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对认知主体而言,存在着三个世界,即客现世界、认知世界和语言世界,其中认知世界是客观世界和语言世界的中介。翻译研究与翻译涉及的互动的多重世界,主要是两种语言语篇的语言世界及其反映的客观世界、认知世界,紧密相关。语篇翻译译者应深入分析原文文本的微观语言世界,主要在预测目标读者所具备的认知世界知识和解读译文时可能获得的译文识解的基础上,根据两种语言在语篇表达上的异同,坚持译文与原文在语篇微观认知世界上的最佳相似性这一语篇翻译的认知啄刚,构建译文语篇的做观语言符号世界,借此译文读者便可能获得译者所期待的对译文语篇的认知解读。  相似文献   

2.
<正>北宋时的周敦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文所以载道也”(《通书·文辞》);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文章一定要反映作者对客观世界的看法,也就是要反映作者的思想、观点的立场.这具体体现在文章对其所讨论的对象所持的褒、贬态度上.那么翻译时应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呢?根据翻译的原则,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或文字忠实地传达原文,亦即作者的思想,这样,译文也必须载原文所载之道了.原文是褒,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比分析《鹿鼎记》原文和其英译本(The Deer and the Cauldron)中的部分措辞,探讨了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在翻译活动中总是很难摆脱译者个人意识形态和目的语社会意识形态对其的影响和制约,总会在一定程度上用自身个人意识形态和目的语社会意识形态替代作者个人意识形态和源语社会意识形态,从而使译文文本呈现出与原文文本相异的特质.  相似文献   

4.
识解解读:翻译中原文理解的认知语言学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交际行为,即通过意义的语际转换而实现的交际活动。在以理解与表达为基本环节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是否契合原文作者的思想,对于意义的语际转换及交际目的的实现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文章分析了客观主义语言学影响下的原文理解方法的不足:译者基于文本本身即可获得对原文的理解。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识解理论,论述了认知与语言的关系,即语言表达的意义是说话者对情景的识解/概念化、语言结构体现说话者对情景的识解/概念化方式,文章认为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本质上应是译者对原文作者基于情景的识解的解读过程。  相似文献   

5.
翻译实践中主观创造性(即艺术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决定性作用.实践证明任何翻译活动都必须包含有一个由理解原文到表达为译文这两个步骤组成的程序,而在这个程序中主观创造性思维起决定性作用,不受客观规律性(即科学性)的约束.所以翻译实践在性质上属于主观创造性,而非客观规律性.也就是说翻译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  相似文献   

6.
蔡元培翻译观的认识论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对蔡元培在《国文学讲义.叙言》中隐含的“译即易”的译学观点进行了诠释。认为翻译过程就是译者主体对于文本客体的认识活动,在这一认识过程中,译者主体的认知结构、价值观念、情感等都对翻译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产生不同的认识结果即不同的译本。但译者主体作用的发挥最终还是要受到文本这个客体和原文本作者这另一主体的制约。文本内容,即原作者的思想仍旧是无法改变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拟根据斯坦纳提出的"理解即翻译"的论断,具体分析了翻译过程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扮演的双重角色--读者和作者(或再作者)及其二者相统一的翻译之结果.作为读者,译者应该理解和阐释原文;作为再作者,译者应该给读者相应的解读和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8.
WTO文本翻译中的“充分性”与“可接受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保留原语的特征,做到对原文理解的“充分性”,而且要考虑到目的语的规范,即“可接受性”。从符号学特征来说,法律文本属于“所指优势符号”,追求统一性、一致性以及确定性的意义。WTO文本作为一种特殊的法律文本,具有规约性、准确性以及庄重性等特点。因此,翻译此类文本时,译者必须首先全面透彻地理解原文,并在此基础上,最大程度地追求译文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翻译学术话语形成了由西方和中国传统译论构成的二元结构,产生了科学观和艺术观的对立.中国翻译的艺术观是中国传统翻译观的主流,是世界独特的译学模式,其中翻译绘画类比是理解中国翻译理论的关键.它构成了翻译史的框架,植根于中国文化的艺术性思维取向.只有理清这一类比历史脉络才能真正理解际遇中的西方译论并与之平等对话.临摹意义的翻译观被创造性绘画的翻译观置换,原文"现实"同原文一道成为翻译的参照,缓和了作者/原文与译者/译文之间的紧张关系,但真正消弭二元对立格局,建立原文与译文、作者与译者平等对话关系的前提是建立共享世界的历史视阈.  相似文献   

