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卢卡奇物化理论的现代性批判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清玉  史巍 《学术交流》2006,23(12):1-5
在继承马克思的学说基础上,卢卡奇试图将物化学说放在现代性批判的高度上,力求运用总体性思想,以物化概念为切入点,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对物化的表现、劳动的物化以及物化产生的后果展开批判,深度分析物化意识,彰显物化的内在结构、揭示物化的历史规律,批判资本主义反总体性的物化世界。同时实现思维方式的变革性尝试,采用哲学的批判方式追问理论的预设,把现代性的批判从经济领域拓展到社会生活等其他领域,以层层深入的逻辑分析对资本主义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根基乃至人类的理性展开形而上的思考,其理论旨趣在于破除物化意识对无产阶级的奴役,唤醒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消除现代性社会中存在的危机。卢卡奇的物化学说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启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方向。从现代性批判所蕴含的多重批判维度入手,疏理卢卡奇学说的逻辑理路,以期能够走进卢卡奇学说本身,从而对以后的哲学的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能够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
西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主张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其理论核心是人的总体性问题.总体性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问题而提出来的概念.总体性在外部一直受到结构主义的攻击,关于总体性概念的理解一直在人本主义学派内部也有严重分歧,可以说,对总体性的分析已迫在眉睫.其中新马克思主义者科西克的"总体性"概念尤其具有启发性.而西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困境及出路都在于对"总体性"这一概念的仔细剖析.  相似文献   

3.
刘怀玉 《创新》2015,(6):5-14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当代形态究竟是什么?答案在于对哲学前提的反思。经典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走过了一个超越德国古典辩证法反思传统走向对哲学现实前提反思追问重构的过程,最终形成了作为对现代性历史前提进行反思的社会批判理论的辩证法。马克思逝世之后,他的辩证法思想变成了一份充满着歧义而沉重的遗产。先是第二国际回避辩证法问题,而后来苏联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各自走向了不同的道路。在此过程中,辩证法经历了从主客体辩证法到人学辩证法,到结构辩证法,再到空间辩证法的多次转变。面对辩证法的多元化发展与实际上分裂的格局,针对后现代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不谋而合的对辩证法总体性逻辑的挑战,辩证法的当代形态重建仍然是一桩"道在途中"的未竟之业。其根本出路仍然在于回到历史与当代世界现实本身这个批判性前提上来。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总体性既体现在这一理论本身的理论逻辑中,也体现在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国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总体性已经有过不少阐释.但是,由于受当代学科建制的影响,以相对分化的方式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现象十分普遍.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齐头并进,但各个学科研究成果的相加并不能构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总体的有效阐释.甚...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首次提出的资本主义“不平衡发展”观点具有较为曲折和复杂的“理论旅行史”,后人对这一理论的解释具体表现为几种不同的模式:经典马克思主义语境中作为资本主义统治逻辑与发展动力的“不平衡结构”理论,列宁与卢森堡帝国主义理论视野中作为资本主义发展前提与结果的“不平衡积累一扩张”理论和尔后兴起的世界体系论,以卢卡奇为代表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所批判揭示的主客体颠倒的物化统治逻辑,以戴卫·哈维和尼尔·史密斯等激进地理学家为代表的关于资本过度积累与不平衡发展的历史地理景观理论,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基本形态之一是以空间化地解构资本不平衡发展逻辑为己任的历史空间辩证法.  相似文献   

6.
实践哲学和文化哲学这两个名词既被用来表述两种不同的哲学路向,也被用来表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种建构模式和理论形态.在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中,实践哲学有着悠久的传统,而从19世纪以来,西方文化哲学的兴起也成为了思想史上的重要事件,这两种理论路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都有着深刻影响.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中,实践哲学与文化哲学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在某种意义上,这两种理论形态都不是一个完整、封闭的理论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正在进行时"的理论视角.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在对当代人类生存困境进行反思和批判的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人类社会生活的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从文化的视角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文化哲学是实践哲学的一种当代形态.文化哲学的视角本来就内在于实践哲学之中.  相似文献   

