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论分工与交换的起源和交换比例的确定——广义价值论纲(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继明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分工和交换是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前提和出发点 ,但对其起源的研究仍是一个尚未得到科学阐释的问题。利用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 ,构建广义价值论模型 ,从而揭示分工和交换的起源及价值决定的一般规律 ,对我国改革开放及理论经济学的研究意义重大。实际上 ,分工和交换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二者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它们共同产生于对比较利益的追求 ,而比较利益又产生于相对生产力的差别。在供求一致的情况下 ,商品的交换是按照比较利益率相等的原则进行的 ,因而是平等互利的 ;由这种平均比较利益率决定的交换价值就是广义价值 ,它是调节价格运动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2.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是哲学史上长期争论的一个重大问题,其深层原因在于对真理和价值的尺度以及价值的层次结构的认识存在分歧.在很长时期内,人们强调从客体方面把握真理的属性,却未能正视真理具有价值意义上的"满足"关系,尤其是对实用主义并非科学的批判导致了真理的效用价值被严重忽视.其实,真理与价值原本就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二者存在着递进一反馈的关系,即由追求超功利的直接价值(求真)进至到追求功利的间接价值(求善),而求善活动的实现又反作用于、并强化着人们的真理追求. 相似文献
3.
与自然关系的价值论追问——兼论自然的价值与人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是以人性为基础展开的,自然的价值是基于人性而被发现的,自然的生态价值在根本上影响与制约着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正确处理人之自然需要的无限性与自然工具价值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成为一种必要。人类作为人类与自然关系中的惟一能动者,必须肩负起保护自然的责任与义务,善待自然,构建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人本生态价值关系。 相似文献
4.
"超质劳动"是一个揭示人类生产力发展机理的劳动概念,它赋予"劳动创造价值"全新的内涵.人类劳动分为低质劳动与高质劳动.高质劳动需要高智慧、高学识,它所创造的价值是低质劳动的倍数.但人类仅仅从事高质劳动并不能增创价值或社会财富.这是因为,相对低质劳动而言,高质劳动者需付出倍数的学习与实践成本,消耗倍数的社会财富.这样,高质劳动创造的高价值一旦减去高成本,社会价值总量未必增加.而当高质劳动者创造出先进设备之后,先进设备的操作者并不需要高智慧、高学识,他们从事的只是低质劳动,但创造的价值却与高质劳动者相同.所谓"超质劳动",就是指劳动者以低质劳动形态发挥了高质劳动功效,创造高价值的劳动.正是因为存在超质劳动,人类才能不断增创价值,使社会财富总量不断倍增."超质劳动"概念对于科学阐释劳动价值论具有重大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直以来,由于受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影响,对"劳动"的研究几乎被淹没在对"商品价值"的研究中,劳动理论丧失了独立品格,这严重影响到经济学基础理论的科学性.本文将集中探讨并回答"劳动是什么""劳动创造什么价值""劳动怎样创造价值"等问题,揭示"产品价值二重性"生成规律,为后面讨论商品价值规律做好铺垫.本文重点讨论的"超质劳... 相似文献
6.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把工人当成劳动的机器,不可能在生产力价值上创设人本维度。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将劳动者自身全面自由发展的需求,作为考量生产力价值的尺度,确立了生产力价值的人本维度。这是马克思在生产力价值理论上的独特贡献。生产力的价值运动经历了从物的价值从属于人的价值,到人的价值屈从于物的价值,再到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共同增值,直至人的价值成为最高价值的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贯穿其中的内在必然性,是生产力的物的价值必须服从于人的价值的增值。马克思的生产力人本价值理论表明,判断一种生产力是否先进,不能单纯以生产物质财富的能力或科学技术的含量来衡量,而必须同时以是否有助于劳动者的全面自由发展来加以评判。 相似文献
7.
价值理论是生产关系研究的理论基础,使用价值理论是生产力研究的理论基础。使用价值理论要能够用来研究生产力问题,就必须吸收效用价值论中的有用成份,引入稀少性的概念。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规律能够解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关系。自觉运用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8.
李升元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13(11):57-59
由于行政法的公法性质,一定层次的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构成了行政法的基础.从利益分析的角度来看,行政法的价值应定位于公益--私益论,即行政法的价值定位是发展公共利益基础上充分保护和促进私人利益.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劳动具有商品的性质。劳动者和企业之间的双向选择机制是劳动商品的实现形式,开放、完善的劳动市场是劳动商品的实现条件。劳动具有商品的性质是一个崭新的命题,认识到劳动具有商品的性质是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重大突破,它深刻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本质,是说明今日和谐社会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当代社会,知识经济正风靡全球。知识生产力以其强势印证了“知识就是力量”的断言。本文试图通过对知识生产力的内涵、影响进行界定,并厘清人们对知识生产力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之间的误解,最后论述了发展知识生产力的价值定位。 相似文献
11.
