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六十年代在我国学术界曾经就道德继承问题展开过一次大讨论,有哲学、历史、文艺界的许多同志参加,引起了广泛的注意。这次讨论,是由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同志一九六二年五月、八月在《前线》杂志发表《说道德》、《再说道德》两篇短文开始的。当时,围绕着道德的阶级性和继承性的关系、继承什么和为什么可以继承、怎样继承等问题,在各种报刊上发表了许多文章,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这本来是一场正常的学术讨论。可是,到了一九六四年夏季,在林彪极“左”路线的影响下,凡是主张剥削阶级道德论中有某种东西可以批判继承的意见,都被当作修正主义观点,同“合二而一论”、“让步政策论”、“人性论”等等一起,被列为批判的重点。在当时,笔者也因为曾经在一九六三年十月六日、七 相似文献
2.
道德的普遍性与相对性 中国古代多数思想家认为道德是普遍的,是人人必须遵守的。孔子说:“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论语·雍也》)《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都肯定道德原则具有普遍性。孟子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孟子·告子上》)肯定仁义是人类生活的普遍原则。但孟子也承认不同学派对于仁义有不同意见,如杨子为我,墨子兼爱,杨墨两家就与儒家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張岱年先生在其“道德的阶級性和繼承性”一文里,認为道德起源于原始公社,所以不同时代或不同阶級的不同道德有其共同根源,因为有共同根源,所以有共同方面和內容中的共同因素。張先生又从同一社会中不同阶級道德之間的錯綜关系上,認为同一道德观念或道德标准对不同阶級起着作用,它似乎为各阶級所共同需要;又認为同一道德概念虽对各阶級有不同的了解,但其间也有共同成分。惟其如此,張先生在肯定了道德是有阶級性的一方面之后,認为古今新旧道德之間,还有其一定的繼承关系。我們認为:張先生的結論是正确的(古今新旧道德有其一定的繼承性),但推出这种結論的前提,則殊难令人理解。为甚么呢? 相似文献
4.
《前线》1962年第10期、第16期先后发表了吳晗《说道德》和《再说道德》两篇短文。文章发表之后,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许启賢在今年8月15日《光明日报》发表《关于道德的阶极性与继承性的一些问题》,表示了不同的意见。吳晗又写了《三说道德》(载《光明日报》1963年8月19日)进行答辩。接着,《光明日报》分别发表了李之畦《〈三说道德〉一文提出了什么问题》(载《光明日报》9月21日)、江峰《也谈道德的继承问题》(载《光明日报》10月6、7日),、高仲田《关于道德的批判继承问题》(载《光明日报》10月7日)、汪子嵩《从<水滸传>说道德问题》(载《光明日报》10月25日)等文章。《哲学研究》(1963年第5期)也发表了艾眞的《关于道德问题的几点质疑》一文,与吳晗商榷。现将争论的主要问题及其论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道德的阶级性和继承性问题的讨论,是围绕着统治阶级的一些具体道德规范(如封建道德的忠等等)能不能继承而展开的,讨论开始,大家对阶级社会里道德有阶级性的认识是一致的。但是,如何理解道德的阶级性,却有分歧。有人以为马克思、恩格斯说过:“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便得出“所谓阶级道德,在一般情况下,也就是统治阶级的道德”的结论,多数同志对此 相似文献
6.
胡安邦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0,12(2):5-7
人为什么有差异,对此问题的认识人们普遍走入了误区,把原因归结为生理上智商的差别。这种消极、封闭的思维方式极大地挫伤了人们的上进心,对人的素质的提高起了阻碍和破坏作用。实际上,人的差异首先在于心理素质,具有优良心理素质的人,心理弹性大,能用理智控制感情,能把困难和挫折变成前进的动力。其次,人的差异还在业余时间。现代社会生活中,业余时间已占到人生总时间的1/3以上。利用业余时间创造“差异”,是几乎所有成才史证明的一条规律。因此,研究人的真正差异所在,并找出缩小差异的办法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8.
<正> 1963年和1964年我国学术界曾开展一次道德问题的讨论。64年春,山东大学就岳飞爱国主义能否继承问题也进行过争论。后来,林彪、“四人帮”在文化大革命中推行一条极“左”路线,把道德问题划为“禁区”,把坚持正确意见的同志,打成“修正主义”分子,致使大家不敢或不愿接触这一问题。一场灾难性的“文化大革命”,社会道德风尚遭到严重破坏,由无产阶级革命家树立、培植的共产主义道德传统被抛弃,打、砸、抢成风,造成社会极度不安,人们在巨变中深刻地认识到道德的社会价值。在当前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过程中,又涌现出许多新的伦理问题,因此继续把道德继承问题搞清楚,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9.