7.
李金辉 《求是学刊》2008,35(2):45-50
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在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和后马克思主义那里分别表现为总体性批判、微观文化批判和话语政治批判三种形态.这三种意识形态批判理论都忽略了理解意识形态概念的解释学视角和实践、批判的维度.因而导致了各自的理论困境和理论局限性.实践解释学视域内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坚持意识形态概念的解释学视角和实践的批判视角,超越了以上三种意识形态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8.
产生于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虽然没有"后现代"的概念,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批判中,曾准确地预见到此后工业社会的特征,蕴含着丰富的后现代思想,充满着后现代的意蕴。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有着相通之处,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不谋而合。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一种后现代主义,不存在所谓的"后现代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但是,后现代主义的解构和批判在某种程度上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因此,后现代主义无法忽略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在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时也必须充分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后现代意味。  相似文献   

9.
赵传珍 《社科纵横》2013,(5):125-128
英国新左派思想家们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文化思想基础上,批判性地考察了传统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他们提出"文化是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文化是整体的斗争方式",强调在社会与文化的总体性联结中认识文化的物质生产意义,注重对工人阶级大众文化的社会政治实践意义的探究。在批判经济决定论和庸俗唯物主义基础上开创性地构建了"文化唯物主义"这一崭新阐释历史唯物主义的新向度。  相似文献   

10.
蒋颖 《求是学刊》2016,(4):16-23
1925年以后,霍克海默逐渐摆脱导师科内利乌斯学院派哲学的影响,对德国观念论进行了系统的思考与批判。最初,霍克海默站在黑格尔辩证哲学的立场上对康德知识论的二元论与形式主义进行批判;但同时他也发现黑格尔哲学中存在着一个永恒的本质,它把现实的总体性当作一种精神内在发展的产物并最终导致了绝对性,这造成了黑格尔体系的封闭性并成为一种形而上学。鉴于此,霍克海默又接受了康德"实践理性优先性"观点,但将具体的个体需要、利益、困境作为理论认识的动机和标准,并系统地联结历史与社会现实,用社会历史的反思来追求幸福。由此,霍克海默又超越了康德,否定了康德唯心主义的道德哲学,产生了实践的历史唯物主义构想,也就是社会批判理论的前身。  相似文献   

11.
新马克思主义的话语逻辑及其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马克思主义作为非正统的、散漫的和具有颠覆性的话语,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可错性"、"核心在于方法"、"必须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自身"等基本理论立场,以反叛姿态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和形式.不是其对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判断和个别成果,而是其永不妥协的批判精神和自觉的理论意识为今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注入了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2.
柯亨在《自我所有、自由和平等》一书中,批评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剥削理论和社会理想是建立在与自由主义同样的"自我所有理论"的基础上的。以《资本论》中的所有权理论为依据,从马克思在何种意义上承认自我所有权、自我所有权同价值理论和剥削理论的关系、自我所有权的超越与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及其实现条件的设想三个方面对柯亨的"马克思批评"进行批判性反思,可以发现柯亨对马克思的这一批评是建立在对《资本论》的误读和偏见之上的。这不仅表明柯亨已从"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转到了"后马克思主义"立场,而且从反面证明了《资本论》的政治哲学意义和当代价值。《资本论》的所有权理论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坚持科学性与规范性相统一的原则,在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基础上,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法权关系、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本质,对其作了历史的批判。其核心内容,就是通过对"劳动力商品"的分析展开的对所谓劳动所有权的批判。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商品生产的所有权规律转化为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这一核心思想与"从生产出发超越生产"的"生产超越逻辑"一起,构成了《资本论》最核心的观点。两者的统一就是马克思关于"自由王国只能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但又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的思想。柯亨"后马克思"转向的这一教训,从反面再一次告诫我们:在后冷战和资本主义全球化时代,马克思的《资本论》仍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其所有权理论仍然是对包括新自由主义在内的各种资产阶级法权观念和意识形态进行政治哲学批判的强大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3.
黄学胜 《江右论坛》2007,8(4):41-44
卢卡奇通过对革命形势的诊断和对第二国际理论家的批判,提出了正统的马克思主义仅在于其革命的辩证法思想,这一思想代表了《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的基本理论旨趣,开启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基本方向.对这一问题的解读有着重大而现实的理论意义.但反思地看,他只是在知识论路向上将马克思主义的正统归并到了黑格尔哲学中,从而错失了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为此,必须首先全面地申说卢卡奇的"正统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而相联于马克思本人的哲学革命,卢卡奇的这一思想方能得到准确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美国当代著名学者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 Jameson,1934-)因其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理论而扬名学术界.詹姆逊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从事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进行后现代主义问题的讨论,在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间寻找一种支撑,保持一种张力,形成了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术路向.兼容并蓄中体现总体性与统一性、批判继承中彰显独创性与坚定性的理论风格与特征,使得他确立了自己与众不同、辩证的后现代理论家和坚定的新马克思主义批评家的地位.但他虽然在努力调和着后现代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可是有些后现代立场并不相容于甚或有损于他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彼此处于一种非常紧张和矛盾的状态.  相似文献   

