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魏晋玄学向佛学转变的内在哲学根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晋玄学与佛教般若学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相似性”,这样一种相似性促使我们思考魏晋玄学中“名教”与“自然”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对于玄佛转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清理佛教般若学理论在中土的创造性发挥的思想历程,而且也会加深我们对魏晋玄学的整体认识,反过来又影响我们对魏晋玄学的重要评价.玄学与般若学的“相似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但玄学强调的自然主义和精神超越与佛教般若学追求的出世主义理想的“相似性”则是我们理解玄佛转变合流的一大关键.  相似文献   

2.
佛理嬗变与文风趋新——兼论晋宋间山水文学兴盛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魏晋玄学思想方法的危机、佛理新义与晋宋间思想及艺术认知方式的变革、山水观念的转变与文风的趋新三个方面,论述了晋宋间佛理嬗变与文风趋新的关系,并由此探讨了此间山水文学兴盛的原因。作者认为,魏晋玄学发展到晋宋之际,其“得意忘言”的思想方法,由于将“有”与“无”绝对对立而产生了危机,而玄学本身的“不周世用”更加重了这种危机。此时,一直依附于玄学的中国佛学,发展出自己的般若实相学、涅槃学等佛理新义,承认“有”“无”乃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从而导致了晋宋间思想及艺术认知方式的重大变革,而山水文学亦因文风的趋新而摆脱玄学空义的笼罩,从此走向了兴盛。  相似文献   

3.
浅论魏晋玄学对儒释道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魏晋玄学思潮衰落之后 ,其哲学精华活在儒、释、道 (教 )的理论创作中 :玄学的哲学范畴和“形名学”、“言意之辨” ,构成了魏晋南北朝佛教义学语言环境和思维方法 ;玄学本体论流派的哲学思辨使道教哲学由粗糙走向精致 ,元气论流派的生命哲学则培育了士人的本土宗教情感 ;玄学促进了南朝经学向义理化方向发展 ,其潜在的“体用”、“性理”、“内圣外王”观念 ,对北宋理学的兴起产生了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的思想归属,历来众说纷纭,但纵观诗人所处的历史环境、诗人的思想及人生变化,则不难看出诗人在许多方面都受到了魏晋玄学的影响,甚至诗人的创作风格及题材上,都打上了玄学的烙印。  相似文献   

5.
八月下旬,北京大学哲学系任繼愈教授应邀来我校作短期講学。任繼愈教授这次講学共講了“魏晋玄学”和“魏晋佛学”等四个問題。 任繼愈教授在講“論王弼的哲学思想”一題时認为,魏晋玄学是特定历史时期的哲学,因此也充滿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爭。嵇康等人代表着玄学的唯物主义派。王弼、郭象則代表着玄学的唯心主义派。王弼提出了“以无为本”来修正两汉时期唯心  相似文献   

6.
卢旭 《船山学刊》2011,(2):110-113
汉初“黄老之学”兴盛,经董仲舒改造的汉代新儒学曲折地彰显出道家基质。魏晋之际,儒道互济、阴阳表里。作为“竹林玄学”的领袖,阮籍“由儒入道”,以儒道价值认同的进路通达玄学;嵇康“非儒弘道”,以重估儒家价值的进路展开其玄学思想理路。阮籍与嵇康殊途同归的哲学进路折射出魏晋玄学生发于先秦以降儒道互济的思想理路。  相似文献   

7.
在魏晋玄学的发展史上,元康时期的玄学较之正始年间的玄学和竹林名士的玄学有一个明显差异,这就是它既不象正始玄学那样慷慨激越,热切寻求“崇本举末”,“执一统万”的系统理论,也不如竹林名士那样愤世疾俗,积极追求“越名教而任自然”、“清静空寂”的理想境界,而是试图将两者加以综合,冷静理智地阐发出一套“内圣外王之道”,实现宇宙观与历史观、社会理想与人生理想的统一。郭象作为元康玄学的代表人物,于其主要著作  相似文献   

8.
魏晋玄学从魏正始年间兴起,发展到西晋郭象的时代达到顶峰,此后,虽然那“煽于海内”的玄远清谈之风在东晋文人学者中仍竞相唱和,伹玄学的理论探索已走向下坡。与此蔚为对照,原来依附于道家学说乃至儒学的佛学思潮,则在东晋知识分子中逐渐流行起来,逃往江南的门阀士族、名士僧人一时间“竞读佛经”,借佛理释玄学,援玄学入佛学,玄学的衰落与佛学的兴盛成为思想界无可扭转的趋势。从玄远向释空的转换与发展,成为魏晋玄学在东晋时期的基本趋向。认真析理这一过程的由来与嬗变,对于总结学术思想的发展规律与经验教训,研究不同文化系统的渗透与融合,都是颇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王克奇 《东岳论丛》2001,22(5):82-84
从经学到玄学的转变 ,是汉魏之际思想界发生的重大变化。纵观从汉代经学到魏晋玄学的理论发展轨迹 ,主要表现为从“儒道互绌”到“儒道双修” ,从“分文析字”的训诂到“辨名析理”的玄思 ,从经学神学目的论到玄学的宇宙本体论 ,以及从宇宙哲学到人格哲学的演变 ,使得思想界的面貌为之一新  相似文献   

