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永福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有影响的人物,自从黄海安据刘的回忆撰成《刘永福历史草》后,有关论著渐有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5月出版施宣圆、吴树扬合著的《刘永福》一书,广泛吸收了史学界的研究成果,系统叙述了刘永福从苦难的童年走上反清道路,组建黑旗军,在越南抗法,在台湾抗日,“垂老不忘天下事”的光辉一生。该书有如下特点:  相似文献   

2.
这几年,我国学术界对民族英雄、黑旗军领袖刘永福的研究,逐渐深入了。但是,学者们对刘永福的评价也还有一些歧见,需要继续商讨。1983年,在纪念中法战争一百周年的时候,我为学术讨论会写了一篇短文《评刘永福入越抗法的几个问题》,①谈了一些粗浅的看  相似文献   

3.
中越两国山水相连,唇齿相依。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反对共同敌人的斗争中,两国人民互相学习,互相支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当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法国侵略者大举进攻越南的时候,中国人民直接援助了越南人民的斗争,其中刘永福的黑旗军就曾经在越南北部支援了越南人民抗击法国侵略者的战斗。对于黑旗军在越南活动的评价,越南史学界在六十年代,曾经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其中虽有诬蔑黑旗军的错误意见,但也不乏正确公正的看法。可是,近几年来,越南史学界对黑旗军的评价则完全倒向错误的方面去了。在他们的著作、文章和所谓“调查报告”中,有的抹煞黑旗军抗法的事实,有的诬蔑黑旗军为“流寇”、“  相似文献   

4.
19世纪后半叶,越南之所以沦为法国的殖民地,既是越南阮氏王朝推行卖国求荣政策,出卖越南人民抗法斗争的结果,同时也是与它出卖黑旗军的真诚援助分不开的。黑旗军原是我国的一支农民起义军,因受清朝政府军的压迫,于1866年在刘永福领导下转移到中越边境的越南保胜府一带。他们在那里保护当地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尔后坚持援越抗法斗争十多年,驰骋疆场,屡败法军,为越南人民的抗法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法国殖民主义者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完成了对越南南方的占领后,就把进攻的重点转向越南北方。1873年10月6日,法国驻西贡的殖民主义头子杜白蕾在给顺化的苏伊尔神甫的一  相似文献   

5.
论黑旗军援越抗法战争的历史功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正当法国帝国主义派军侵略越南并准备进一步侵略中国之际,活跃在中越边境上的一支中国农民的队伍,刘永福领导的黑旗军,应越南政府的邀请,开赴前线,同越南军民并肩抵抗法帝国主义的侵略,在一系列战争中取得了胜利,为援越抗法、保家卫国立下了不朽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6.
从“护兵被枉杀案”看刘永福与同盟会的关系廖宗麟,张壮强1908年4、5月间,广西上思厅发生了一件轰动全国的“刘永福护兵被枉杀”的血案。事情的简单经过是这样的:刘永福率带护兵从钦州到上思扫墓,顺便处理与他有亲谊关系的黑旗军大将吴凤典死后,儿子吴世元勾结...  相似文献   

7.
刘永福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反帝爱国民族英雄,他曾在越南抗法,在台湾抗日,勋劳卓著,彪炳史册。近年来,海内外出版了几本有关刘永福的传记,这些传记均以刘永福晚年口述,由家庭教师黄海安笔录成文,后经香港学者罗香林编录出版的《刘永福历史草》为蓝本。从历史科学的角度考察,回忆录是历史  相似文献   

8.
刘永福,字渊亭,原籍广西博白,1837年生于防城,8岁时随家迁居上思,20岁投入反清农民军,30岁创建黑旗军并流亡越南,中法战争后回国,已48岁。甲午战争时,刘永福奉旨渡台湾帮办防务,领导了台南的抗日战争。战败回国后,于1907年辞去清朝官职,闲居钦州。据说,他在辛亥革命前夕加入同盟会,广州光复后,曾短期出任广东省民团总长。1917年,刘永福于钦州逝世,享年80岁。今年是他诞辰160周年,逝世80周年。刘永福的一生,经历了从一个贫苦孩子成长为中国近代史著名反帝爱国民族英雄的传奇性过程。刘永福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家庭,一家人终…  相似文献   

9.
1894年,清政府于甲午战败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消息传出,台湾人民“捶胸泣血,万众一心,誓同死守”,纷纷表示“愿人人战死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法战争中威震中外的黑旗军领袖刘永福,又一次站到反侵略斗争的前线,坐镇台南,领导台湾人民进行了五个月艰苦卓绝的反割台斗争。刘永福守土抗战于前,弃台内逃于后,使得学术界对他的评价存在不少分歧。促成刘永福守土抗战和后来弃台内逃的因素十分复杂。本文拟对刘永福在反割台斗争中的矛盾表现作一探讨,以便对其历史功过作出恰当评价。  相似文献   

10.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末,农民起义军的将领刘永福,为了避开清军的围剿,率二百余名义军战士转移到越南北部。从七十年代开始,这支黑旗军就驻扎在越南西北毗邻中国云南的保胜,并把保胜开发和建设成为驰名中外的武装根据地,本文就保胜根据地的历史作用略叙管见。  相似文献   