15.
试论葛兰西对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理论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树林 《学术交流》2006,23(11):5-9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奠基人之一,葛兰西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国家与市民社会理论、知识分子与文化领导权理论、社会进步与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等在整个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并成为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重要理论来源。然而,在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存在重卢卡奇而轻葛兰西研究的局面,葛兰西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理论贡献远未被发掘出来。以往的研究和评价或者满足于对葛兰西实践哲学作定性研究,以判定其实践哲学属于“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哲学阵营为旨归;或者把葛兰西作为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源头,以探寻葛兰西实践哲学对后继者的影响为目的。但是,上述的研究恰恰忽视了葛兰西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理论贡献这一最为重要的内容。在我们看来,葛兰西立足于民族文化传统对马克思哲学所作的解读、从哲学理解范式根本转换基础上对马克思实践哲学所作的全新诠释、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重要理论观点其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忽视的。  相似文献   

16.
分歧与契机     
温权在《晋阳学刊》2014年第2期撰文指出,别尔嘉耶夫的哲学思想可被认为是对工业文明的反思,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通过批判资本主义制度,进而对整个工业文明进行的全面批判。他们提出的核心论断都是以对现实的关注和反思为基础的,所以,选择"现实性"这一概念,无疑就为构建马克思与别尔嘉耶夫哲学间的对话关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资本主义现实最为具体的批判。就"现实"本身的界定而言,马克思完成了经由直观、静态向实践、动态的转向,从而将世界现实转入真正属于人的视域当中,并在现实的层面上  相似文献   

17.
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举办的“罗莎.卢森堡思想及其当代意义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3月20~22日在武汉大学召开,来自美国、德国、日本、意大利、荷兰、西班牙、奥地利、巴西、英国、南非和中国等10多个国家的60余位从事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就“罗莎.卢森堡与马克思、列宁”、“罗莎.卢森堡的《资本积累论》及其当代研究”、“罗莎.卢森堡与当代社会主义、帝国主义理论”、“罗莎.卢森堡论世界历史进程”、“罗莎.卢森堡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罗莎.卢森堡与中国”、“罗莎.卢森堡的…  相似文献   

18.
《社科纵横》2017,(10):52-57
有机马克思主义试图将有机哲学、中国传统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融合起来,形成一种融通中、西、马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方案,近年来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有机哲学、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与自然关系、有机整体、过程思想等方面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但基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文化传统和问题境遇,三者在本体论、理论基础以及具体思想上也存在很大的不同,甚至存在冲突。要在有机马克思主义语境下分析中国哲学、有机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同质性与差异性,从理念融合、实践对话、自身发展三个层面对有机马克思主义实现中、西、马生态融合的路径进行探索,在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批判地借鉴有机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9.
一种哲学理论或哲学理解范式的提出或确立应该以具有相对明确的研究对象、相对独特的研究方法、相对突出的理论旨趣为前提。与此相关,文化哲学是一种透过文化符号形式达到对人的总体性把握,而不仪仪把对文化符号形式的研究作为最终目的;文化哲学运用历史科学研究方法把人视为非连续性和异质性的存在物并加以把握;文化哲学在理论旨趣上是对以文化符号形式为核心的文化模式的批判与重建。  相似文献   

20.
文化哲学何以存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于自身的不完善,所处的传统背景等原因,不可避免地导致社会价值的断裂、文化的分裂等一系列负效应,这意味着一种总体性的消解和社会整合机制的消弱。而目前哲学界零敲碎打式的研究则无法实现对现实的总体性理解和批判功能,也无法面对21世纪的总体现代化建设。因此,需要一种新的文化哲学以重建总体性。文化哲学总体上包括三个层面,即哲学的文化价值研究,文化形而上学研究和文化批判。这三个层面有着内在的统一性。哲学的文化价值研究确立哲学研究和管理文化的合法性;以此为基础,文化形而上学则是关于文化总体性的深层价值研究,它力图确立一种文化统一理念;文化批判则努力把这一理念贯彻到文化实践中去,以推进现实文化的发展。这三个层面的断裂乃是文化哲学的内在危机。20世纪西方文化哲学即面临着这一困境,所以,文化哲学要重建总体性,首先必须实现自身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