许他的“土木形骸”。他认为浮华之士不足以有为,故于白居易、苏东坡的文酒嬉游,严加斥责,甚至说他们聚集了一批轻薄之士,以乱天下。他极端称许管宁之处乱世,“熙熙和易,因事而导人以善”。曰:道穷于时,不穷于己,  相似文献   

6.
“贵生”是老子生命观的内涵。“为己”或“为天下”是传统中解读老子生命观内涵的两个视角。历代注疏体现了“宠辱”“贵爱”“身与天下”三组解读《老子》第十三章生命观的核心概念,忽视君王生命活动的政治影响,仅以个体生命把握老子之“贵生”,导致身与天下的分裂。在身与天下的关系视角下,身的长久保存以归之自然为实事前提和价值旨归。归之自然以求道是老子生命观的价值旨趣,受国之垢而守其辱是君王以身托天下的伦理实践表现。“贵生”的内涵不在强调贵爱己身,而在突出将修身所致的自然之身扩充天下。在身与天下的勾连中,显示归之自然以求道的生命价值区间,通达没身不殆的生命境界。以归之自然的身托寄天下,使生命与天下皆能够长久保存。  相似文献   

7.
墨子的人才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子的人才观王裕安春秋战国时代,如何实现从乱到治,诸子百家各抒己见,争鸣不已。墨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有着与众不同的独到之见。提出了一系列政治改革主张。其中最基本的,也是墨子精神之真谛,便是“兼相爱,交相利”。倘若“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  相似文献   

8.
考辨了儒家的“逝者如斯夫”、“天下归仁”、“可欲之谓善”、“万物皆备于我”、格物之“格”五句经典之义。  相似文献   

9.
胡忠雄 《中州学刊》2003,(2):139-142
墨子赋予了“利”以“天下之利”和“自我之利”两种维度 ,然后从互利原则出发论述了“自我之利”实现的道德合理性及可能性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义 ,利也”的命题  相似文献   

10.
《史记·五帝本纪第一》记载,古帝尧有个儿子叫丹朱,根据父子继立的常道,尧死之后,是应该授权于丹朱的。然而,尧却“令舜摄行天子之政”。为什么呢?因为“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如果让丹朱继承帝位,“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这里讲的“天下病”是指群众利益受到损害,所以尧“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于是求贤而禅,“授  相似文献   

11.
“非人者必有以易之”(“墨子、兼爱下”),这是墨子表示他“以理服人”的辩论态度。这种精神贯彻整个“墨辩”,规定了墨家对于逻辑的看法;也影响了战国辩说的作风,尤其是荀子。墨子主张兼爱——“兼相爱,交相利”,以为这样就能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君能这样做、称为“兼君”,士能这样做、称为“兼士”。反之,不能兼相爱、交相利,则称之为“别君”“别士”。一句话说,墨子是以“兼”与“别”对立;誉“兼”而非“别”。且引他两段话:  相似文献   

12.
邢靖懿 《河北学刊》2007,27(3):21-24
颜元是明末清初之际“实学”思潮的代表人物,他针对“著述讲论之功多而实学实教之力少”,提倡“唯在实学、实习、实用之天下”。其思想中的义利观,更以经世致用为原则,否定了宋儒“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重义轻利观点,抉破了宋明理学思想的藩篱。与以往理学家“道德之事功”的观点相比,颜元更强调功利之学,讲功用必重收效,“正其谊而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以期达到“经世致用”、富国强兵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以义节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文化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儒家并不认为“义”与“利”是完全冲突的,逐利就一定不顾仁义,讲仁义就一定要放弃逐利,二者不可兼得,而是认为“利”和“义”是可以统一的,统一的前提条件就是“先义后利”。儒家讲“以义节利”并不是以“义”排斥和否定“利”,而是防止个人自私自利之心的恶性膨胀,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争斗,造成社会的动乱,最终导致全体社会成员皆不利的局面。儒家“以义节利”思想与市场经济的文化要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提倡“以义节利”,可造就“经济人”与“道德人”相统一的市场主体,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以义节利”应该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本土文化资源之一。  相似文献   

