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自由主义作为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史的一个主流分支,其思想渊源可追溯到古代世界,尤其可以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文化中找出诸多自由观念的成分。本文以自由主义语境为视角对早期的西方政治合法性思想做脉络梳理,从柏拉图的“正义”观到斯宾诺莎的“自然权利”论,一脉而下的基本主线是“社会秩序何以可能”,其合法性思想都属于规范主义的。  相似文献   

2.
新自由主义思潮不仅仅是一种纯学术理论,而且是西方发达国家对社会主义进行和平演变的重要手段。通过揭露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意识形态本性,辩证地分析了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并从明确政治方向、加强队伍建设、占领文化阵地、坚持知行并重等方面,探求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的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3.
在自由主义理论中,“自我”不仅是一个政治哲学概念,它更是一个形而上的概念。康德型自由主义的“自我观”,使其面临着难以解决“本体自我”与“经验自我”的矛盾。这个矛盾源于康德对“自我”性质的分析,康德的“自我观”的实质是对现代性理论的合乎逻辑的申述,但潜在着“本体自我”与“经验自我”的对峙与越界的可能。霍布斯、卢梭从自然状态中的“原子自我”到社会契约中的“共同自我”的极端发展可导致消灭“自我”。海德格尔对个人主人或“原子主义”形而上的总根源的批判,因为是哲学上的,而非政治上的,所以,一直未进入政治哲学视域。与近代启蒙思想家的社会解释比较,当代自由主义要迎风而立,就势必要先道德化一点,社会化一点。  相似文献   

4.
主持人语在西方历史上,共和主义本是一个古老的政治传统。但是,随着自由主义获得现代政治话语的操控权,这个古老传统即使没有灭绝,至少也在相当程度上被屏蔽了。因为这个缘故,从20世纪中叶开始,当一些思想家谈论并着力推动共和主义复兴的时候,自由主义就很自然地成了他们必须正视的主要对手。按照哈贝马斯的说法,当代西方人患上了一种“公民唯私主义综合症”和“政治参与冷漠症”。因此,如何塑造积极公民,以发展一种堪与自由主义抗衡或媲美的政治哲学,便成为当代共和主义所必须回应的一个核心问题。肖滨教授的研究告诉我们,解决这个问题,需…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的社群主义是随着西方世界保守自由主义的出现应运而生的当代西方政治思潮.它在批判自由主义导致人的原子化、公共利益缺失、公共美德缺失的同时坚决捍卫人的社会性以及公共利益和公共美德.在这一批判过程中,力图实现对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超越与扬弃.  相似文献   

6.
哈耶克的正义论是其自由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西方具有重要的影响。哈耶克通过他所理解的“社会正义”入手,在批判“社会正义”中,提出了他的正义观,充分显示了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理论本质。虽然他的正义观并非尽善尽美,但他对“社会正义”的批判具有深邃的洞察力和深远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查尔斯·泰勒是当代政治思潮中社群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原子主义”一文中,他将新自由主义所提倡的“权利的优先性”看作是一种无视于人的社会属性的原子式的虚构,而认为政治理论所面对的必须是具有社会性的人。本文旨在指明泰勒对于新自由主义的这种指责是不能成立的。首先,无论是古典自由主义,还是新自由主义都没有将人看作是孤立的、非社会的人。所谓“原子式”的人只是政治理论中一种建构性的设定。其次,政治理论并不同于对人的本体论的分析,不能将后者有效地作为前者的根据。如果这样做的话,不仅是无用的,而且有时甚至是危险的。  相似文献   

8.
康德的政治哲学以目的论为基础,即“人是目的”,大自然隐蔽的目的就是要建立普遍法治下的公民社会,实现人的尊严和自由。康德政治哲学具体表现在“政治自由主义”和“理想的世界主义”两方面,这是其目的论在政治法律层面的落实。康德政治哲学是近代启蒙政治思想的总结和展望,其纯正的自由主义精神和普遍法治下世界公民的理想,是现代西方政治哲学的源泉。  相似文献   

