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史上,我国南方戏曲统称“南曲”。“长阳南曲”是南曲的音乐本体在湖北长阳、五峰一带落地生根、汲取当地民族民间音乐营养,并成功本土化之后的地方曲种。同时,关于长阳南曲中的本土音乐元素实证考析结果证明,土家族是一个具有兼容并蓄、物为我用等博大胸襟的伟大民族。  相似文献   

2.
索源于中国音乐历史长河之中,比较历代各种音乐类型的结构及表现形式,长阳南曲以复制的方式传承了单弦牌子曲的表现形式及主要伴奏乐器,在传承中完全承袭了单弦牌子曲的“曲牌联套体”的音乐结构。长阳南曲鲜活地再现了单弦牌子曲。单弦牌子曲是长阳南曲的源头。  相似文献   

3.
“长阳南曲”,亦称“丝弦”,是湖北地方小曲中较为古老的曲种之一,主要流传在鄂西长阳、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境内,尤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资丘一带为最盛,原称“南曲”,1962年始定今名,是当地人逢年过节、娶媳嫁女、诞子祝寿及劳动之暇时的弹唱曲调。据其艺人所传遗物和师承关系等方面考证,约在清乾隆、嘉庆年间,“长阳南曲”即已在鄂西土家族地区演唱,至同治、光绪年间,在长阳、五峰盛行,距今已有两百余年的历史。“长阳南曲”是土家文化与汉文交融而产生的艺术结晶,在其发展过程中,与地方方  相似文献   

4.
略论长阳南曲的性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长阳南曲系由汉族地区传入,并在长阳、五峰汉族和土家族对歌舞、戏剧等文艺活动的爱好这一共同的精神追求中发展起来。长阳南曲主要反映接受儒学教育的村镇小知识分子的生活情趣,是他们用以表达其独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种艺术形式。长阳南曲是特定历史背景中特定群体的生活方式的有机组成部分。长阳南曲肯定了南曲艺人自己的生活方式,增强了他们的群体认同感和归属感。  相似文献   

5.
新南曲在表演形式、题材与精神旨趣等方面都与传统的长阳南曲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作为一种发展的艺术,新南曲在推动长阳南曲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发生了积极作用,但在另一方面它对传统长阳南曲的保护、发展与传承又可能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新南曲作为一种舞台艺术,增加了传承的难度,新南曲对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迎合模糊了传统南曲的本来面目,在一定意义上取消了传统南曲鲜明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6.
我几次到长阳,都从民间艺人演唱的长阳南曲《渔家乐》中获得美妙的艺术享受。近期又拜读了田玉成编著的《长阳南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一书,深受启迪。我对音乐艺术本是门外汉,却被长阳南曲舒缓轻柔的曲调和雅致脱俗的文辞所深深陶醉。这里就粗略地说说我的一点感受。  相似文献   