政治制度属于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关于观点,即意识形态有没有继承性的问题,似乎不至于引起多大争论。政治制度的继承性问题,还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历史上相继出现的剥削阶级国家之间政治制度的继承性问题,另一种是社会主义国家与剥削阶级国家、特别是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继承性问题。前一个问题比较简单一些,因为中外的历史都充分证明:剥削阶级国家的政治制度之间是有历史继承关系的。马克思提出无产阶级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这一重要原理,不就是以资产阶级国家继承并发展了封建国家军事官僚机构为根据吗?后一个问题比较复杂一些,需要进行认真的探讨,本文就专谈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11.
<正> 坚持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人民群众,特别是教育党员、干部和青少年,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一代新人,这是党的十二大提出的一项具有伟大意义的战略任务。什么是我们提倡的理想、道德、文化、纪律呢? 理想是世界观的一种反映,是指一个人 相似文献
12.
著名导演波兰斯基在1965年拍了电影《冷血惊魂》,当时被很多人认为是“看过最恐怖的电影”。一些人避之不及,而另外一些人则很享受观看过程,还饶有兴趣地讨论女主角的病态心理。恐怖片让人惊悚,但喜欢它的人仍然比比皆是。恐怖片发展到今天,其恐怖、血腥、惊悚等“重口味”程度早已远远超越当年的《冷血惊魂》。 相似文献
13.
生活条件的继承性把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联结成统一的历史过程。在阶段性转换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法律继承性,其根据就在于社会生活条件尤其是物质生活条件的继承性。文章认为,用人民性、进步性等观点无法对法律发展各阶段之间的“影响——承受”关系做出有效解释。同时,对社会主义批判继承资本主义法津及借鉴同时代西方发达国家法制经验的依据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道德的阶级性和继承性”讨论历时很久,从一九五七年起,断断续续就有关于这一问题的文章在报刊上展开争鸣。到了一九六三年,关于这一问题讨论的战幕就全面拉开,酿成了一场规模浩大、声势激烈的大论战。后来,由于文化大革命的掀起,才偃旗息鼓。对这场讨论应当怎样看?讨论中提出的“农民阶级有自己的道德论、道德体系”;“统治阶级道德与被统治阶级道德根本没有一致性”;“历史上统治阶级道德是不能继承的”等等观点,是否还有可以商榷的余地?近年来,这些仍是学术理论界经常关心的问题。一九七八年年底,北京地区伦理学座谈会,去年济南哲学规划会以及上海《学术月刊》社召开的“回顾与展望”座谈会上,都有人对这场讨论及讨论中涉及的观点提出重新评价的意见。可见,回顾和总结这场甚有影响的讨论是十分必要的。由于讨论涉及到伦理学的许多基本问题,为便于这一问题的继续讨论,这里,削枝强干、删繁就简,仅对当时较为集中的几个问题及不同观点作一综述,并简单地谈谈我的看法,供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15.
16.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2)
由德里克·艾伦和乔治·布伦克特发起的争论产生了一个当今西方学界非常关注的问题:马克思的道德理论是否是一种功利主义?对这个问题的澄清和回答关系到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如何理解马克思的伦理观。从马克思的原初思想来看,马克思的道德理论不是一种功利主义。这一方面表现为马克思的道德理论不是后果论的;另一方面表现为马克思的道德理论不是普遍主义的。马克思的伦理观并非与其他规范理论的伦理观相并列的一种观点,而是以历史唯物主义评价其他规范理论的价值原则、思考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独特视角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人道主义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始终是一个热门话题。中国也不例外,不过是一种历险。前几年的人道主义讨论可以说是“十年内乱”后最大的一次学术争鸣,其盛况也是建国以后所未有的,但却以百家争鸣始,定于一尊终。 讨论以1984年初发表的权威文章告终。尽管文章作者一再“恳切地希望大家指正”,实 相似文献
18.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第一次以完整的概念,提出社会主义义利观的问题。作为社会主义特有的价值标准和价值规范,社会主义义利观有着相当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培育和形成社会主义义利观.应当十分重视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c一、传统又利观的历史演进义利问题在中国思想史上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或重义轻利,或资义尚利,或重利轻义,抑或两者俱轻,汉以前的儒、墨、法、道各家虽相激扫荡,却终无定论。汉初统治者在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时,鉴于儒家义利论对道义的高度弘扬与执著追求,符… 相似文献
19.
我们在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必然会碰到下列问题:如何对待历史上的思想材料和文化遗产?如何对待外国、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精神文明?如何处理精神文明建设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一句话,就是如何认识和处理精神文明的阶级性和继承性。因此,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索,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晶宇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25(2):141-142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加,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广大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私营和股份制企业的数量还会不断增强,继承性就业也就逐渐成为了一部分毕业生的择业方式,做好继承性就业指导工作越发突出出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