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教学口语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任务,凭借的教学工具主要是自己的教学口语。这口语既不同于一般人交际时所用的日常口语,也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师所用的教学口语,它有其特点可循,而这些特点又是由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本文想就此进行探讨。 一、中介性 语文教师的口语是一种随文体而变化的特殊的情景语言。陶行知说:“施教的人不能无中生有,他必得要运用环境所已有的事物去引起学生之活动”。语  相似文献   

2.
教书育人是教师应尽的义务和职责。从古到今,历来如此。唐代文学家、教育家韩愈在《师说》中给教师下了一个定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单是“授业”,即传授知识;还要“传道、解惑”,即传递思想,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教书育人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对学生德智体等方面进行全面培养,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对教师在教书育人工作中提出了严格的要求。然而,有的教师认为:教师只管教书授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政工干部的事,与己无关。这种看法脱离了客观实际,违背了“既为师…  相似文献   

3.
究竟什么是一堂好课?有不少学者认为这种追问几乎是一种徒劳,因为“一堂好课”所隐含的因素过于复杂,甚至不可言说。事实上,“一堂好课”这个话题虽然复杂,但还是可以从“复杂”中找出一些“简单”的要素。我们借用韩愈的框架,认定一堂好课至少有三个基本要素:传道、授业和解惑。韩愈的“传道”在这里主要指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培育学生的人格,“授业”在这里主要指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惑”在这里主要指让学生主动学习并在学生提出自己的困惑之后教师再给予解答。一、“传道”“传道”不是“讲道理”,它关注的是学生的人格品质,比如情…  相似文献   

4.
对于一名合格的教师而言,既要具备渊博的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又要具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而后者正是教师履行“传道、授业、解惑”职责的重要媒介。在《教学大纲》中明确地规定了中师毕业生在说话能力方面应达到的标准:“能够说标准的或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要养成在各种场合都说普通话的习惯。说话注意礼貌,仪态大方,口齿清楚,有中心,有条理,语句正确,用词  相似文献   

5.
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形式,大部分知识要通过课堂讲解,以语言形式来表达。良好的语言修养是教师职业能力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无论教育手段现代化程度如何,都替代不了教师用语言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必须遵循语言法则,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积累、提高。  相似文献   

6.
一、传道——学有所悟,注重教学的渗透性韩愈在《师说》中提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此三项任务而言,它们不是并列关系,不能孤立地、割裂开来一项一项去做,而应该①以授业为中心,在授业过程中去传道,去解惑。②传道不是授业的外加物,而是“融真、善、美”于一体,才能切实做  相似文献   

7.
让爱来牵手     
老师,是一个多么神圣的称呼,他之所以受人尊敬,不在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而在于能够“传道、授业、解惑”。如果用现代新的解释:教学生认识世界是“传道”,教学生怎样去改造世界是“授业”,在教学过程中和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想作斗争是“解惑”。那么,老师在教学工作中不但要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人们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工具,而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其教学工作的全部劳动主要要靠语言完成。学生知识的掌握、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发展以及道德品质的完善,基本上是在教师语言的影响F实现的,学生脑力劳动效率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教师语言素养的高低。同时,教师的教学素质、能力、水平以及教学修养、教法风洛等也都会从教师的语言运用上体现出来。所以,教师的语言必须是一种科学和勉力的结合体。这也就&教师的语言风格。一、文明得体思想鲜明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今天的“道”就是要…  相似文献   

9.
跨世纪教师在明了知识对未来职业重要性的前提下,还必须研究自我工作所需的知识结构,清楚地认识它由哪些要素构成,这些要素间质和量上有哪些差别,它们以何种方式结合而成。这样,才能自觉构筑、完善、调控自己的知识结构,为教育事业作出贡献,成为卓越的未来教师。(一)精深的专业知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为了传道、授业、解惑,促使年轻一代社会化,塑造一代新人,教师必须将人类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知识,传授给学生。孙中山先  相似文献   