10.
魏晋养生论“形神并重、重在养神”的特质与玄学“以无为本”的宇宙观和人生哲学密切相关。魏晋玄学视野中的养生论与儒家、道家的养生观相比 ,有着更为突出的实践性 ,更符合人的身心健康需求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探讨了魏晋玄学的产生与发展 ,阐明了玄学是对《易经》和道家老庄哲学的继承和发展 ,是一门幽冥玄无之学说。它以无为本 ,崇尚自然 ,不但使人们的思维方式由质实转向空灵 ,并使人们开始重视自我体认 ,重视人性和人生。嵇康和阮籍 ,把这一幽冥玄无之学说变为现实的人生理想的追求。到了陶渊明 ,他非但把玄理融化到现实生活当中 ,而且化玄理为诗情 ,达到了“玄理与诗情冥一”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2.
时至魏晋,中国美学开始其“二度黄金”时期,以士族为代表,形成一种逍遥世外、任情放达、风神萧朗的所谓魏晋风度。它是魏晋玄学所孕育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是魏晋美学的感性显现。 一、魏晋风度的玄学底蕴 魏晋风度是魏晋玄学的产儿,而魏晋玄学的出现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相似文献   

13.
玄学庄学化与阮嵇美学汪裕雄一以正始十年为界标,魏晋玄学的主导倾向,从老学转向了庄学。何晏、王弼创立玄学,史称“祖述老庄”(《晋书·王衍传》),何晏“好老庄言”(《魏志·何晏传》),王弼“好庄老”(《世说·文学》注引《王弼别传》)。老庄原不分家,在何王...  相似文献   

14.
论陶渊明的人为思想──读陶札记赵治中有的学者认为陶渊明“在中国文化史上,是第一位心境与物境冥一的人。他成为自然的一员,不是旁观者,不是欣赏者,更不是占有者。”[1]从总体上看是正确的。陶渊明“质性自然”,颖脱不羁,又深受魏晋玄学自然观的影响。在处世态...  相似文献   

15.
“孔老之辨”最初产生自《庄子》内外杂篇,表现为扬老抑孔,而魏晋玄学认为老不及圣,其代表人物王弼更以易会通孔老,以易学“寂感”说为圣人观,使得孔、老、易三系的不同圣人观统一于玄学.此后,玄学发展趋势由易入佛,以易学“寂感”说为特征的圣人观影响了六朝庄学、佛学、易学,乃至影响于理学.  相似文献   

16.
儒道会通与陶渊明的思想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深受魏晋玄学的影响,他所资用的思想资料就是魏晋玄学。在援儒入道、儒道会通的思想背景中,陶渊明形成了以道学为体、以儒学为用、以自然为本、以本统末的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17.
<正> 魏晋玄学是中国哲学发展链条上的一个环节。研究魏晋玄学,应该把它放在整个中国哲学发展的过程进行考察。魏晋玄学是两汉思想发展的继续。虽然玄学的性质不同于两汉以经学为形态的哲学,但其间并没有剧烈的转变,它是两汉思想发展的逻辑和历史的继续。从正面说,两汉哲学的发展不仅为玄学提供了思想资料,且提供了先行的萌芽状态的理论形式;从反面说,玄学的出现正好是经学走到穷途末路而发生的转折。玄学是在批判否定经学的思维模式下产生的,在主要点上正是它的反题。研究玄学,将其与汉代哲学思想加以对比,是十分重要的, 同时还应和宋明理学进行对比。理学在某种意义上是玄学的继续。程颐的《易传》就是接着王弼讲的,是对他的继承和发展,但是这两种哲  相似文献   

18.
肖湛 《江淮论坛》2003,(3):83-88
孙绰为东晋时著名玄学家,玄言诗的代表诗人。在他身上,非常清晰地体现了魏晋玄学本体论的发展与变通,以适应调和“名教”与“自然”矛盾的时代要求,其一生的“处”与“出”,也很典型的体现了“玄儒双修”的时代潮流;作为当时诗坛领袖之一,孙绰的创作体现了其玄学本体论的影响,别具特色又有明显的缺陷。  相似文献   

19.
每一次哲学的变革,必然引起美学的变革。魏晋六朝文论的崛起,无疑和当时思想的解放和玄学的建立密切相关。其后,玄学对中国古代文论的体系产生深远的影响。如玄学的“言象意道”“形神”“本末”“质用”“有无”“一多”“情性”“气”“自然”等理论,后来逐步转化为美学的概念和范畴。当然同样的概念,在玄学和美学里内涵是不同的,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玄学对美学的影响以及两者之联系与差异。魏晋玄学的“言不尽意”论发展成美学上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前者认为语言有局限性,无法完全准确地表达思想意识;后者则主张努力转化语言的局限性,使有限的语言能表达不尽的情韵。两者差异很明显,但后者又确发韧于前者。本文试图就言意之辨对《文心雕龙》的影响这一论题,从玄学和美学的交叉点去探讨“言不尽意”论如何从玄学向美学转化,以此窥见玄学影响美学之一斑。  相似文献   

20.
中国哲学史上,魏晋时期的“言意之辨”是十分重要的一章,它既促成了玄学的诞生,又成为玄学本身一个不可分割、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一种要义。汤用彤先生说得好:一方面,“玄学统系之建立,有赖于言意之辨’;另方面,“依言意之辨,普遍推之,而使之为一切论理之准量,则实为玄学家所发现之新眼光新方法”,从而言意之辨成为魏晋玄学的重要指针与方法论。而玄学的言意之辨,应当上溯至《庄子》与《周易》。首倡“得意忘言”的玄学先驱王弼,就是从援引老庄、读解《周易》入手的。因此,要深入研究玄学的言意之辨,不能不首先弄清《周易》的言意观。本文拟对《周易》的言意关系理论作一粗略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