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企业技术创新的内驱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导致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对于技术创新的需求也更加强烈。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包括外驱力和内驱力,内驱力是根本的因素。内驱力包括利润最大化、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成功概率周期,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企业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3.
农业技术创新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需要有一个实现的过程。这个实现过程又涉及农业生产力多要素和农业生产关系多侧面的体系。这个实现体系至少应该由理论和战略指导体系、体制与制度创新体系、新技术推广和产业化推进体系、技术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完善体系构成。 相似文献
4.
《求是学刊》2019,(1):89-97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创新的主战场,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领域。构建CDM协同创新系统模型,基于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考察技术创新与非技术创新的动态关联与交互作用,从中发现,中国工业企业创新的资源驱动特征比较明显,不同类型的创新具有替代性和互补性,企业创新方式选择趋于多元,技术创新与非技术创新的协同发展形成创新驱动的支持体系。技术创新是根本性决定因素,它高于非技术创新的影响强度,而非技术创新发挥支撑和保障作用,企业规模是创新模式的重要影响因素,大企业倾向于新产品研发等技术创新,小企业倾向于市场开拓等非技术创新,随着企业发展与规模的扩大,技术创新与非技术创新将更加协同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5.
企业作为经济中的一个重要主体,如何适应经济快速发展对企业现行生产经营模式带来的冲击是企业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文章以企业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互动关系为出发点,强调制度创新的作用,改变过去重技术创新、轻制度创新的倾向,通过企业制度创新、市场制度创新和政府政策创新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进而体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7.
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作为社会发展的构成要素,也存在着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技术预见就是一种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观,这种全新的观念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后受到广泛关注。技术预见通过强调需求导向、强调相关利益主体的参与、强调预见结果的决策支持作用、强调对预见结果的跟踪和监控等来实现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不仅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推动科技工作进步,并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近年来,各地出台了多项推动技术创新的政策,这些政策对推动技术创新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技术创新政策注重事前研究,忽视事中和事后研究,特别是对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研究尤其薄弱,可以说目前仍是空白。建立技术创新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模式,并加以横向比较,对提高技术创新政策实施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提高科技投入的使用效益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9.
技术创新的动力和障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企业若想建立竞争优势,离不开成功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动力形式表现为技术推动、需求拉动、市场竞争、政府导向和企业价值,作为一系统,它们整体地对技术创新发生作用.而阻碍技术创新实施,或者降低技术创新成功率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出现创新时滞现象,其成因缘于企业在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市场销售、收益分配和制度环境等方面存在的不确定性.惟有通过降低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多种不确定性因素来缩短创新时滞,才能加快新技术成果从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区域创新系统技术创新扩散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区域创新系统中,技术创新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不同的时刻会拥有不同的技术创新存量,并产生不同时刻的瞬时增长率。随着技术创新的存量逐渐向最大容量逼近,区域创新系统的实际增长率会逐渐减少。可见,区域创新系统技术扩散效应本身存在着演化周期,这种周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区域创新系统自身的完善和发展。把握技术创新扩散效应的生成机理,提高区域创新系统技术创新能力,使扩散效应得到最大发挥,应致力于:变创新理念为创新动力,加快推进高新区、大学科技园和其他形式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培育技术中介机构和创新人才,建立健全技术服务支撑体系。同时,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服务职能。 相似文献
11.
Chee Hon Chan Cheryl Hiu‐Kwan Chui Kristy Shuk Ting Chan Paul Siu Fai Yip 《Social Policy & Administration》2019,53(6):903-919
Creating an enabling environment for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in tackling complex socio‐economic challenges is at the forefront of government policy agendas globally. Although several policy mechanisms have been proposed to this end, whether and to what extent those policy mechanisms may (re)shape the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environments have rarely been explored. By examining the Social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Development Fund (SIE Fund), a recent policy project aimed at fostering social innovation in Hong Kong,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rare empirical exploration to illustrate how public policies can potentially drive social innovation. We explore first the impact of the SIE Fund in fostering innovation among its funded social enterprises, and second, how the SIE Fund may have influenced Hong Kong's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environment.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jects under the SIE Fund exhibit characteristics distinct from the social enterprises prior to the inception of the SIE Fund. In addition, evidence of innovations in terms of product, process, marketing, and innovation in developing new or improved social practices were also identified. This study illustrates how specific public policy mechanisms may potentially facilitate the diversification, inclusion, innovation, and expansion of the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environment. Findings carry substantial policy implications, in particular to neighbouring East Asian societies typically characterized by a strong government, and face similar structural, demographic and socio‐economic challenges that necessitate innovative solutions. 相似文献
12.
