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验论者认为,知识和确定性起源于感性的直接接受,感性可以直接、完整地把握知识和确定性。然而,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从经验论者的观点出发,进而以意识的辩证法批判之,感性不能越过语言和概念直接把握关于具体特殊之感官对象的知识或确定性,我们只能在具有普遍性的语言概念中把握到关于对象的确定性,对象或自我也只能在概念中被显示。感性确定性由此自我否定而蜕变为知觉等,精神逐渐丰富自身,生命也在世界中展开。  相似文献   

2.
实际上,从认识论上说,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等,都是把认识论问题本体论化了。因为我们讲实践第一的观点是在认识论范围内讲的,而一旦把这个观点推广到本体论,即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上,那就会走向唯心主义。我们当然不能赞成这种观点。原因是: 第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是反映论。它继承了唯物主义的传统,坚持从物质到精神、从客观到主观的认识路线。在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上,在是否承认物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同以往的唯物主义没有差别,也不可能有差别。在哲学基本问题的这一方面,唯物主义者都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哲学界流行着一种观点:旧唯物主义者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或者说旧唯物主义者否认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这种观点能站得住脚吗?否! 翻开西欧近代哲学史,从十七世纪英国唯物主义者,到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再到十九世纪德国唯物主义者,他们不仅没有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对人的主观能动性有相当多的论述。当然,也有不足之处。首先,从自然观来看,在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人们总是说,唯物主义者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唯心主义者坚持真理的主观性。其实,这种说法是一种旧唯物主义的偏见。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早就提出了对旧唯物主义忽视主观性的批评,他说,对现实,感性等都要从主观方面去理解,从人的能动方面去理解,对于真理,当然也应如此。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固然可以同唯心主义划清界限,但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评了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也批评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随后不久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实践的唯物主义者”这一概念,并认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也就是共产主义者。实践的唯物主义可以视为由  相似文献   

6.
形神相守是道教的主流观点之一,身体是躯体和精神的合一,身心不是处于相互对待之中,而是难分彼此地协同作用.道教的形神相守把身心统一起来,将感性和理性活动合而为一.它认识到心的理性思维能力能提升身体感官的具体活动和感性知识,使生命活动即具有理性、精神化的层面,又具有感性、肉身化的内容.身体不仅是主客的统一体,也是主客互动的过程,身心之间是一个互相发现的过程,它永远处于开放状态.道教这种不同于其他宗教的身心关系论有助于缓和当今社会存在的日益激化的身心冲突现象,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人们曾赞颂弗兰西斯·培根为“战斗的唯物主义者”、“近代唯物主义始祖”,这是恰如其份的。然而,亦有称其为“经验主义者”的,这恐怕未必是对培根哲学思想的正确概括。称培根为“经验主义者”,大致出于两种理由。一种是培根异常强调感性认识的作用、坚持一切知识来源于经验。例如,黑格尔说:“培根一直被赞扬为指出知识的真正来源是经验的人,被安放在经验主义认识论的顶峰上。”现代一些外国的哲学史家也沿袭了这种观点。另一种理由是:培根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割裂开来,只承认感性经验在认识中的作  相似文献   

8.
存在,是古希腊埃利亚派巴门尼德哲学的中心范畴。它的内容是什么?巴门尼德是唯心主义者还是唯物主义者?国内外研究者意见不一,主要看法有三:一认为存在是指纯思维或精神;我国传统观点就把它与黑格尔的存在相提并论,从而宣布巴门尼德是唯心主义者。二认为存在是一个物质抽象,巴门尼德是唯物主义者;国内张尚仁同志首先提出这个看法,从而引起讨论。三认为存在是对物质和精神的共同抽象,是指包括意识现象在内的一切存在;因而巴门尼德归根结底属于唯心主义者。这些看法哪一个比较合乎历史,实在有讨论清楚  相似文献   

9.
敬畏生命与生命价值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陆树程  朱晨静 《社会科学》2008,3(2):141-147
敬畏生命,蕴涵了人类对生命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无论从历史源头追溯,还是从生命价值观的内在逻辑看,它都构成了生命价值观的原点.随着生命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人类认知水平的提高,敬畏生命与生命价值观之间的内在张力日益凸现.适度保持二者之间的必要张力,是人类社会健康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这种适度张力需要重创"敬畏生命"的理性精神,重塑生命神圣性,实现当代生命价值观的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10.
艺术在本质上是人的精神和生命活动的感性显现。感觉解放和感性革命的历史过程是进入现代文明不能超越和替代的历史阶段,它对当代中国文化艺术的建构和反思都有积极意义。那么,感性如何推动现代艺术的发展呢?无论从文化史角度看,还是从西方艺术高峰角度看,抑或从欧洲文明史角度看,艺术、文化与感性都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几乎每一次文明的昌盛期都伴随着相应的艺术繁荣。可以说艺术既是文明的感性动力,又是文化的象征物。感性产生艺术,才有了艺术的存在;艺术用它特有的视觉符号和艺术形式表现人的梦幻和追求,唤起人的生命精神。笔…  相似文献   

