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基于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数据,将代际支持、储蓄率分别作为“家庭养老”和“储蓄养老”模式的载体,研究养老模式的更替问题。结果表明:子女给予的经济支持和非经济支持均会降低老年人的储蓄率,且经济支持对于老年人储蓄率的影响效果大于非经济支持。此外,在代际支持对老年人储蓄行为产生的影响中,经济支持占据决定性地位,即以经济支持为主和非经济支持为辅的“家庭养老”模式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替代老年人传统的“储蓄养老”模式。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并且不断创新养老模式,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提供更全面的保障。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还不能满足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需求,绝大多数老年人只能选择居家养老。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使得医与养必须相结合,因此,今后应大力发展"医养结合"居家养老服务。目前我国在人才、政策、财力、观念等方面还难以满足"医养结合"居家养老模式发展需求,必须采取加快多元化服务主体的构建、加大政府配套性政策措施支持、培育相关人才、丰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内容等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3.
养老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日常生活状态.不能认为养老是和其他生活形态完全割裂的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更不是一种纯粹的照料方式.养老模式实际上属于养老方式类型化的问题.家庭养老模式、居家社区养老模式、机构养老模式三种基本养老模式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性,应体现老年人日常生活的连续性.中国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家庭养老仍将是养老的主导模式,也只有在家庭内,养老作为老年人日常生活的一种方式,其最基本的特性,即日常性,才能获得圆满实现.其他各种养老模式,都应视为在延续老年人日常生活方式的基础上为满足老年人不同阶段的需求所做的倾斜性安排.中国的养老除了经济要素外,更需要考虑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方面的特点,其中以互助、共济的代际关系构成养老的基础性条件.  相似文献   

4.
城市居家养老模式下的社区精神赡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居家养老模式下的精神赡养分为家庭精神赡养和社区精神赡养。社区老年人活动对社区精神赡养的作用,体现为慰藉-尊重-安心三个不同层次。针对老年人参与社区活动存在差异化、组织化的特点和现行"自上而下"的社区老年人活动组织的现状,提出建立"自下而上"的活动组织体系,以满足老年人的社区精神赡养需求。  相似文献   

5.
我国社会机构养老发展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养老的内涵主要包括经济供养、生活照顾和精神安慰三个方面.长久以来人们关注的养老主要是其经济供养的方面,探讨的是养老金的来源及其比例分配的问题,很少涉及老年人的生活照顾和精神安慰的方面.本文的重点就是关注家庭养老和社会机构养老在老年人生活照顾方面所各自发挥的作用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创造多元化的养老模式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整合养老服务资源的智慧养老得到蓬勃发展,但由于全社会为老理念不强、全社会参与度不够、养老服务资源集成有限等,使得智慧养老难以满足全时空、多场景、立体化的养老发展需求。在总结和分析智慧养老基础上,提出智慧养老未来高质量发展新模式?全域养老,界定全域养老的内涵特征,比较全域养老与智慧养老的差异,提出基于养老智联网的全域养老平台,以支持老年人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养老服务供应链协同服务模式、个性化场景服务模式、利益相关者服务模式四种全域养老模式。从多主体协同参与、全要素集成融合、全时空协调发展和全过程监督管理四个方面构建全域养老的实现机制,并从多维视角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家庭作为整个社会的基本单位和细胞,在养老方面所具有的基础性作用依然存在。以青岛市18-60岁城乡居民为调查对象,运用社会研究统计软件SPSS19.0,分析传统家庭价值观给城乡居民养老方式选择带来的差异。结论认为,在农村,养老方式选择以家庭养老为主;在城市,自主养老则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为此,政府要建立以家庭为基本单位、以老年人自助为原则、以社区和助老机构为依托、以政府政策支持为保障的复合型养老模式,完善家庭养老和自主养老支持体系,提高对社会养老的扶持力度和规范化管理水平,以满足城乡老年人不同层次的养老需求。  相似文献   

8.
发展社区服务是实现居家养老的重要保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而言,居家养老是最理想的养老模式.然而,居家养老也面临着一些问题,特别是在高龄老年人和有疾病的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问题和老年人的精神慰藉问题上,单凭家庭和老年人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社区是除家庭之外能满足老年人特殊需要的重要部门.因此,只有大力开展社区服务,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居家养老.  相似文献   

9.
对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行列,养老问题倍受人们关注。本文认为,在众多养老模式中,目前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模式比较适合中国国情。在家庭养老中,子女应注重从物质和精神备方面赡养老人;在社会养老模式中,关键在于形成健全的社会养老设施体系,进一步健全老年人权益保障的法律法规,使日益增多的老年人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相似文献   

