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习近平民生思想的研究开始进入学界视野。研究者围绕习近平民生思想的形成条件、主要内容、鲜明特色、历史地位、价值意义等展开初步探讨,形成了一些重要研究成果,习近平民生思想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但由于该研究起步时间较晚,目前的研究尚存在部分研究较多,整体性、系统性研究不足;政治阐释较多,深度学理分析不足;单一学科研究较多,跨学科综合性研究不足;文献研究法运用较多,其它研究方法运用不足等问题。今后的研究应注重从多角度、多学科切入,并着力提升研究的理论深度和学理性。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先生认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民生思想的提出是孙中山长期实践和研究的结果,他认为民生是历史活动的中心问题,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研究孙中山的民生思想,对于缩小我国目前的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搞好社会建设,仍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作为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胡锦涛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践行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不断为保障和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民生幸福而奋斗。他的民生观是马克思主义民生观的当代中国形态,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统一,对于我们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民生思想与当代中国民生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的民生思想对于当代中国民生建设具有重要影响。从加强经济建设改善民生,改革经济体制推进民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动民生,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保障民生等四个方面进行探讨,这对于总结民生建设的经验教训,建设既继承优良传统又富有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民本思想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极富人民性的一种政治学说.本文从政治、经济、伦理道德和社会理想等四个方面,详尽阐述了民本思想的进步性所在.  相似文献   

6.
改善和保障民生需要民生理论的指导。发掘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关于民生的思想资源,阐述其当代价值,概括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并总结其成功经验和演进脉络,将促进中国特色民生理论的发展。综述这些方面的研究,检视研究的空白和不足,发现未来研究的生长点和创新点,引导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  相似文献   

7.
民生政治语境近年来越来越凸显,促使人们挖掘孙中山民生思想的科学因子,但由于对孙中山民生思想与民生政治语境生成的联系性、差异性研究的缺失并未全貌彰显孙中山民生思想的科学价值,因此,进一步探索孙中山民生思想在民生政治语境中的当代审视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8.
从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基本内涵出发,坚持科学性、逻辑性和建构性的基本原则,通过深人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经典文献,论述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逻辑性,指出其逻辑起点是人的需要,逻辑主线是人的实践,逻辑终点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准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的逻辑性,不仅有利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而且有利于推进民生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9.
民生问题关乎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政权兴衰治乱。近代中国在反动势力统治下,人民饥寒交迫、备受奴役。孙中山认为列强的侵略是近代中国一切灾难和祸害的总根源,腐朽的封建专制社会制度是国家衰弱、人民困苦的内在原因,土地、资本的垄断剥削是劳动群众民生凋敝、生活困苦的重要原因,技术落后、实业不发达是民生难以改善的瓶颈制约因素。解决近代中国的民生问题、为众生谋幸福,必须实现民族独立、政治民主;必须实行平均地权、土地国有、耕者有其田;必须通过实施门户开放主义、大胆借鉴西方文明成果来发达国家实业而又节制资本、防止大地主大资本家垄断社会财富、压制人民群众从而引发劳资间的社会冲突。其思想给当前我国的民生建设以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不是传统文化的复归者,他在吸收传统"大同"思想合理因素的同时,在很多方面实现了难能可贵的超越.比如:他把传统的具有空想色彩的大同理想升华为科学的共产主义理想,把传统道德上的平等平均思想发展为以发展生产力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平等观,把传统的公有思想提升为具有一定现实可行性的公有制度,把传统的人道和谐原则发展为革命的人道主义.虽然毛泽东晚年在实践中操之过急,出现了重大失误,但是他在理论认识上的超越是不能否认的.  相似文献   

11.
政治文明不仅是一个学术概念、研究领域,也是一种理论视角,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通过公共性和阶级性可以衡量包括政治思想在内的各种政治现象的政治文明程度.以此观之,可以清楚的发现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所具有的历史进步性与局限性.进而,在民本与民主的问题上可以发现,民主思'想不是由民本思想转化而来,也不需要这种转化.由于民本思想很可能造成对民主的误读与误解,所以在民主政治建设中需要注意消除民本思想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文章简要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文化渊源和理论基础,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过程,比较全面地梳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13.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内核已渗透到中华民族思想文化深层次内涵当中。本文通过阐析“民本思想”的内涵 ,论述其与当代思想政治建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中国从远古时代开始,就有民本思想。后来不断发展,突出的有孟子的民贵君轻,贾谊的民无不为本,柳宗元的吏为民役等。综合历史上的民本理论,归纳三条民本论的特点:一是倾听群众意见;二是以善为主,不轻信多数;三是经过协商,照顾少数。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代表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投票形式是有用的,但不可避免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政。在有外国存在的情况下,强国也是利民的重要内容。现代中国继承传统的民本观念,吸收西方的民主投票形式,创造出先协商后投票的民主制度,比单纯投票的民主制度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是现代政治文化发展的理论渊源,在我国当代和谐政治文化建设中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助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和谐政治文化建设提供价值指引;深化并贯彻“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为和谐政治文化建设塑造合格主体;倡导诚信友爱,为和谐政治文化建设提供伦理支撑;确立全球化意识,为和谐政治文化建设注入时代的新意蕴。  相似文献   

16.
近现代中国的历史是一部寻求社会变革的文化资源和理论依凭的历史.借助中国古代的民本观念,近代中国的思想家们围绕救亡图存进行了关于民本观念的民权化改造,意欲以民权改良或者变革近代中国,但其目的并没有实现.到了现代中国,已有的文化启蒙奠定了某种形式的民众根基,现代中国的思想家们(主要是共产党人)凭借初步民权观念,以民生为本,领导了现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并取得了初步成就.从民权信仰再到民生理念,一种内在一致性的法理思维逻辑在演绎.特别是民生理念,奠基于新民本观念之上,糅合民权观念,从而构成一种新的与以人为本相呼应的法理理路.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理论首次将民生问题置于唯物史观的视角之下,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视为追求的最终目标,从现实的人的生存和发展的角度为出发点,形成了以解决民生为导向的民生思想。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就是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史,从毛泽东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民生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的民生建设,再到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主张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大力推进民生建设,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中国化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报告蕴含丰富的民生思想.这些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尤其是对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民生思想的科学总结和深入阐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思想的创新成果.对十八大报告中的民生思想追本溯源,认真解读,对于我们推进民生建设、以实际行动回应人民的民生诉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华传统民本思想底蕴深厚、意涵丰富、特色鲜明,应当受到今人礼敬。为了传承发扬中华传统民本思想,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基于先秦时代的文化经典,通过文献解读、比较论证和理论分析等研究方法,多角度剖析了中华传统民本思想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研究认为,中华传统民本思想中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惠民利民、安民富民”,得民心顺民意,协商举贤以及“谋及庶人”等重要理念和观点,是中华文化的优质基因;中华传统民本思想彰显了人类民主理想和实践的中国智慧与中国特色,富含现代民主的养分,具有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可以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开出一条现代民主的道路;中华传统民本思想实际上已成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丰厚滋养。研究还认为,中华传统民本思想在人类文明史册中独树一帜,当代中国具有民本特色的民主政治实践,包括党的群众路线的不断拓展、协商民主的日益完善等,正在发展成为另外一种可供选择的模式,这种模式本质上就是人民民主,即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  相似文献   

20.
民生思想是孙中山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思想背景.其主要内容包括提出了平均地权与耕者有其田;提出了节制私人资本和发达国家资本;提出了实业救国之道;强调教育是立国之本.对孙中山的民生思想进行探讨,挖掘其中的合理、有益的成分,对目前我国的民生建设实践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