7.
长阳南曲渊源于容美土司时期司主田舜年、田丙如、田如对昆曲《桃花扇》的移植和扶持。长阳南曲从演唱题材方面看,显然具有引进曲种的本质;从艺术特点方面看,属于"阳春白雪"类艺术,与明末清初的昆曲艺术有类似、近似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长阳花鼓子     
陈孝荣 《社区》2012,(5):30-30
我的家乡长阳是歌舞之乡,世代的土家人都醉在歌舞里了。这其中,花鼓子也不甘落后,与长阳山歌、长阳南曲、土家撒叶儿嗬等歌舞一争高下,在土家人的生活中扮演着主角的角色,并成为土家人表达爱情最直接、最火辣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土家族长阳南曲的起源和传播方式学术界仍存在疑议。通过对演唱场景、乐器、曲牌、文本等方面论述可以看出昆山腔的水磨调是其源头;明代中期通过士大夫家乐和军队两种方式流传到了长阳,又通过容美土司家乐传播等方式得以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10.
有学者根据顾彩<客美纪游>的相关内容,认为长阳南曲渊源于容美土司时期司主田舜年、田丙如、田旻如对昆曲<桃花扇>的移植和扶持.但笔者从曲体结构,乐器伴奏形式、演唱组织形式及传播影响的地域性等方面论证长阳南曲与昆剧<桃花扇>有差异,认为二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能界定为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1.
长阳南曲曲牌[南曲尾]曲词在句式上有自己的特点,传统观点所界定的"十字句"句式除去衬字后,其实可以更进一步细分为由两个"四字句"组成的"八字句",而"八字句"加衬字则是[南曲尾]最重要的基本句式。另外本文还对[南曲尾]曲词基本句式构成的多样化、衬字使用规律以及从押韵角度予以重新分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世界一体化、科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正在不断受到挤压,这种状况已经引起政府、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长阳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不管是政府还是群众都堪称典范,我们把这种典范称为"长阳模式"。以长阳南曲的保护现状为切入点,重点阐释了长阳典范,并指出这种典范的缺陷和原因,在此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分析日本平安朝汉诗文选集《本朝文萃》的“杂诗”类中的越调与江南曲,试图说明越调与江南曲这两种后世的词牌竟然被选入“杂诗”类中的原因,并由此探究平安朝日本文人对于汉诗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4.
明代著名曲论家王世贞、王骥德和清代著名学者刘熙载、日本学者盐谷温等人所持的曲的起源和“北曲先于南曲”的理论,在传统曲学研究中颇有代表性,甚至几成定论。本文经多方考证后提出新见,认为南曲不仅不是出现于北曲之后,而且南曲之源比北曲更早。曲学研究中另一较为普遍的看法是“散曲是剧曲的支流”。本文认为,戏剧与曲严格说是两码事,戏剧之所以又称剧曲,是因为它将散曲借到自己的营垒中来,以唱曲作为一种新的表演手段;散曲绝对不是什么“剧曲的支流”,恰恰相反,倒是剧曲即杂剧沾了散曲的光,既强拉了散曲加盟又顺便窃取了“曲”的外衣,只有散曲才是曲的主流和正宗  相似文献   

15.
南曲原本采用“定腔传辞”的演唱方式,在使用“依字行腔”唱法后,南曲的定腔旋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只是,“依字行腔”的唱法并不是完全脱离南曲旧有固定旋律另起炉灶,而是在原本的调高、调式、主音、结音和旋律片段基础上,根据字声的变化进行了相应的改造。一方面,改变后的腔格要符合“依字行腔”唱法所规定的字声与腔格的配合规律;另一方面,曲家对旋律改造的过程也必须以原有旋律为依据,同时符合音乐本身的规则。  相似文献   

16.
土家撒叶嗬     
我的家乡鄂西长阳是文化名县,谈长阳文化离不开一个叫资丘的地方。我就出生在资丘镇一个叫子良园的村子里。从记事的时候起。我就是泡在土家文化中长大的。在土家文化中,最让人自豪的怕是要数“土家跳丧舞”了。  相似文献   

17.
一、“千湖之省”的远古文明湖北素称为我国著名的“千湖之省”。距今约30万年前,湖北的气候比现代还要温暖湿润,为原始人类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因有“长阳人”的骨骼化石出土于长阳县下钟家湾的岩洞中,是一块左侧上颌骨断片连同两颗牙齿及一颗前臼齿,古人类学的研究表明:长阳人的颌面和嘴部比猿人大为进化,属于“古人”阶段的人类,形象与现代人相似,与长阳  相似文献   

18.
清江古文化论张应斌鄂西清江流域素来被称为“神奇的土地”。在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保存了许多独具特色的古代文化,例如与云南“元谋人”并列为中国最早的古人类,“建始人”、著名的“长阳人”、土家族和巴人的始祖──禀君人及其文化都生长在这里,土家族的巨蛇图腾氏...  相似文献   

19.
请“七姑娘”的民间信仰在中国有着久远的历史,目前在许多地方已难觅踪迹,但是,在湖北长阳地区的土家族请“七姑娘”习俗依然残存在人们的记忆里。从神性、神像、仪程等角度分析具有活性特征的请“七姑娘”习俗在土家族民俗链条中具有本质要素和地方情结,从中可见民间信仰叙事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20.
一北曲,本是一个具有地域性特征的音乐文化概念。明王骥德在《曲律》“总论南北曲第二”中,从北曲杂剧、南曲戏文逆推,上溯千年,用“北曲”“南曲”二词,广泛地概括了在北方和南方流行的各种音乐文艺。由于中国自然地理的特点,长江大河横贯大陆,南北易受阻隔,因此,“虽古四方皆有音”,但总是大别为南北。事实上,特殊的人文地理条件,造成了南北音乐文化存在着较大差别,而这种差别在政权分裂、南北对峙的情况下,分化尤为严重。作为戏曲声腔的南、北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