人的生命价值问题是价值哲学的核心话题,也是生命哲学的重要课题,但少有学者予以特别关注。人的生命价值虽包含在“价值这个普遍概念”中,具有一般价值的共性,但也有一般价值概念不具备的特殊性。在目前对价值的研究中,普遍将人抽象为纯粹理性人,失却了生命的丰富内涵;同时将人的价值建立于主客体关系中,其中隐含着主体对客体的工具性、暴力性倾向。要克服这些困境和危险倾向,必须瓦解主客体理论模式,建立生命价值的主体间思维方式,同时,重建生命结构:物质性生命、主体性生命和情感性生命,使对生命及其价值的理解既有抽象的超越,亦契合“此在”生命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都是唯物史观的应有之义,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唯物主义标准。价值标准既有相对性又有绝对性,从价值标准的相对性来看,社会主义以前的社会制度的价值标准与生产力标准是相统一的;从价值标准的绝对性来看,社会主义以前的社会制度无法把生产力标准与价值标准统一起来,只有到了社会主义社会,才具备了把绝对的价值标准与生产力标准相统一的条件。因此,要摒弃"唯生产力标准论",坚持社会主义生产力标准与价值标准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价值哲学的维度,阐发马克思劳动理论的道德价值,认为马克思从谋生性劳动中发现人的异化、剥削、不平等和奴役等价值形态,从自主性劳动中发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争社会和谐等价值形态.劳动是人格主体的自由、自主和自觉的创造性活动,其蕴涵的价值旨趣是评价社会公平、公正的道德标准.由此观之,以劳动为主轴的劳动价值论革命,实现了回归生活世界的价值哲学的第三次转向,也带来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轴价值观念的重构,实现了以公平、正义为时代主题的价值论革命. 相似文献
14.
《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是要引导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当前对和谐劳动关系的内涵仍没有一致定论。和谐劳动关系的价值诉求既要体现劳动关系的特殊性又要符合法的一般价值追求。在《劳动合同法》的背景下,和谐劳动关系的价值诉求应当包括主体的权利地位平等,劳动关系的稳定性,主体意志的自由,主体的发展以及有效畅通的沟通。 相似文献
15.
在事实与价值之间——文学本质论问题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本质主义不是要反掉“本质”这个语词,而是要打破对它进行“主义化”的专断,从而敞开“本质”这一语词的多元语意维度,并限定它有效的语用范围。文学是一个家族而非一个种类,文学的内部关联是家族相似性关联而非种类共性关联。文学的“本质”不是作为种类共性的“实然性本质”,而是作为价值形态的“应然性本质”。 相似文献
16.
论劳动价值、剩余价值和公共价值的演变与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遵循理论与历史相统一的逻辑顺序,具体分析了个体劳动价值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再转化为社会公共价值的必然过程,深刻说明了这些转化的前提条件、根本原因和实际作用等。在此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联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和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阐明了综合运用这三种价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经济学对劳动价值的误解,在理论上,造成了人们对价值认识的混乱;在实践上,导致了社会人口激增、资源剧耗、环境趋恶、分配不公等严重后果。因之,有必要从劳动价值的本质,经济学对劳动价值的误解及其原因、危害等方面进行深究,并进行消解。 相似文献
18.
19.
关于劳动商品的观点我们是从现实经济生活中概括出来的,但是它又有深远的理论渊源。不仅古典经济学家提出过这样的观点,马克思也曾涉及过这个问题。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现实出发认为劳动不是商品,但是他又认为劳动者实际让渡的是劳动;马克思在讨论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时曾经推论社会主义本质上就是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关系。当然,他们限于历史条件或理论局限对于劳动的商品性质都不可能做出科学的证明。前苏联和东欧的某些学者也曾探讨过劳动的性质问题,他们认识到通过市场配置劳动资源的重要性,认识到要发挥工资、市场的作用,但是他们对于劳动的商品性质也没有做出科学的证明。我国学者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探讨劳动的商品性质问题,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研究还是比较深入的,比如赵履宽、杨体仁、林子力等一些学者就曾证明过劳动的商品性质,但是他们的证明还不科学,有些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劳动商品的观点还有待于进一步科学的证明。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其基本原理具有普遍适用性,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又存在历史的局限性,必须与时俱进,在坚持的基础上对其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