14.
义利之辩发端于孔子。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义利观,重义反利,比孔子更甚。他认为“上下交征利”是天下混乱的原因。孟子的义利观是重“仁义”而轻利,要求人们的一切行为都要遵守仁义的道德规范。孟子的义利之辩,直接影响到了他的德育思想。一、以仁义之端为首的性善论,是...  相似文献   

15.
孔子的义利观及其现代意义杜振吉义与利的关系问题,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伦理思想家们曾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经久不衰的辩论,并在辩论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义利观。老庄一派倡导“无欲”弃利;杨朱则主张“拔一毛利天下不为也”,他们都各执一端,未免失之偏...  相似文献   

16.
论崇义兼利     
论崇义兼利江锡华“义”和“利”作为伴随人类社会必然产生的一对道德范畴而引起所谓的“义利之辩”,是古今哲人共同探讨但又悬而未决的干年论题。“天下之事,惟义利而已。”①“学无深浅,并要辨义利。”②从主观上讲,不同的观点缘于其哲学观、人性观上的差异,见仁见...  相似文献   

17.
明清之际启蒙思潮的重要内容,是在明代思想对“私”“利”正名的基础上,如何由“私”上升为“公”,一方面在承认“私”“利”的基础上重构公共空间,另一方面也为“私”“利”提供正当性理据。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私”“利”是不具备正当性的,而明末启蒙思潮则承认“私”“利”的普遍性与必要性。这就必须解决如何处理公私、义利关系而构建“天下为公”政治秩序的问题。围绕这一问题,明代启蒙思潮形成了“公理”与“公利”两种分析范式,即以公理为核心,规范性的“统私为公”进路与以公利为核心,经验性的“合私成公”进路。前者调整了传统理学的“理一分殊”理念,在承认私利的同时,也认为“利必有害”,“私”“利”必须遵循“理”的客观规律,因此,道德精英的“以欲合理”的超凡入圣,以及在此基础上“布大义于天下”,即“统私为公”。后者基于气学、心学对于传统理学的突破将公利设置为政治正当性的基础,而公利是私利适当关系下的总合,因此,国家治理应建设公共导向、兼容和谐的利益关系,以“合私为公”。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两种进路的背景、发展及局限,对把握明代理学与气学、心学的整体脉络,厘清明末启蒙思潮的公私义利论证逻辑,扬弃性继承中国传统利益...  相似文献   

18.
刘邦用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邦用才论谢元鲤汉高祖刘邦由一介亭长做了西汉帝国的开国皇帝后,在与大臣们讨论其与项羽争夺天下的得失时,王陵等认为“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因而从项羽手中取得了天下。对此,刘邦认为这是“知其一,不知其二。”他说“夫运筹策帷帐...  相似文献   

19.
张其淦于民国八年十月作《老子约》四卷.他从“黄老之学”的视角来注《老子》,指出:《老子》之道是永恒存在之道,无名;道常“无为”才能“无不为”.黄老无为之治,顺万物之自然本性,不可有意作为使之过或不及;“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以武力逞强于天下;不以“仁义”、“圣智”、“巧利”和“政法”治天下.这在近代《老子》注家中可谓独放异彩.  相似文献   

20.
墨子的管理思想,与儒家、法家有明显的不同,他所反映的是小生产提高自己政治、经济地位的愿望和要求。 (一)人际关系管理思想——兼相爱 交相利 墨家认为人际关系中有两个根本对立的原则:“相兼”和“相别”。“相别”又称“交别”或“相非”、“相恶”、是天下大乱、人民贫困的根源。“吾本原别之所生,天下之大害”(《墨子·兼爱下》,以下只注篇名)。为了“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必须“兼以易别”,用“兼爱”来代替“交别”(《兼爱下》)。所谓“别”,是指把人们区分为贵贱等级的差别,实际上是指阶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