10.
论翻译中文本阐释与译者的取向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文本理论某种程度上动摇了翻译存在的可能与原文的地位.对文本的认知是翻译的前提.译者有再创造的自由,但原文本是翻译的出发点与基准,译者应力求协调自我的主体性与文本的客观性,最大限度地把握并传达出原作的本意.  相似文献   

11.
信息性指语篇能够给接受者传达新的或意想不到的东西,指一个译本能够提供给目的语读者关于原文中的事件、状态、过程、物体、个人、地方和机构等方面的信息。在翻译实践中,要重组一个适用于目的语社会的语篇,不仅仅是表层结构(如字、词、句)的信息转换,更重要的是转移原文的交际价值。  相似文献   

12.
翻译主体性研究和描写交际翻译学的理论框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翻译主体性研究摒弃见物不见人的研究模式,重点研究翻译主体、翻译主体意识和翻译主体性,描写交际翻译学的理论框架以人为本,因此可将描写交际翻译学的理论框架应用于翻译主体性研究。通过尝试,我们看到翻译是交际过程,也是认知过程,还是语言文化交流和译入方语言文化建构过程。不同过程有不同的翻译主体。主体意识主要表现为作者的创作意识、译者的认知意识和对两种语言文化的操纵意识、读者的接受意识。对翻译主体和翻译主体意识的研究,汇成翻译主体性研究。  相似文献   

13.
作为翻译对象的一篇原文总是一个完整的语篇 ,是通顺连贯的 ;因此 ,它的译文也应该是一个完整的语篇 ,是通顺连贯的。本文从介绍语篇知识入手 ,并运用语篇知识对学生的翻译实例进行分析和探讨 ,从翻译的理解和表达两方面说明了语篇意识对于做好翻译的作用及其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湖北全球推介会宣传片》为例,以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为指导,从文化、语境、内容和表达四个层面对其解说词翻译进行分析,研究译者如何借助宣传片里的各种模态优化翻译效果。研究发现,译者充分考虑了视觉、听觉等符号对译文的影响,尽可能走近目的语读者,努力使译文匹配电影镜头,通过多模态话语的共同作用,优化宣传片外宣效果。  相似文献   

15.
根据Claudy对显性翻译和隐性翻译的分类及阐释,分析了翻译中强制性显性、选择性显性、语用显性和翻译固有显性的含义和特点。以唐长安城(今西安市)双语简介为研究文本,对旅游文本的显性翻译和隐性翻译,特别是显性翻译进行分门别类重点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旅游文本翻译主要为显性翻译,翻译过程中各种显化手段同时使用,以实现译文的忠实与通顺。旅游文本显性翻译的根源在于其目的、原语和目的语语言特征的差别,以及原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王国维翻译思想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维的译论可概括为:"忠于"原文、概念"精确"、保持"神韵"、力求"易解",强调译者理解原语的能力、深厚的译入语素养、"历史之见地"。这些翻译原则丰富了中国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17.
双语语料库主要有平行语料库(parallel corpus)和对比语料库(comparable corpus)两种形式。平行语料库由于其独特的优势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高度关注。应用文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属于专门用途全文语料库,目前规模约200万字/词,中远期规模为600万字/词。建成后,将主要用于4个方面的研究:语言与语言对比研究、应用文翻译研究、翻译教学研究、资源提取与机器辅助翻译运用研究。  相似文献   

18.
台湾省籍作家钟理和以其作品中散发出的浓浓乡土气息、凸显出的坚韧生存理念,赢得了他在台湾文学中的重要地位。文章深入探究小说文本,丛对封建枷锁的冲决、理想桃园的憧憬、美好人性的探索等几个方面全面展现作家的文学理想与文学想象,呈现出了作家多角度、多层面的精神领域,在那恶浊的年代为读者构建起一个美好的精神大厦,赋予人生存下去的勇气。  相似文献   

19.
文学翻译作为翻译的一个类型,在质量标准上有其特殊性,而译者对于源语文本的理解和目的语文本的创造使文学翻译的全过程被置于文学理论的制约之中.基于文学翻译的固有特性,以及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与文本的关系及其创造性作用,文学翻译同样需要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20.
各个民族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不同造成了他们所创造的文化之间也具有巨大差异,而这种差异又造成了各自语言上的巨大差异。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工作,因而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汉英两民族的文化差异对翻译过程和翻译的准确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即物质文化、制度习惯文化和精神文化来分别论述汉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