构建完善的科技创新政策支持体系,才能进一步推进广西的科技创新战略。建议从五个方面来构建:建设科技创新的制度环境;完善科技创新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积聚科技创新的人力资源;建设科技创新的组织载体;完善科技创新的协作机制。 相似文献
13.
A steady decline in major party support in Commonwealth nations has resulted in changing parliamentary compositions, including the growing prevalence of minority government. Such situations pose new questions for notions of government legitimacy within Westminster systems. For instance, is negotiation with cross-benchers an example of government illegitimacy? What is the legitimate role of non-ministerial members when the composition of parliament gives them the final say on the enabling legislation for public policy? What is the legitimate response of the public sector regarding policy-making in the context of minority government? In this paper, we reflect on how a ‘marginal member’ concept can provide new insights into such issue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4.
技术创新障碍:一种产业组织学的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产业组织理论角度 ,对我国技术创新在产业组织方面存在的三大障碍 ,即市场结构障碍、企业行为障碍和经济绩效障碍进行相对系统的分析。同时将技术创新纳入SCP框架 ,并结合制度、政府政策等方面内容 ,提出消除技术创新障碍的产业组织对策 ,希望能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一种相对系统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乡镇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 :北京市乡镇企业在技术创新服务上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必须由政府介入 ,构建乡镇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总体思路是 :以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 ,以服务实体建设为核心 ,以政策创新为基础 ,构建具有首都特色的乡镇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 ,不断提高北京市乡镇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和区域竞争力 ;服务实体建设是成立北京市乡镇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服务中心。最后 ,提出了旨在促进北京市乡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提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适应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内外市场变化 ,必须加快国有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加快国有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目的在于提高我国国际经济竞争力 ,也是目前企业摆脱困境 ,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和参与国内市场竞争的关键环节。要善于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掌握核心技术 ;要加大技术改造投入 ,要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要完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7.
技术创新不同于科技进步 ,它是企业的经济行为 ,其主体是企业家。技术创新阶段划分的一般原则是 :技术创新是企业家的行为 ;各阶段的划分标准应当是一贯的 ;技术创新的阶段划分不排除或掩盖技术创新的多样性。技术创新阶段划分应充分考虑技术创新的本质规定 ,企业的技术创新实质在于如何充分利用资源从而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8.
技术创新研究既可从宏观层面也可从微观层面进行。微观层面研究主要有经营法、结构—行为—绩效法和资源基础法等三种。在这些方法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三个不同的阶段。前两个阶段属于静态研究方法,而第三阶段中,动态方法占据了主导地位。创新管理经历了从研发管理到知识管理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完善科技创新法律环境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创新需要良好的法律环境。目前 ,制定科技创新基本法 ,加大科技创新相关法律的创制与修订力度 ,建立健全政府引导和扶持科技创新的法律环境 ,是完善科技创新法律环境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0.
Li-Chen Cheng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social work》2019,29(1):48-58
ABSTRACTThe Children Future Edu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Accounts (CFEDAs) are the first anti-poverty policy in Taiwan developed to provide incentives for the poor to accumulate assets for their future. Using CFEDAs as an example,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and implementing an asset-based policy. It begins with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olicy structure. It then reviews the history of how the innovative idea of building assets for the poor became a policy proposal before presenting the convergence of three policy streams driving the prioritisation of CFEDAs in Taiwan’s policy agenda. It concludes with challenges facing 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