9.
自由主义的演变基本和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同步,深刻影响了西方的民主与法治建设,并且固化为当代西方的政治制度、政治价值导向以及公民政治意识。历史和现实都表明,自由主义在中国走不通,但是中国特色自由观的架构却有其现实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也有其中国特性,并且必须与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相结合。马克思主义自由观诞生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对当代中国的政府职能转变、社会自主进程、法治建设以及参政意识的革新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当代西方政治社会化理论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社会化概念产生于当代西方 (5 0年代末~ 6 0年代初 ) ,到 70年代和 80年代 ,西方政治社会化理论的研究更是层出不穷 ,成为美国最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文章对几位当代西方政治社会化理论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及其主要观点进行讨论 ,认为他们的理论基本上可以反映出西方政治社会化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1.
当代西方学者基于西方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劳动方式的变化,从不同的社会理论视角研究劳动问题。哈贝马斯立足于批判社会理论视角,试图在劳动与交往根本相区别的前提下,通过发挥交往理性的潜能,祛除生活世界殖民化;鲍德里亚和鲍曼都是从后现代社会理论视角分析劳动的当代特征和意义的;贝克阐述了风险社会中劳动的风险特征和社会影响;贝尔等人从文化社会理论视角探析了劳动的知识特征和文化意义;阿伦特从政治社会理论视角解读了劳动的政治意义;布洛维则把工人带回分析的中心,分析了"生产的政治"对共识性劳动的作用和意义,如此等等。从总体上看,这些研究都是围绕着劳动与当代社会的关系这一主题而展开的,劳动是当代西方社会理论家解读当代社会的主要视角之一。当代西方劳动学说的社会理论研究,对于我们进一步地探讨和研究劳动与当代社会的关系以及体面劳动与当代人的生存质量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包括文化心理批判、技术理性批判和大众文化批判三个维度。文化心理批判维度主要是在坚持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原理的基础上,援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极权人格、法西斯主义兴起的文化心理根源展开分析,探索了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中介机制;技术理性批判维度主要揭示了启蒙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本质与缺陷,探讨了科学技术在当代西方社会异化使用的哲学世界观基础与现实根源,强调科学技术已经沦为一种控制和支配人的意识形态工具;大众文化批判维度主要揭示了以科学技术进步为基础的“文化工业”和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不仅揭示了当代西方社会统治方式的变化,而且反驳了资产阶级学者所宣称的西方社会是一个物质丰裕、无矛盾的理想社会的观点,认为当代西方社会基本矛盾依然存在,不过其危机的表现形式已经从古典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危机或者转化为社会发展日益总体化和个人自由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或者转化为合法性危机,因而西方社会仍然存在着革命的可能性。革命的前提就是通过对当代西方社会采取“大拒绝”的革命方略,并通过文化意识形态批判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政治意识和革命意识。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价值在于把唯物史观的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揭示了当代西方社会统治方式的新变化和革命的可能途径。其理论的弱点在于不能把经济批判、政治批判、文化意识形态批判有机结合起来,体现为在寻求西方人自由和解放的现实途径上的浪漫主义和乌托邦色彩。  相似文献   

13.
政治认识论秉有哲学认识论的反思性特质,是政治知识的知识,主要关注政治思维方式。对中国近现代以来西方政治思想研究的历史性论述表明,尽管遭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扭曲,中国近现代以来对西方政治文明的认识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表面到内核、从片面到完整、从感性直观到理性反思的上升过程。维特根斯坦的"世界图景"理论提示我们,对西方政治文明的认知应实现从政治认识到政治认识论的范式转换。  相似文献   

