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全球大力发展低碳经济,逐步推行碳标签制度的风潮中,中国食品企业对生产碳标签食品的额外支付意愿成为衡量工业现代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通过企业案例调研的实证分析发现,企业的能源消耗特征、技术能力特征和政府参与特征、ISO14000环境管理认证特征是显著影响企业生产碳标签食品额外支付意愿的主要因素。提出目前中国企业生产碳标签食品,应更强调政府的外部推动。政府对企业环境管理状况定期监督将显著促进企业利用技术创新投入以进一步改进能源消耗,提高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2.
碳排放权交易对全要素碳效率(TFCE)的影响研究文献较少,且存在争议,研究碳交易试点对TFCE的影响及机制具有现实意义。利用2002—2017年264个城市的数据,通过SBM模型测算了TFCE,并通过PSM-DID模型分析了碳试点对其的影响。结果显示,碳试点对TFCE具有很强的异质性。一线城市和直辖市具有更便捷的条件进行技术创新、产业调整和资源配置,因此,碳试点促进了这些城市的TFCE。然而,碳试点对普通城市的TFCE并没有显著的影响,可能是对创新的挤出效应导致的。因此,为了顺利实现双碳目标,应尽快建立完善的碳交易机制,促进企业培训碳市场相关人才,提高碳市场信息透明度与可得性,扩大低碳技术与管理手段的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3.
低碳试点建设是中国实现碳减排目标的重要抓手,尽管各试点城市都进行低碳发展相关的政策设计,但政策执行效果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定性比较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基于低碳试点的实证经验,从政策执行的机制保障层面等探究低碳试点城市政策执行效果的主要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资金保障机制、监测核算机制是碳减排目标达成的必要条件,组织保障机制是目标达成的充分条件;目标责任制和人才保障机制尚未有效促进碳减排;信息公开机制在缺乏目标责任制和人才保障机制情况下,能够有效通过社会参与促进低碳发展.指出中国在迈向"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应落实专项资金保障和组织保障机制,完善监测核算和目标责任制的组合机制,以及细化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的衔接机制.  相似文献   

4.
中国低碳农业发展绩效与政策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引入联合生产的理论视角和概念框架,在以往把农业碳排放视为非期望产出基础之上,将农业碳汇作为期望产出纳入碳绩效核算体系,结合2007—2015年中国42个低碳试点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碳计量模型、超效率SBM模型和ML效率指数分析了中国低碳农业发展绩效的时空变化趋势,继而对不同地区低碳农业政策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低碳农业发展是一个具有4种产出品的联合生产格局,旨在实现农产品和碳产品之间的耦合关系得以脱钩;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低碳试点地区虽然保持了良好的净碳汇效应,但未能实现低碳农业的有效发展,农业投入要素的冗余是主要制约因素;大部分试点地区低碳农业生产效率呈现震荡上升趋势,实现了低碳农业发展的绩效改进,农业技术进步是绩效改进的主要驱动力。整体上来讲,低碳试点省市建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低碳农业的发展,但效果并不明显,主要制约因素源于农业技术效率的降低。  相似文献   

5.
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需要做好战略谋划和制度建设。我国现有碳信息披露制度安排,仅强制要求重点排污单位等企业披露碳排放数据,不能满足需要。面对全球碳信息强制披露和强制鉴证趋势,考虑到碳信息披露体系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的基础作用,借鉴国际经验建立我国碳信息强制披露与强制鉴证制度势在必行。构建我国碳信息披露体系,除可以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第2号——气候相关披露(征求意见稿)》、欧盟《ESRS E1:气候变化》草案及美国气候信息披露规则提案外,还应遵循系统统筹原则与气候变化优先原则,并考虑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特征,制定涵盖碳信息的气候变化信息披露准则。为确保碳信息披露质量,在生成环节,应完善碳排放核算标准,使核算标准更加规范,核算方法更加科学,核算数据更加全面、科学和可靠;在监督环节,应建立科学的碳排放监督体系,强化对企业碳信息披露的内部监督、第三方核查与鉴证及外部监管。  相似文献   