10.
以西南民族地区YN乡老年人为对象,提出“心灵安养”这一分析性概念,并结合身体社会学理论,剖析民族地区老年人的养老实践。研究发现,心灵安养不同于以往我们所理解的精神养老,一个被动接受精神赡养的行动,而是老年人身体主动发起互动的过程。心灵安养揭示了老年人注重精神养老的独特画面,彰显出积极的身体互动关系:一方面,乡村场域利用身体体现塑造老年人和养老支持者的身体,形成归属感支持、满足感支持和认同感支持;另一方面,老年人身体间以及老年人与养老支持者身体间也会产生互动,生成互助支持、孝行支持。该研究的讨论有助于深入认识民族地区老年人的精神养老问题,意识到单纯依靠自上而下的政策保护是无法解决该问题,只有为老年人身体构建互动场域,帮助老年人在家庭日常生活实践中有意识的塑造身体,才是解决精神养老问题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1.
国内学者对于健康养老的研究较少,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模式格局,三大模式各有优劣势,但现实发展过程中,三大模式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融合度较低。从美、英、日、澳四国的经验中,可见在健康预警、专项服务、基本保障、知识教育宣传等方面,具有本国特色的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模式已建立。文章系统剖析了我国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以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提供行之有效的养老服务为考量核心,提出智慧养老创新养老服务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内蒙古部分地区农村老年人样本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数据的整理分析发现,农村老年人物质供养状况逐步改善,而精神赡养被忽视,被经害的现象非常普遍,且引发了若干形形色色的社会问题。研究表明,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个体家庭已不能完全满足农村老年人的情感精神需要,因此,农村老年人精神养老政策的完善,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养老的层次性和养老家庭网概念.阐述了养老家庭网形成的模式以及养老家庭网的特点,最后的结论是养老家庭网养老能够实现养老对象的个体性需求.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独特的传统养老观念尚存,而社会已经变迁了的养老现实环境下,除了当前老年人之外,了解二十年后即将进入老年的中年群体和赡养老年人的青年群体所持的养老计划和赡养态度,可以作出一个关于养老模式的前瞻性预测。在未来二十年的养老模式中,最能够被满足的一点,也是子女最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一点就是对父母精神上的沟通和交流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基于人口老龄化背景,当前我国老年人口数量日渐增多,同时受传统房产所属权观念的影响,闲置房产资源供需并不匹配。本文主要从创新型商业养老角度出发,针对现有状况提出互助式“以房养老”新模式,将政府、金融机构、服务公司与老年人紧密结合,实现以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为基础的互助式养老新模式。本研究完善现有养老模式不足,在普及养老力度、房产技术估值水平、产业转型发展、满足老年人需求等方面增添实用价值,进而为老年人群提供养老保障助力,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6.
养老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它的发展和完善对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发挥着巨大作用。国外养老保障制度具有责任主体多元化、运作模式市场化、政策法规完备化等特点,充分保证了养老保障的公平性。我国可以适度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从养老保障的多层次性、服务体系的多样化、发展及养老模式的积极创新方面不断完善养老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7.
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发展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人口老龄化日趋严峻、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集传统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之优点应运而生,并代表了中国养老方式未来发展的方向,它与老年人收入保障制度共同构建了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在分析我国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运行状况的基础上,剖析其存在的问题,并从责任分担的价值理念,多层次发展、配套性支持的设计原则,以及整合资源、拓宽筹资渠道等方面,提出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对2004年山西农村养老调查资料的分析表明:山西农村的养老模式总体上仍属于传统的家庭养老,主要特征表现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养老的经济支持力度有显著影响,而经济支持的来源却直接受政策、风习、道德等社会因素的制约;老年人的经济支持以家庭为主,家庭中以老人自己的当前劳动收入为主;其生活方式以单独居住、自我照料为主;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尚未建立,集体经济对养老的支持极其有限;多子女老人不具有养老优势,计划生育有利于养老保障.  相似文献   

19.
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农村养老问题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三孩政策想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当前农村面临着家庭养老模式功能弱化、社会养老模式保障不足等问题,在此背景下互助养老模式成为解决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的新出路。为进一步了解老年人对互助养老模式的参与意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促进互助养老模式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基于西安市357名60岁(含)以上老年人的调查数据,通过解释结构模型(ISM)对老年人互助养老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研究表明,影响老年人参与互助养老的因素中,社区人员互动频率、“养儿防老”观念和社区满意度是直接表象因素,生活担忧度是间接中层因素,居住方式和家庭年收入是次间接中层因素,婚姻、生活自理能力、文化程度、子女学历和年龄是根源深层因素; 为解决农村互助养老的发展困局,需要在思想上进一步改变部分老年人“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鼓励引导老年人主动积极参与互助养老,在硬件上完善互助养老基础设施,建立管理者和组织者的竞争激励机制,在内容上扩展互助养老服务范围,不断满足老年人对于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基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视角,总结现阶段中国农村养老的基本模式及其独特经验。通过对中部地区Y县农村调研,揭示农村老年人养老需求以及现阶段农村形成的多元性养老服务体系,表明县域社会是积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主阵地。具体来说:农村老年人经济支持模式主要依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以地养老”的小农保障体系以及基于“反馈模式”的家庭赡养;精神慰藉模式主要依托政府引导支持各类老年自组织再造集体活动空间、重构社会支持系统、激活主体参与热情和再续人生社会价值;生活照料模式主要依托国家兜底养老服务、农民互助养老服务以及半市场化养老服务。建议立足于县域社会,充分发挥老年人个人、农民家庭、农村社区、国家、市场等多元主体协同养老的优势,形成积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