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徐慧 《唐都学刊》2015,(3):80-85,120
通过官宦之交,沈周所引领的吴中文人圈不断延展扩充,并由此开启了明中期吴中文学流派、吴门画派、吴门书派的全面繁荣,其广泛的官宦之交所积累的丰富的社会资本,至少还蕴含以下意义:(1)缓解经济生存问题和声名得到迅速传播;(2)礼物交往背后的政治意义;(3)也使作为文化符号的"沈周"具备了更为丰富的象征价值和符号价值。  相似文献   

2.
1901年1月29日,在西安“蒙尘巡幸”的慈禧太后以朝廷名义颁布一道上谕,内称:“世有万祀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大抵法积则弊,法弊则更,惟归于强国利民而已。……一切政事,尤须切实整顿,以期渐致富强。”①要求军机大臣、六部九卿、各省督抚及出使各国大臣考竟中西政治,就军国大政、国计民生诸问题献计献策。4月z1日,清廷成立了以奕劻为首的督办政务处,李鸿章、荣禄、昆冈、正文韶、鹿传霖为督办大臣,刘坤一、张之洞(后来还有袁世凯)遥为参预,综理新政事宜。  相似文献   

3.
王革峰 《社科纵横》2013,(1):132-135
源于欧美的民主宪政思想是西方列强以其船坚炮利打开中国大门后逐渐传入的。从那时起,向西方学习,求强求富,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清末立宪运动即是这种努力的一部分,它是中国百年立宪史的开端,当年有关宪政的思想观念,制度设计和宪政实践,以及知识界对立宪运动付出的种种努力,对今日中国民主宪政建设仍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19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近现代不少风云人物先后东渡扶桑。这些人无不对朱舜水的事迹、思想发生了兴趣,但他们的兴趣点各不相同:早期改良派推崇的是朱民的人格力量和爱国情操;维新派推崇的是朱氏的忠君意识和大义名分论;革命派更多的是借用朱舜水反满抗清的言论和务实学风。  相似文献   

5.
清末兰溪的地权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浙江兰溪的清末鱼鳞图册样本,计算出该地区地权分配之吉尼系数,其数值与江苏、安徽地区的吉尼系数同样的低,这反映出江南省份的高人口密度,并与华北地区较高的吉尼系数形成鲜明对照.  相似文献   

6.
赵瑛 《唐都学刊》2000,16(2):67-70
文章对清末陕西的中体西用思潮传播及其特点作了初步探讨 ,并对思潮的影响及局限性进行分析 ,提出了陕西中体西用思潮与其他地区相比既有共同点又有独特之处 ,且与后来的陕西辛亥革命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7.
论清末的官制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末期,官制弊患丛生。经过改革,新官制比以前合理和科学了一些,但改革有很大的局限性,其注定是要失败的  相似文献   

8.
清末资产阶级的移风易俗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尤育号 《学习与探索》2005,1(3):134-138
社会风俗中的恶风陋俗代表了历史发展过程中沉积下来的丑陋的一面,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落后性。清末资产阶级从变革政治的需要出发,以西方近代风俗为参照系,对传统风俗的弊端和危害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试图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从而形成了移风易俗的强大舆论,为民国以后社会风俗的革故鼎新作了必要的准备。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就总体而言,清末的移风易俗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所取得的实际成效不彰,并没有使传统的风俗习惯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清末民初北京市的典当业刘鸿一、清末民初北京市典当业的基本情况典当业的由来“典当”二字在古代典籍中的含意是:典为经常法度;当为相持相抵。现代所用“典当”“典押”等词,均指转移之意。即某甲之物转移到某乙,某乙则以相当的钱款转移到某甲。甲乙之间日后或以物品...  相似文献   

10.
清末民初北京的工商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从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到1919年“五四”运动,即清末的后10年和民国最初10年期间,就世界范围来讲,历史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即帝国主义时期。这一时期,垄断组织已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资本主义愈发达,原料愈缺乏,竞争和追逐全世界原料来源的斗争愈紧张,那么占据殖民地的斗争也就愈激烈。”列宁的这一论断,应当说是当时世界历史的真  相似文献   