11.
一 如何正确评价黑旗军领袖刘永福?这是中法战争史研究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解放以来,在许多专著和文章中,都说刘永福为了官爵,投降清朝,背叛了农民起义军。前不久,丁名楠同志的《关于中法战争几个问题的初步探索》一文(载《历史研究》1984年第2期,以下简称《关》文),就把刘看作是与清合流(即同流合污之谓)之人,说刘是为个人谋生路、仰慕名器、为清政府引诱而最后成为清朝一名听驱使、受摆布的奴仆。解放以来的这种说法,造成了许多不良的后果:  相似文献   

12.
广西北部湾文化与刘永福和冯子材爱国精神之间具有某种内在的逻辑性或一致性,刘永福和冯子材爱国精神教育在广西北部湾文化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应从坚持刘永福和冯子材爱国精神教育与体现刘永福和冯子材爱国精神时代性、弘扬广西北部湾传统文化、广西北部湾文化创新、优化教育方式相统一等方面实现广西北部湾文化建设与刘永福和冯子材爱国精神教育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3.
为了纪念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战役镇南关①大捷一百周年,广西社会科学院、广西通志馆、广西文化厅于8月7—13日,在钦州、凭祥召开学术讨论会,区内外学者七十多人参加。当年抗法名将刘永福、冯子材、陈嘉的后人也出席。会议共收到论文、资料五十六篇。广西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朱荣同志致开幕词,原中央宣传部文艺局局长、离休老干部李英敏同志  相似文献   

14.
唐景崧与桂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起清末唐景崧,人们自然会联系到他在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当中的所作所为。然而,唐氏并不仅在政治和军事上留有功过,在广西桂剧发展史上,也有他一定的地位。唐氏字薇卿,又字维卿;道光21年(1841)生于广西灌阳县,光绪29年(1903)死于广州。同治4年(1865)中进士,先为翰林院庶吉士,后授吏部候补主事。中法战争之役,请缨自荐,前往越南争取刘永福受清廷节制,并支持黑旗军抗御法军侵略,因而薄有声名。中法战争后,唐氏先后任福建台湾道兼按察使,台湾布政使和台湾巡抚。中日甲午战争期间,  相似文献   

15.
陈峥 《理论界》2011,(7):110-112
黑旗军在越南期间,从建军到参加中法战争,其后勤补给呈多元化渠道。为了保证粮饷、枪械等物资的供应,黑旗军依靠自身经营、缴获敌资、越南政府供给、清政府和各阶层民众的援助等途径来筹集急需物资。但这些措施无法从根本上满足近代战争的需求,对黑旗军抗击法军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1997年9月,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廖宗麟同志的新著<民族英雄刘永福>,这是史学界研究刘永福历史的一部力作。廖宗麟同志1982年秋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后辗转调入广西社会科学院。从1986年起,他就著力于刘永福研究,除了在流史研究跨刊物上发表多篇有关学术论文外,还先后公开出版了航法名将刘永福汉内部印行了初]永福领导的台湾抗日战争)、匆1永福文集》等小册子,在研究刘永福历史方面用力颇勤,心得甚多。在冶学方面,廖宗额同志既不轻信盲从,也不伯标新立异,坚持用可靠的史料来支持自己的学术观点。对于前人的研究成果,他经常多…  相似文献   

17.
在拙作《评中法战争中的岑毓英》一文中,对中法战争前期和中期的滇军统帅岑毓英(壮族)作了简要的评述。这里,本文将对中法战争后期及战后的岑毓英作进一步的研究。 一、临洮奏捷,岑毓英抗法建立大功 宣光战后,法军陷入首鼠两端的困境,完全处于战略防守的态势。对此,岑毓英采取主动出击、先发制人的战术。他命令滇将王永山袭击缅旺;派竹春、岑毓宝、刘永福前往柯岭截击法军;遣覃修纲、李应珍出临洮攻广威,王玉珠、汤宗政出不拔攻燕毛;饬丁槐、何秀林仍继续稳守老营,严密监视宣光城中之敌。“各路择要相机扼扎堵剿,并于沿途各村寨招附越民就地成营,坚壁清野。”  相似文献   

18.
<刘永福历史草>关于刘永福从越南归国记载存在一些问题.刘永福上"六事禀"的时间明显有误,非屡催之后,而是张之洞派委员初传停战旨意时;刘永福早在初知停战时就有回国的想法,而非屡催之后;"六事禀"主要反映了刘永福对归国后地位的担心,他之所以迟迟不归,主要是等待清方的答复.  相似文献   

19.
试论宋景诗     
<正> 在清末农民大起义的怒潮中,出现了一支宋景诗领导的黑旗军。对宋景诗,历来看法很不一致。五十年代对他的评价很高;近几年来,有的同志说他是“黑旗军的叛徒”,有的同志虽指出了他的叛变问题,却又说“对他还是肯定的”。看法仍有相当的距离。本文试图通过宋景诗在两个阶级的激烈斗争中所走过的道路,对他的功过分阶段进行评述,特别是对他投降的真伪和他的两次抗清,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20.
刘永福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将领,近年来,学术界对他在中法战争中奋勇杀敌、保家卫国;对他在中日战争中反对割让台湾宝岛、痛歼侵略者等等功绩都作了充分的肯定;而对其从台湾内渡、返回大陆后的情况论述甚少,或以为他退出政治舞台,与世无争;或以为他返回故乡,颐养天年。事实上,并不如此,刘永福的晚年是壮烈的,只不过时代不同,其表现的方式有异罢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