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发展观中民本思想的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民本思想博大精深,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延续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也不能否认其自身存有的历史局限.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传统民本思想也必须与时俱进.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很好地将传统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克服传统民本思想的内在矛盾和历史局限性,以"关注民生、保障民权、发展民主和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内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2.
李颖 《晋阳学刊》2009,(5):22-24
产生于不同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下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在人学思想方面却有着惊人的一致性。人学思想上的心理相容性也许是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深层文化原因,主要表现在:两者都以现实的人及其现实生活为研究对象;实践性是两者共同的理论目的;群体本位是两者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是两者共同的理论品质;追求和谐是两者共同的价值取向。今天进一步挖掘两者的共性,既能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丰富的思想,也为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卓瑛  赖建敏 《江西社会科学》2005,46(12):157-160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正确理解"以人为本"是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也是我们落实和谐社会的前提.本文通过对中国当代"以人为本"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分析,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分析,透视出中国当代以人为本思想是在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熏陶下,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指导下的继承和发展,"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同时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七大全面总结和概括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及其历史地位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内涵极其丰富,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历史上的以人为本相关思想和外国历史上的以人为本相关思想都有其时代意义,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与中国历史上的以人为本相关思想和外国历史上的以人为本相关思想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对中国历史上的以人为本相关思想和外国历史上的以人为本相关思想以及对其以前的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在联系中区别、在继承中超越,凸现其中国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6.
第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的中国化,也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弘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马克思群众史观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既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还是实现社会变革  相似文献   

7.
陈方刘 《学术论坛》2012,35(12):34-37,81
科学发展观所提出的"以人为本",从用词和思想上都继承了民本思想的合理之处,但又与之存在着本质区别。主要体现在所针对的问题、价值观、历史观以及实现路径的不同上。对"以人为本"与民本思想进行区别,不仅有利于深入理解"以人为本"科学内涵,还对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方法论上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理念。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发展,使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核心价值理念具有了坚实而科学的理论基础;对中国传统“人贵”价值观的汲取,使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核心价值理念具有了鲜明而深厚的民族特色;对西方“物本”发展观的超越,使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核心价值理念具有了强烈而浓郁的时代精神;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总结,使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核心价值理念具有了坚实而深厚的实践根基。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展观,对“以人为本”理念作了重大创新,赋予了新的思想内涵,使之具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核心理念的理论品质;改革开放三十年多来,“以人为本”始终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实际上已经展现出了核心理念的地位和作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理念,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三农”问题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重中之重”。要坚决改革“城乡二元体制,”统筹城乡发展,注重“城乡一元化”发展的制度建设。把“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与“科技文化创新”紧密地结合起来,把“科教兴农”与“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民本思想的核心是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其主要内容就是着力解决民生、民富、民权问题,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并从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出发来制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邓小平民本思想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民本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2.
"民本"与"人本"论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民惟邦本"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华,"以人为本"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先进理念;"民本"思想强调的主要是决定国家政权生死存亡,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的群体性的民;而"人本"理念尊重的主要是作为普遍意义上个体性的人的价值、利益、权利、尊严等.深入辨析"民本"思想与"人本"精神的异同,是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人类中心主义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以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哲学为指导的.以人为本不同于人本主义人本主义中的"人"是抽象的人;以人为本中的"人"是具体的、现实的人.以人为本也不同于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主要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人为本除了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外,还关注人与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张守连  石菲菲 《理论界》2008,(12):26-27
“以人为本”是中共十六大、十七大突出强调的关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人”是马克思研究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当代人的存在状态及理论架构也并没有超出马克思的人学视域。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理念在新形势、新条件下的明晰阐释。重新研究理解马克思人学思想对于审视当代人的存在状态及其行为规范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外历史上的"以人为本"相关思想都有其时代意义,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与中外历史上的"以人为本"相关思想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与中外历史上的"以人为本"相关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在联系中区别、在继承中发展,凸显其中国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内核,在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创新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从理论创新的多维向度和理论的价值意义来看, "以人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本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民本学说的继承与弘扬,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党群观的最新发展,因而它把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创新理论推向了时代的新高度,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而且堪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理论创新的典范.毫无疑问,它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必将载入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史册,载入中国共产党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的史册.  相似文献   

17.
批判与超越--从民本论和人本主义到以人为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不是对民本论和人本主义的简单重复,区别的关键在于以什么人和人的哪个方面为本以及如何实践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所讲的“人”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人,是全体人民群众。它克服了西方人本主义的虚幻性,赋予了现实与时代的内涵。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以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为终极目标,而不仅仅是把人视为工具和手段。  相似文献   

18.
萨特是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代表之一,其人学理论把人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强调存在先于本质.在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共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萨特存在主义人学理论所蕴含的一系列合理成分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邓小平“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红英 《云梦学刊》2007,28(5):83-85
人本主义思想深深扎根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各个方面。邓小平“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表现为“以人为本”的人学思想价值观、“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价值观、“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促进作用的理论资源有三个层次:一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启示和借鉴价值的中外思想家的社会和谐思想,无论是中国先人还是西方思想家的和谐社会理想都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启示。二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理论基础地位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和谐思想。根据马克思的和谐社会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必须遵循辩证思维的基本精神;必须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人学底蕴。三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现实指导性的我党最新理论成果,包括“科学发展观”、“科学执政理念”和“和谐社会理论”三个最新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