11.
关于西方思想家的思想宽容原则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西方思想家的思想宽容原则的历史考察杜镇远廖天熟悉近现代西方哲学思想发展史的人都知道,先是近代英国哲学家洛克详细论证了知识起源于经验的原则,并且明确提出了“宽容”的原则,以此处理政治事务和思想理论方面的矛盾。后来贝克莱公开转向宗教,同科学直接冲突,...  相似文献   

12.
康德哲学的主要贡献一直被认为是通过“先验论证”展现人类的先天思维形式对于感性经验的优先性。但这是被高度简化了的康德哲学肖像。其实 ,康德本人曾在对于“亲和性”概念的阐发中一度偏离了该原则。从当代现象学的立场看 ,这种偏离包含了重估被西方哲学传统严重贬低的“感性质料”的可能性。然而 ,为了不违背《纯粹理性批判》既有的先验观念论框架 ,康德最后还是在自己的发现面前退缩了  相似文献   

13.
任何正确的认识都是时代的需要和社会实践的产物,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认识来源于客观,不是主观自生的。但不能不看到,认识的正确与否,与认识主体的素质、水平和能力关系极大。主体条件不具备,同样,不可能产生正确的认识。本文试从认识主体方面探索获取正确认识的条件。人作为认识主体,自身具有程度不同的认识能力和水平,这种主体具有的认识能力和水平由四个要素组成,即知识、经验、阅历和人生体验。主体的认识能力和水平与这些要素呈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知识和经验越丰富、阅历越广、人生体验越深,一般来说,其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14.
从整个西方哲学史来看,从感性经验到感性知识、从感性知识到感性现实的线索潜在地表征了形而上之"形"的历史逻辑演进过程。形而上的"形"是有限的、有形的,但是"形"不是"东西",更不是"物质",因为形而上学的本质是要与"形"分离的。然而,形而上学在"祛形"的追求里总是要被"形"缠绕,马克思则立足于现实的生活根基,完成了形而上学从抽象的"概念"世界到现实的"感性"世界的一次复归。  相似文献   

15.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指具体的人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产阶级从文艺复兴时期起,对“人”抽象地摸索了几百年。黑格尔尽管对“劳动创造人”有过某些天才的猜测,但他把“人”归之于“绝对观念”的自我演化,把劳动看作纯精神的活动;费尔巴哈把精神的人恢复为感性的人,并且克服了肉体和灵魂相分裂的二元论,但从根本上说,在怎样认识“人”这个问题上,依旧是唯心主义的。 马克思则把出发点从抽象的人“移到”现实的人,认为“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  相似文献   

16.
先秦诸子哲学对宗教传统的继承与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敦康 《文史哲》2004,(6):93-100
雅斯贝斯的轴心期理论着重指出了人类精神的觉醒是在希腊、印度和中国这三个地区同时发生的。由于这种觉醒,三个地区的文化以精神自由的原则取代了古代文明的实体性原则,形成了哲学的突破。先秦诸子哲学与希腊、印度哲学起源于宗教的情况相同,都是一种源与流的关系。不同之处在于:希腊哲学重在求知,印度哲学重在人的精神的解脱,而诸子哲学的核心问题则是在天命秩序瓦解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寻求失去的"道"。  相似文献   

17.
《江苏社会科学》1990年第6期发表了陆剑杰同志的《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论与实践论的关系》(以下简称陆文).陆文纵观了在中国哲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总体规定性的讨论中的意见分歧,认为关键在于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论和实践论及其关系,"很大程度上,就是在何者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核心的问题上发生对立,而形成一系列对立的哲学理解的."我认为,陆文抓住了在这一讨论中所形成的一系列对立的哲学理解的实质,但对于陆文所提出的物质论和实践论的对立,"只是在何者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中心的意义上才能成立,超出这个范围,便立即显现出二者的统一性",以及陆文从"导论与本论的统一"、"属性论和实体、关系论的统一"和"客体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统一"三个方面对统一性问题的讨论,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8.
黑格尔的美学体系是从艺术用感性形式表现理性内容这一基本原则推演而来的,他把艺术放在绝对精神之内,认为“美的艺术”是绝对精神的感性形式,他对艺术的发展持悲观态度,提出了“艺术终结论”,而“终结”后艺术发展趋势则指向日趋生活化。  相似文献   

19.
读者对文学文本的阅读 ,表面上看来 ,与阅读其他普通文稿并没有什么不同 ,其实并不一样。文学阅读是审美的精神活动 ,这种精神活动有其不可忽视的独特本质 :文学阅读是感性的直觉经验行为 ;文学阅读是一种想象活动 ;文学阅读是一种生命“介入”过程  相似文献   

20.
“实践”是整个马克思哲学、美学和当代中国实践美学的核心概念.实践是人类的有目的、有意识的对象化的感性活动,是一个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人的人化)相统一的过程,人类的实践是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生存而进行的处理人与自然、社会(他人)、自身之间关系的感性的、现实的活动.与此相对应,实践也可区分为三大类型: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话语生产.话语生产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具有实践本体论意义的活动.从物质生产要过渡到精神生产,就必然地要依靠话语生产这个中介因素.从其本质来看,人类的社会实践(物质生产,话语生产,精神生产)都应该朝向自由性审美发展,从而建构起审美和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