6.
以碳排放交易机制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8—2018年的中国A股电力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碳试点政策对中国电力上市公司经营效率的影响,并采用双重差分法以及一些稳健性检验得出碳试点政策,显著促进了电力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率水平。在此基础上,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了碳排放交易机制、融资约束和电力企业经营效率这三者的关系。结果表明:融资约束在碳试点政策与企业经营效率水平中起到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即碳试点政策的实施可以通过弱化电力企业的融资约束,进一步使得其经营效率得到提升。除此以外,碳试点政策在异质性企业中的经营绩效表现有所不同,具体表现为在国有企业以及火力和燃机发电企业中的促进作用更明显。研究不仅丰富了有关碳试点政策领域的实证研究,也为中国全面启动碳排放交易机制提供了经验支持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行原产地规则的合理性主要通过增加值标准反映出来。基于投入产出模型,通过KPWW方法可以核算出我国出口产品中国内增加值的比例,进而对原产地规则的合理性进行分析。从产业和行业层面来看,我国原产地规则中的增加值标准是合理的。而从贸易方式角度看,一些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还达不到增加值标准的要求,大量国内增加值极低的产品被打上了"中国制造"的标签,我国的原产地规则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贸易与环境应该如何在后京都时代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议题在当前受到了普遍关注。大量研究从一国角度结合国际贸易分析碳排放,而针对新兴工业化国家、研究多国碳足迹的文章却不多。研究发现我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遭遇了严重的碳泄漏;以生产为基础核算的碳足迹与以消费为基础核算的碳足迹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使得发达国家的碳足迹被严重低估。贸易政策的关键在于保证那些碳密集型行业使用的生产技术更加清洁,而绝不是将生产过程从一处迁移到另一处。因此,可将碳足迹核算体系调整为以消费为基础,从而消除碳泄漏;通过制定区域贸易协定,组建环保联盟,使联盟内部采取低碳技术合作与转让等举措,促进全球范围内碳减排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中国作为探索和实践“双碳”目标的“先锋”,低碳试点的先试先行为其低碳转型作出了有力探索。既有研究大多肯定了低碳试点的积极成效,但部分研究也指出了低碳试点存在的困境。在低碳试点陆续结束和中国迈向“双碳”目标之际,对低碳试点的低碳状态和减排趋势进行再评估。研究结果表明,三批低碳试点的效果可能并没有大多评估研究认为的乐观,低碳试点整体上尚未达到和形成显著的低碳状态和减排趋势。仅有2010和2012年开始的第一、二批低碳试点显现出碳减排的趋势,但其依然未进入低碳的状态;2017年开始的第三批低碳试点在减排趋势和低碳状态上均未显现出显著的效果。在政策试验阶段,低碳试点缺乏上位法律、总体规划和核算体系的指导以及相容的激励机制,这对其维系低碳发展效果产生了挑战。在迈向“双碳”目标阶段,国家层面需要加强制度安排的指导性和激励机制的相容性,完善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增强规划可行性与约束力,构建激励相容的长效机制,确保地方层面低碳政策设计和执行的综合性、稳定性和持续性。  相似文献   

10.
通过建立差异减排模型和动态CGE模型等方法研究了气候环境壁垒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表明:气候环境壁垒将对中国出口贸易造成较大冲击,碳排放标准的实施将导致出口运行成本和市场价格相对于进口国同类产品变得高昂;碳标签的使用将降低中国出口产品均衡需求量,碳关税作为一种新增成本,使得中国各行业出口平均利润均出现下降。基于以上分析,文章提出了制定互利双赢国际贸易新规则、推进中国出口贸易低碳化发展及建立气候环境壁垒预警和消除机制等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1.
采用能值转换法、排放参数法和农田碳排放综合核算法定量核算了1999~2010年中国农村碳排放量。然后采取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分解法建立因素分解分析模型,将影响农村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解为碳排结构、碳排强度、产能效率和经济增长四大因素,通过模型分析了各因素对农村碳排放量的影响值和影响率。结果显示,在1999~201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农村碳排放量保持增长,经济增长和能源结构是推动农村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碳交易市场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7年12月19日,首先纳入发电行业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正式启动,1万吨标煤的准入门槛使全国碳市场几乎涵盖了所有主要火电企业。全国碳市场短期内虽然不会产生明显效果,但长期来看,将通过倒逼发电行业优化结构来促进低碳发展。对中国碳市场建设的相关政策发展及进程进行梳理,分析各个试点碳市场的市场表现及履约情况,通过对其配额和CCER交易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各个试点市场的政策效果,并对全国碳市场的发展进行展望。截至2017年12月底,全国7个试点的碳市场累计完成线上配额交易量逾1.35亿吨,达成交易额逾20亿元,为全国碳市场的建立积累了一定的经验。2017年,7个试点碳市场交易活跃度有所提高,但依然存在大量交易集中于履约期前后的情况。重庆碳市场一改以往低迷的市场表现,交易量和活跃度增加迅速;天津碳市场因全年长时间休市,交易量较低;湖北超过广东成为交易量最大的试点碳市场,交易集中度也为7个试点中最低。2018年是全国碳市场的基础建设期,各试点碳市场将继续并行运行,全国碳市场在实际的配额交易前将进行为期一年左右的模拟交易。碳市场的机制设计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的过程,要真正发挥全国碳市场降低碳减排成本和促进碳排放量下降的作用还需要至少两三年的时间。  相似文献   

