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党性、德性与人性三者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的互动关系:党性的建构基础是德性,而德性的立论要件是人性.党性、德性与人性的互动在党的作风建设中又直观地体现为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的逻辑关联性.这种逻辑关联性的基本要义是:要以德性建设中的"重品行"表征党性建设中的"讲党性",要以人性建设中的"做表率"引领德性建设中的"重品行".  相似文献   

2.
"文革"时期的意识形态不涉及"人类同自己生存条件的关系"的体验,而是以革命战争时期的阶级斗争意识形态为想像基础。因此,"文革"意识形态只具有想像性,没有真实性。不具备真实性的意识形态,即使有现代性的诉求,最终只能走上反现代、反历史之路。分析"文革文学"合理化想像歪曲意识形态的过程,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新时期文学"与"文革文学"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3.
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其本质属性为政治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政治"属性不能随意抹煞。因此,政治宣传的优势在其中仍然不可随意"丢弃"。在实际操作层面,不能忽略主流意识形态的特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规限于大众传播而"传播失焦"。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放置于政治传播中作整体安排,制定有效的传播策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过程"规制"为不同的阶段,在不同阶段实行不同策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的"多元主体"作用;在政治实践中不断改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话语结构。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至今,经历了160多年的社会变迁,其基本属性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甚至有些模糊.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阶级性向民族性发展,历史性中突出时代的召唤,灌输性向渗透性发展,在"一元"与"多元"的意识形态联系中突出"一元"的主导性地位.  相似文献   

5.
对榜样生命力作阐释与重构是当前榜样研究的现实需要.榜样生命力是官方导向下的非权力性感召力,代表人民群众对党的普遍价值认同;榜样生命力是以"上下联动"为前提的下向型渗透力,代表对既往时间、地域、群体的理想性超越;榜样生命力是特定时代核心价值的彰显效力,代表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精神力量.重构榜样生命力,必须秉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高度性与适度性相统一、真实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原则,树立有深度、有高度、有温度、有效度的榜样形象.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和谐社会构建的题中应有之意,它反映并深层地折射出了人类整体和谐生存的目标与图景。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7.
意识形态建设是政治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成效关系到民族国家的长治久安、现代社会的和谐稳定、执政党的合法性地位和持续执政。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建设重要论述的形成,既建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意识形态思想,又继承了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相关论述,同时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涵盖了地位论、目标论、核心论、机制论、举措论,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建设重要论述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提供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顶层设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了我们党对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科学认识,把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提升到新水平、新境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思想基础、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8.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途径有三:统筹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两种科学文化,以便二者协同发展;做好中华民族固有的传承性生活文化--民间民俗文化的扬弃,让我们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接地气";确定"和谐"、"科学"的标杆,协调现代与传统的和谐转换,提升中国本身的文化亲和力,让我们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更贴近生活、贴近民众,从而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方略。论述中的人民性主要包括人民取向、人民力量和人民立场三个内涵与维度。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中,习近平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秉承为了谁、依靠谁、服务谁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造福人民,以人民取向为统领,以人民力量为保障,以人民立场为旨归,体现了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论述人民性的逻辑意蕴。人民取向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论述的价值根基,人民力量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论述的实践动力,人民立场是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论述的目标归宿。  相似文献   

10.
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马克思主义为重要内容和理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但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正面临着社会转型、体制创新、社会成员思想观念变化及经济全球化等带来的诸多冲击与挑战,如何进一步推进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笔者从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必然性、合法性、必要性出发论述了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原则与路径.  相似文献   

11.
从文化领导权和"软权力"的视角论证文学与政治的审美关联:在理念层面,文学作为人类美好生活的想象与政治建设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制度相契合;在经验层面,河北"红色经典"以宏大叙事为党的"软权力"建设进行了合理性阐释和合法性论证,创造了政治性需要和地方性表达和谐融合的范例;在实践层面,在新世纪的社会主义文化实践中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提高社会主义文学介入现实的能力和党的"软实力"建设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党在新时期发展中提出的价值共识,是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在对前人意识形态理论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意识形态分析的四大理论框架:认识论、实践人本学、经济决定论和阶级价值观。从马克思意识形态的角度审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学理上分析和呈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性差异、基本功能,有利于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意识形态治理”是指或归属或依附于一定社会统治阶级的治理主体,运用正式和非正式制度以及多样治理方式整合意识形态领域内外资源,通力协作地为实现共同目标的动态过程。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类型历经了从革命型、建设型到治理型的历史嬗变。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治理的基本方略是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治理思维战略转型;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时俱进;完善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治理模式;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视野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多元化、思想认识多元化、价值取向多元化、信息来源多元化以及择业去向多元化,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呈现层次性和差异性的状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工作原则、方法途径、内容体系、评价体系提出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于1950年6月至1954年春进行首次整党整风。通过抓政治思想教育,抓党员的吐故纳新,突出对党员素质、基层组织及党员队伍结构的建设,纠正了党员队伍政治、思想和组织上存在的问题,提高了全体党员的素质,增强了队伍的战斗力,保证了党的先进性。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为新时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共产党的哲学就是斗争的哲学”的论断在理论上是违反辩证法的,实践上有很大的危害性。其理论误区是把矛盾的斗争性绝对化,否认矛盾的同一性的作用;认为解决矛盾的方式是一方“吃掉”另一方,以及人为地“设置对立面”。“斗争哲学”在中国有深刻的思想根源和社会历史根源。我们必须扬弃“斗争哲学”,以科学的矛盾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7.
以人民为本位是新中国领导人文艺思想的核心。毛泽东“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思想,邓小平的“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的思想、江泽民的“三个代表”的思想和胡锦涛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思想,共同构建了文艺与大众关系的开放体系,深化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质。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对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队伍的理论素养、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认真贯彻中央精神,从高校的实际出发,深入研究和把握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强化“十种意识”,不断提高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本领。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贯穿了共同的指导思想与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先进性与广泛性要求的统一。深入探讨两者的关系,对于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重点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地位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迫切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使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提高中华民族的创新力、扩大中华民族的影响力;有利于遏制腐败现象,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使中国共产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