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4年以来我一直立足于戏画的探索与研究,在对历史上的名家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创作了一批关于戏曲戏剧演出的艺术作品,探索出一些表现方法和表现技巧,创立了自己的语言方式。 中国戏画是绘画艺术与戏曲艺术共同繁衍出的艺术之花,是绘画艺术与舞台艺术的集合,它既有戏剧舞台的动态美,又有绘画的形式美。  相似文献   

2.
论曹禺戏剧音响的意象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响是舞台艺术的重要的构成因素。以音著象 ,意与象交融 ;以音立戏 ,情与理统一的意象美是曹禺对戏剧音响艺术独特的追求。这一艺术追求延伸了音响效果 ,拓展了审美空间 ,是戏剧大师诗与剧融合审美理想的舞台实践。  相似文献   

3.
冯叔鸾是处于中国新旧戏剧更替的大背景下具有过渡性质的戏剧理论家。《啸虹轩剧话》和《戏学讲义》是其戏剧理论的代表作。他在这两篇文章中主要探讨了以下戏剧关学思想:剧本中心论与以美为标准和目的;舞台表演:“我即非我”;艺术性与思想性:戏剧艺术与美育的关系。对冯叔鸾的戏剧理论进行研究探讨,对于中国现代戏剧理论的研究工作来说是具有一定的学理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李立 《南都学坛》2015,(3):10-14
河南南阳东汉时期尤其东汉中晚期乐舞百戏画像中巾舞、长袖舞与伴唱、抃歌、稽戏等相结合的表演形式,其艺术叙述功能和艺术表现能力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增强,为情境化和情节化的戏剧叙述创造了条件,而戏楼的出现又为歌舞戏的表演提供专业性的舞台条件。汉画像及考古材料能够为古代代言体戏剧于东汉时期尤其东汉晚期河南南阳地域出现的认识给予艺术表演方面的佐证。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乡村仪式演剧,阳戏表演中含蕴了丰富的原始傩文化信息,因而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戏剧“活化石”。本文以实地田野材料为基础,探讨了当下阳戏展演场域的跃迁,并提出了对阳戏进行保护与发展的新思路。笔者认为,在现代语境下,阳戏拥有两个展演场域,即乡民的“生活世界”与政府构建的“国家舞台”。在阳戏展演的“生活世界”场域已日趋萎缩的今天,我们应该努力实现由“生活世界”到“国家舞台”的场域移位,依靠“国家舞台”的影响力来扭转阳戏在“生活世界”场域里的式微之势,并最终使阳戏在两个展演场域的良性互动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敦煌曲子戏融合了乐府、诗、词和曲的艺术特点。其乐以隋唐燕乐为主,其辞则以杂言体为主,舞台表演则是代言体的演唱。曲子戏既是唐民间音乐、宫廷音乐、外来音乐相互碰撞、激荡的产物,也兼收唐代各体音乐文学之长。敦煌曲子戏的艺术表演不仅昭示了戏剧早期的艺术形态,也呈现了乐古戏剧、戏曲的形成过程。曲子戏对后代戏剧、戏曲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其多元、开放的艺术形态,使其在后世不断融合多种民间曲艺形式,从而发展为一种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戏剧艺术。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被写入戏剧最早在南宋,几乎与戏剧的兴起同步。元代涉及陶渊明的戏至少有尚仲贤、王子一等人的五种,隐士陶渊明及其所创造的桃源开始以戏剧舞台的形象亮相。明代敷衍与陶相关的戏剧至少有十一种,其中的陶渊明形象在傲节自守外又略显高逸空幻。清人关于陶渊明的戏剧至少有十一种,尤侗《桃花源》等戏剧凸显了陶渊明与佛教、道教的关系。陶渊明进入戏剧首先显示了传统高雅文化与世俗文化不可避免的融合趋势;戏剧中所塑造的高洁自守的陶渊明形象是传统文化理想的一种审美投射,是知识阶层灵魂净化的形象诉求;桃源题材的陶渊明戏既是个人渴望超脱现实束缚的梦幻,也是民族迈向理想的心理动力;如果加以合理的开发利用,陶渊明戏必将成为当代文化建设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8.
"戏中演说"出现于风云翻涌的中国20世纪初近代早期戏剧舞台,其产生一方面满足了当时时代境遇下的社会民众对新思想新思潮的饥渴,另一方面日本的壮士剧和书生剧中直抒胸臆的演说形态也受到了早期戏剧实践者的直接模仿与效从。同时,在戏中演说这一独特的戏剧形态中,也蕴藏着中国传统戏剧在观演直接交流的欣赏习惯下,戏剧教化观的历史沿革。  相似文献   