13.
全球价值链作为联系全球生产的跨国价值链,不仅产生了各国的价值收入,也对各国的环境影响深远。在既有研究中,全球价值链的核算主要基于垂直专业化、出口技术复杂度及增加值口径等视角来进行,对于全球价值链与环境要素的关联研究,主要通过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等对各国环境产生的影响而展开,其中规模效应起主导作用。既有研究还通过全球价值链中的隐含碳测算来剖析价值链中的污染转移问题,并从全球价值链嵌入的环境效应及环境治理对全球价值链的影响等方面展开了实证研究。未来相关全球价值链核算的研究应将各国文化、社会、环境等所受影响纳入分析框架,在研究环境治理对全球价值链的影响方面应切入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污染属性、人力资本等差异性视角。  相似文献   

14.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全球共34个碳市场正在运行,国际碳市场短期内不确定性增加,但长期发展向好。国内碳市场建设更加规范,碳配额累计成交额达104.74亿元,累计成交量达2.29亿吨,价格波动性相较于试点碳市场最低;试点碳市场碳配额累计线上成交额达106.40亿元,累计线上成交量达3.98亿吨,价格水平较2021年提升了约64%。近年来国内企业对全国碳市场启动的响应明显。针对全国碳市场建设计划内和计划外行业模拟分析的结果显示,下一阶段全国碳市场扩大覆盖范围时的行业优先纳入顺序建议为:水泥制造、炼钢、平板玻璃制造、非木竹浆制造、木竹浆制造、其他基础化学原料制造、氮肥制造等计划内行业,以及热力生产和供应、铁合金冶炼、其他专用化学产品制造、黑色金属铸造、水泥制品制造、炼铁、其他水泥类似制品制造、砼结构构件制造、化学试剂和助剂制造、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等计划外行业。预计全国碳市场2023年以后将逐步纳入更多行业,增加碳金融产品种类,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开始设置碳配额有偿分配比例。  相似文献   

15.
传统GDP核算指标体系本身不尽完善,过于追求GDP增长导致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而GDP与政绩的挂钩则产生了错误的导向作用,于是,通过对传统GDP指标的调整,产生了绿色GDP。在我国,推行绿色GDP不仅必要,而且紧迫。然而,也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首先是核算技术、方法方面的问题,其次是相关人员的认识观念及其素质问题,第三是相关法律、制度问题。必须积极探索实施绿色GDP的环境资源核算,加快核算技术、方法的研究开发;要改变现行的选择考核官员标准,不断提高政府官员的科学素养;要提高公民素质,增强公众的参与意识;进一步完善与绿色GDP核算相关的法规制度,并积极推动实施;借鉴国外经验,探索实施我国绿色GDP核算的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16.
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经济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差异大,且适合于核算碳排放量的基础数据有限。因此,为了准确核算省级区域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必须研究适合省级层面的碳排放核算方法。湖北省作为全国的低碳试点省和碳交易试点省,其省级碳排放核算方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7.
模拟核算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在西南航空公司进行了成功试点 ;试点结果表明 ,模拟核算中的建立责任中心、制定模拟价格、编制模拟预算等一系列基本做法在航空集团公司中具有进一步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旅游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传统旅游统计难以对其进行经济核算,而且当前我国旅游标准体系尚存在结构不够合理、学术概念和核算方法不统一等问题。根据《旅游卫星账户:建议与框架2008》国际标准,结合我国国情和旅游业经济核算实践经验,本文首先对我国旅游业经济核算标准中存在的问题作了探讨,提出应将旅游业经济核算纳入我国旅游标准体系之中,并设计了旅游业经济核算标准框架。该“框架”旨在规范旅游业基本概念和基本核算方法,并将“旅游+”新业态纳入“框架”之中,突破了“旅游+”新业态在传统旅游统计中难以得到全面客观反映的困境,为通过旅游卫星账户核算旅游业经济影响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一、农业经济核算试行工作已经取得了良好开端  今年以来 ,各地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按照国家统计局的统一要求 ,对农业经济核算试点和研究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一是积极落实组织机构 ,成立了核算领导小组 ,落实了具体的业务人员。二是各试点省 (区、市 )按照试点方案和工作部署 ,快速启动了农业经济核算研究、试点工作 ,并收到了明显效果 :一是综合运用多个渠道的资料 ,用生产法和分配法两种办法编制了生产帐户。二是通过生产帐户的试编工作 ,进一步加深了对建立农业经济核算体系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三是在生产核算的一些基本原…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英国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历史、核算原则、资产范围、机构部门分类、资产与负债分类等角度,深入研究英国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与负债的核算方法、基础资料来源、估价技术等资产负债核算关键问题,包括非住宅、交通设备、培育资产、无形资产等非金融资产,以及货币黄金和特别提款权、股权和投资基金份额、保险、养老金和标准化担保计划、金融衍生工具和雇员股票期权等金融资产和负债.通过研究借鉴英国编制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提出我国资产负债核算工作应加强部门协作,整合各方资源,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依托企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健全核算制度,务实核算基础,推动我国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