11.
以往对清末立宪派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京外各省及海外的立宪派士绅,实际上当时在北京政坛上也活跃着一股京城立宪派势力。本文以汪荣宝等人的活动为中心,论述京城立宪派的构成与代表人物,其活动特色和影响,以及他们在辛亥革命前后的应变态度。  相似文献   

12.
19-20世纪之交,在清政府和一些热心人士的推动下,北京社会教育通过近代报刊、宣讲所、阅报处、简易识字学塾、半日学堂、夜学堂、戏曲等途径逐渐开展起来。这些活动不仅增加了北京普通民众的识字机会,激发了北京市民的爱国热情,而且对净化当时北京地区的社会风气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梁严冰  刘蓉 《唐都学刊》2001,17(3):65-67
鸦片战争爆发,中国人从梦中被惊醒。由此,中国开始了艰难而曲折的近代化历程,特别是其中关于政治体制近代化道路的探索更为复杂。文章就20世纪初清末“新政”中的政治体制改革进行了简要论述,认为其历史意义不容低估。  相似文献   

14.
清末官制改革始于1901年,持续至1911年清朝灭亡,是清末新政和立宪活动的中心内容之一。在此时期,清政府对传统的选官制度做了大量的改革和调整,由此对官制改革的结局产生重大影响,本文拟对此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据考,妇女缠足始于唐朝或五代,到了清朝,这一残害妇女的恶俗已根深蒂固。十九世纪末,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了不缠足运动,并使之成为维新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1882年—1895年是不缠足运动的发轫阶段。1882年底,康有为与区谔良在广东南海县创立了中国第一个不缠足会,规定入会者必须保证家中妇女不裹足。后因康有为外出讲学,此会渐散。这一阶段,参加人数较少,但它的影响却很大。1895年—1898年是不缠足运动的发展阶段。1895年,康有为、康广仁在广东再度提倡不缠足,成立“粤中不缠足会”,其两个女儿康同薇、康同壁带头不缠足,使得“粤风大移”。1897年4月,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在上海以《时务报》名义登报发起组织不缠足  相似文献   

16.
对清末法律移植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法律移植是清末法律改革的重要内容。这一移植的特点主要体现为以立法移植为主,内容上具有先进性、超前性、民族性,并深受政治因素影响。立法移植在当时维护了清廷的统治,挽救了清廷危局,通过吸收和借鉴外来法律,奠定了中国法律近代化的基础,开创了法律改革的先河。它给我们深刻的启迪是,法律移植不仅要尊重经济发展规律,还要立足于本国实际,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注重传统基础上,积极引进、吸收外来法律,并充分发挥法学家在法制改革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1644年清军入关后,满族统治者首先圈占了北京内城,强迫城内汉族居民迁到外城或其他地方去,以安置八旗官兵及其眷属,在北京实行满汉分城而居的政策。从此内城成为京师旗人的集中聚居区,旗人成为北京城内的永久居民。清初,内城八旗人口计约32万。……  相似文献   

18.
甲午战后,清廷在变法图强的过程中,需材孔亟。而人材的培养,有赖于教育。以中国传统的科举式选拔教育,已无法满足时代的需要。1905年科举虽停,可刚刚起步的学堂式新教育尚不足依恃。为发展教育、培养人材,视日本为师仿对象的清廷,一方面不断地派学生赴日留学,...  相似文献   

19.
赵建国 《探求》2006,14(4):76-79,55
上海日报公会是近代上海第一个报业同业组织,该组织制定了较为完备的会章,曾积极声援《神州日报》,促成中国报界俱进会,在民元报界名誉风波中与当局形成直接对抗。其成立与组织活动是上海报界群体意识日益自觉的一个显例,可借此把握报界结社的特征与趋向。  相似文献   

20.
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张连起发生在本世纪初的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性质截然不同的两个重大事件。对于辛亥革命全过程的研究,已经比较深人,而对于同辛亥革命准备相并行的清末新政,深入研究者却甚少;至于对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这两大事件之间的关系,更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