10.
王燕 《中南论坛》2010,5(2):17-18
在大学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职能从传统上来说,一般被定义为“传道、授业、解惑”。然而,面对更个性化、更多面化的“80后”、“90后”的大学生,简单的知识传授与解惑显然已经满足不了他们多样化的需求。本文对如何实现教师的教学职能作进一步的分析,使教师在授课中实现更高效的教师职能,为学生的“三个一”基本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师范教育现代化,除了设备、手段等“硬件”需要现代化外,更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现代化。要做到这一点,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为积习难改,破除旧的习惯有时要花费很大的气力。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千百年来的古训。师范学校的教师是否也是只“传道、授业、解惑”就行了呢?由于师范学校培养的是未来幼教、普教的教师,他们更需要获得的是未来的教学能力。因此,在校三年期间,教师一定要注重他们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小先生”教学法就是为适应这一需要而产生的。一、“小先生”教学法的理论依据所谓“小先生”教学…  相似文献   

12.
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人才 ,是未来的人民教师 ,因而“传道、授业、解惑”的高师教师所具有的素质就至关重要。良好的师德、具有创新观念、有广博厚实的专业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是其必须具备的素质。  相似文献   

13.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它突出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忽视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高中薪一轮课程改革,将全方位地触动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建构,促使教师摒弃传统的、旧式的教师角色,教师不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传播者,而应是在新的教育理念和标准下对其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定位,顺应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对教师的要求的全新的教育工作者。  相似文献   

14.
袁小曼 《新天地》2011,(11):44-44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迅速发展,“传道、授业、解惑”的传授者和控制者角色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只有充当好多种角色,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多元化的教师将成为最受欢迎的最有魅力的最能吸引学生学习的时尚教师.  相似文献   

15.
陈华伸 《百色学院学报》2006,19(Z1):147-148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从“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育角色中解放出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师不再是教学中的主角,其角色变得复杂多样起来。在教学中,教师应扮演好学生与教材之间桥的角色、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学生人生道路上的航标和引路人、学生创新精神上开路先锋。  相似文献   

16.
唐代散文家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指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通过创造性的教学,在有限的课堂教学单位时间里,引导学生走入语文世界,在“授之以鱼”的同时“授之以渔”。因此教学过程中如何精心设疑,巧妙提问,扣题诱导,以疑求思,以思促学,以学解惑,以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把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具体环节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从教育心理学来讲,就是“刺激──反应(思维)”的联系过程,这是启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好方…  相似文献   

17.
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活动的双边关系中,无论就其内容,还是按其相互作用的力量,教师都是主要的,主导的和最积极的方面。一般说来,学生也都把“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做为学习的楷模,并在教师的培养教育下不断地“进德修业”。正是从这个角度,我们去考察优秀教师的工作实践,总结他们教育成功的经验,则会发现:他们在  相似文献   

18.
教师从事的是树人的工作。对于学生来说,相信教师远在严父、慈母、兄长、挚友之上。韩愈曾经在《师说》里讲到教师的职责时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这里,“传道”就有教人怎样做人的意思。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教师首先就要为人师表。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条重要道德规范,也是教师道德的特征。所谓“为人师表”是指教师在各个方面都应该成为学生和社会上一切人师法的表率。作为教师,不光给学生传授知识,还要以自己高尚的道德品格和情操来影响学生。苏联教育家加里宁  相似文献   

19.
所谓“气势”是指人或事物表现出来的某种力量和形势。如:“气势磅礴,“气势雄伟”。它在总体上传达出的这种力量非比寻常。它能感染人,征服人,具有震撼人心的作用。是表现主体取得客体认同的较高境界。“有气势”是人们对人或事物好的评价,发表演说有气势,写作论文有气势,大型表演有气势,甚至做人处事有气势,都是其取得成功的一个有利条件。那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课堂教学该不该讲求气势呢?笔者认为是大可讲求的。课堂教学是一门不低于其它艺术实践的艺术。教师要有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师生关系理念透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师生关系理念基本以儒家师生关系理念为主流 ,同时兼容了诸子百家师生关系思想 ,主要包括 :师君并尊 ,师生如父子的师道尊严思想 ;以教师为主体的传道、授业、解惑思想 ;“启发诱导”、“引发自得”、“指引自修”的教学观点 ;“师即是友”、“友即是师”的观念 ;“自然无为”、“行不言之教”的思想等。传统社会特有的经济、政治、文化模式是传统师生关系理念产生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