14.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自由主义作家,沈从文艺术创作既表现出与其他自由主义作家共通的一面,又体现出其作为“乡下人”的鲜明特色。对文学作为艺术本体的坚持实与其强调“偶然”、“情感”、“原料”的思想认知系统与信仰世界相关联的,同时也是其作为“乡下人”自由主义立场在创作上自然而然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作为近几年西方盛行的一种重要政治派别和理论思潮 ,中左派及其第三条道路是西方左翼人士采取的一种新政治立场和政策举措 ,其主旨在于把左派的基本价值目标运用于变革中的世界。针对当代世界的种种新特征和新问题 ,该理论思潮提出了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在内的理论内容。但该思潮尚不能被称为一种完整、系统的思想体系 ,就其实质而言 ,它是一种具有折衷主义色彩的政治思潮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文化有三个重要的文化界面:外省文化界、京海文化界和跨国文化界.外省文化界中的知识分子之间的联系多是间接的、文字的,平时的生活环境不是文化的,而是政治权力的或物质实利的.京海文化界中的知识分子之间的接触不但是文化的,也是生活的.它在更大程度上超越了政治权力关系和物质实利关系的束缚,是一种纯粹的、精神的、人性的联系形式,但它不如外省文化界的地方,就是对"个人成就感"的重视.个人成就感一方面极大刺激了中国文化的再生产,一方面也导致了中国知识分子精神上的颗粒化、沙漠化.跨国文化界由国内研究外国文化或外国文学的知识分子及在国外从事中国文化研究的知识分子构成.中国知识分子的个人成就感在跨国文化界的形成和发展中也起到了巨大制约作用.影响之一就是使跨国文化界表现为向单一文化靠拢,主要是向美国文化靠拢;影响之二就是当代世界文化的输入在起到解放中国广大知识分子的思想的同时,也逐渐强化了自己对中国广大知识分子的压迫力量,逐渐强化着对"五四"新文化传统的否定趋势,从而加强了他们与京海文化界和外省文化界广大知识分子的对立.  相似文献   

17.
异国形象的文化学解读是当下文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近代西方对中国人的服装、头发等身体形象的几种表征描述,大都是丑陋滑稽的。西方在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时代赞美过中国人,近代以来却将中国人形象定位于愚昧、肮脏、滑稽,并逐渐成为套语。究其原因不过是为了证明西方文化的价值与优越,并为西方扩张与征服提供意识形态根据。  相似文献   

18.
高飞 《国际论坛》2012,(2):51-55,80,81
民族国家的出现推动了近代全球国际社会的形成、规范和发展,然而今天国际政治中围绕民族国家出现了一个政治悖论。一方面,民族国家推动了全球化进程;另一方面"国家利益至上"的民族国家又阻碍了国家间的合作,加剧了全球矛盾。全球化要求世界各民族在历史的革故鼎新中不断更新转化。解构欧洲近代民族国家形成以及东亚从中华文明体到近代民族国家体系的变迁过程,有助于我们发现当代东亚地区"领土争端"、"历史问题"矛盾的根源,也有助于我们借助中华传统文化解决当代全球性挑战,构筑以合作为基础的新型世界秩序。  相似文献   

19.
道格拉斯·凯尔纳是西方著名的文化批判家,本文以其《媒体奇观》一书为蓝本,对其“媒体奇观”概念进行解读,从理论解析到理论溯源,深入分析理论内涵,介绍凯尔纳的“诊断式批判”的研究方法.并从政治角度探讨媒体奇观在美国国内政界的应用以及美国文化输出的实质,最后结合实例分析,简要提出对中国当代文化发展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世界是全球化和民族主义的统一体.当代西方民族国家教育中也同时体现了全球化和民族主义两种潮流.西方各民族国家在教育上既有适应全球化的趋同化、国际性的趋向,又有表现其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的特殊性和民族化;既有以援助和合作为目的的国际教育交往,也有以赢利为目的的国际教育贸易;既有培养胸怀全球、尊重异族文化的"全球公民"的宏伟设想,也有塑造胸怀祖国、认同本民族文化的"民族国家公民"的现实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