9.
德国浪漫主义作家路德维希·蒂克于1798年创作的五幕喜剧《颠倒的世界》是一部旨在研究戏剧演出本身的"元戏剧"。本剧因其三重嵌套的"戏中戏"结构,极大增强了作品的丰富性与张力,但同时也产生了极度的混乱与无序。演员、观众、编剧等集聚在舞台上,演员变成了观众,观众变成了演员,戏中有戏,戏中还有戏,蒂克以这样一种方式阐述了自己对当时戏剧演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以黄梅戏《徽州女人》为例,分析了灯光艺术的创新运用,主要表现在恰到好处地运用色光、让灯光与黄梅戏表演结合及以光代景等方面,让灯光艺术成为创造舞台气氛、舞台意境、舞台形象的重要表现手段,给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享受,开创了黄梅戏舞台的新天地。期待黄梅戏舞台灯光设计者能够以此为契机,结合黄梅戏舞台表演其他艺术因素,探索出更多的舞台灯光的表现形式,推动黄梅戏的演出形式展现异彩纷呈的明天。  相似文献   

11.
黄梅戏不仅唱腔婉转、清新、韵味十足,舞蹈也极其优美。在每一部经典黄梅戏剧中,舞蹈都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可以表达出唱腔或其他艺术所无法表达的内涵,舞姿和舞蹈韵味的美为黄梅戏表演增加了魅力,让观众在欣赏黄梅戏唱腔的同时,得以欣赏优美的戏曲舞蹈身段。采用比较研究和文献资料分析的方法,对部分经典剧目进行深入分析,分析了黄梅戏舞蹈动作的来源与形成、黄梅戏舞蹈语言的程式生成以及舞蹈的舞姿和谐之美、韵味生活之美和内涵丰富之美。  相似文献   

12.
严凤英和马兰是黄梅戏剧种杰出的表演艺术家,通过对她们的唱腔艺术和舞台表演艺术进行客观系统的比较研究、分析,总结两人在这两方面的异同,借以窥视黄梅戏旦角演员的表演艺术特色,以及黄梅戏剧种的历史发展轨迹和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92岁的谭门传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原江苏省京剧院副院长工琴生先生深情地追忆1946至1958年与梅兰芳大师同台献艺的12年。他谙熟梅派艺术之美,从美的化身、美的创造和美的戏德三个方面畅谈了鲜为人知的舞台轶事和精辟独到的艺术见解。  相似文献   

14.
滑稽戏,又称优戏。在中外戏剧史和戏剧舞台上,丑角的地位甚高。我国过去后台要丑角来“开脸”,有的戏要丑角来“插科打诨”,有的戏剧由丑角饰主角。没有丑角出场,似乎戏就失去声色;有了丑角表演,戏就增添了艺术魅力。由于丑角在戏中出现,人们的感情便得到渲洩,人们紧张的心情便得到松弛,人们的疲劳便得到恢复,人们的病痛便得以转移和治疗……丑角的确给人们带来快慰,带来思考,带来迪启;带来讽刺的微笑。含泪的微笑,幸福的微笑,胜利的微笑。笑,对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表演叙述、舞台美术叙述、剧场叙述以及观众的叙述接受等方面分析了西方戏剧的舞台叙述的表现机制,探讨了西方戏剧的舞台叙述特性和舞台叙述模式,总结出一些戏剧叙事学中舞台叙述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6.
元杂剧包公戏塑造的包公为元代所独有,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而其背后又有独特的成因。考察现存元代包公 戏,包公形象的成功塑造是因为元代剧作家对包公性格的刻画综合史料记载,并且在戏剧创作中将包公赋予了审鬼通神的能 力,剧中包公机智权变,善用智谋,在塑造包公时的戏剧安排也遵循一定的程式。  相似文献   

17.
艺术品中引人入胜的情境,往往是艺术家创造的心灵旨趣 的反映。局部情境,可分为物(景)境与人物关系或动作冲突之境。前者如中国画、舞台美 术,后者如戏剧、电影、电视中的艺术表演、人物活动等。  相似文献   

18.
黄梅戏形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的采茶调,由民间艺人为谋生计而带入安庆.黄梅戏念唱以安庆地方话为基调,同时汲取徽剧、京剧及秦腔等戏剧的精华.黄梅戏在上海发展演员大开眼界,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严凤英、王少舫两位大师相互切磋技艺,成了舞台搭档.黄梅戏从国内唱到国外,独树一帜.在继承和发扬黄梅戏传统艺术上,不失时机地谋求发展推陈出新,营造繁荣氛围.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一些少数民族剧作家的作品,超时空、死、美、坚忍、命运、英雄主义、信仰与爱等主题,风格化的舞台演出,诗化的语言,这些可以说是象征主义戏剧的一般特征.在剧作中,它们和谐地融为了一体,创造了一个神秘的艺术世界.尤其是剧作中的反理性、反情节与反传统的戏剧艺术,更多的运用直觉、直感和象征的方法逼视人的潜意识深处,并尽力使其得到充分的体现.这种与民族传统迥异的艺术表现,使得中国当代民族戏剧艺术走向了一个更为自觉的阶段.  相似文献   

20.
布莱希特创立的以"间离-思考-行动"为核心模式的"叙事剧"戏剧理论要求把叙述性、评论性因素引入戏剧舞台,主张"舞台叙述事件",从而引导观众进行理性的评判和自我反思。布莱希特成熟期所创作的《高加索灰阑记》是其叙事剧理论最彻底的体现,该剧从剧本结构、表演手法、戏剧功能等方面很好地实践了他以"间离效果"为核心的"叙事剧"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