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世纪美国女诗人狄金森毕生抛弃婚姻生活、社会交往和一切功名利禄 ,始终与诗歌为伴。她的诗作展现了一位独特女性对生活表面形式的拒绝和对生活内在本质的恋慕之间矛盾的心路历程 ,也是最真实的狄金森精神世界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论狄金森诗歌意象对现代主义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玲 《云梦学刊》2000,21(2):92-94
艾米莉·狄金森是19世纪美国著名女诗人,她极具个牲特征,超前的诗歌意象表现手法确立了她作为美国第一个现代派诗人的崇高地位。她的诗学理论和诗歌创作技巧与20世纪初开现代诗歌先河的英美意象派理论和文学鉴赏大师T.S.艾略特提出的“非个性化”。“客观对应物”的理论都有惊人相似的吻合。本文拟从狄金森意象这一角度,介绍意象派和T.S艾略特的诗歌理论和创作技巧,以论述狄金森诗歌意象对现代主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曾轶峰 《理论界》2014,(9):115-119
美国19世纪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在世时,从未从事过任何一种职业,包括成为一名职业作家。身处美国19世纪下半叶教育改革和女性运动时代大潮的狄金森,拥有成为职业女性的现实可能性,可她却选择隐居写作,拒绝进入文学市场。究其原因是她生存的家庭环境和她本人在女性问题上的保守态度,以及她对诗人身份的神圣定义,使她无法进入19世纪的美国文学市场,成为一位专职作家。然而"在家"写作的狄金森终究为美国诗坛制造了惊涛骇浪。  相似文献   

4.
19世纪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短暂的一生、奇特的经历、丰富离奇的内心世界、饱受痛苦的心灵和由此激荡出的充满睿智的诗作,折射出诗人的艺术特质,勾勒出一幅独特的"心灵风景图"。  相似文献   

5.
对于美国天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世人了解最多的是其诗歌形式的怪诞奇丽及其超验主义和清教主义并举的相互矛盾的哲学思想。狄金森的诗作中自然诗歌就达500余首,在生态意识日益高涨、文学作品的生态学问题日益为人们所重视的今天,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新解读其自然诗歌,可以揭示出其自然诗歌的生态美学价值。狄金森诗作的生态思想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的"主体间性"关系、"自然的复魅"、审美性。她的自然诗是艺术性与生态性相结合的绿色文学的典范。  相似文献   

6.
美国 19世纪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以新颖独特的意象和不拘一格的语言形式著称。她悖离语言运用常规的行文形式使她的诗歌跌宕起伏 ,变换无穷 ,而一些诗歌也因此晦涩难懂。本文试从实现狄金森这一独特诗风的语言手段 (语言变异 )出发 ,解读这位神秘女诗人。L eech( 196 9)指出诗歌语言有 8种变异 ,本文将围绕狄金森诗歌最突出的两种语言变异 (语法变异和书写变异 )展开 ,希望能为读者解读狄金森诗歌找到一个语言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7.
孙加 《南方论刊》2007,(5):95-96
本文通过分析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生命中不同阶段的诗作,探讨了诗人对待死亡态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曾轶峰 《理论界》2015,(1):134-139
美国19世纪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虽然没有留下明晰成文的诗歌理论,我们依然可以从她谈论"诗歌"和"诗人"的具体作品中追索提取其诗歌散论。狄金森的诗歌创作阶段有明显的旺盛期与非旺盛期之区别,其中蕴育了不同内涵的诗学观:从旺盛期受超验主义影响的诗人论,到狄金森独家的诗歌生成论和诗人论,再到从读者角度提出的诗歌本体论,最后是充满玄学色彩的诗观,显示了狄金森对"诗人"和"诗歌"的原创性认知。  相似文献   

9.
<正> 诗人王统照在抗战前期出版的《横吹集》,收集诗人1937年8月至1938年2月的诗作12首,署名王健先,由文化生活出版社于1938年4月出版。《江南曲》作为文学丛刊第6集之一,由文化生活出版社于1940年4月出版,诗集收有诗人1938年的诗作10首,1936年与1937年的诗作各2首。这两部诗集是王统照坚持新诗的探索与创作的新成果,均以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和思想力量而闻名于当时的诗坛。如果说当时的抗日诗歌组成了中国人民爱国抗日的一  相似文献   

10.
狄金森的诗歌表现出诗人对生命的孤独体验:信仰上不入流,尝尽分离及死亡带给生命的失落感;而作为女性,狄金森也深深感受到在父权制社会及父权诗学中所遭遇的身份焦虑.孤独带给诗人疏离感及痛苦,但同时也成为她追求精神自由、保存个性的一种策略,为美国个人主义思想做了新的诠释.狄金森在孤独中选择了另一种言说方式,以此挑战男性的主流话语权力、伦理规范及美学标准,从而表达了自己对生命及世界的独特思考和顿悟.  相似文献   

11.
1890年前美国文学大众对艾米莉.狄金森诗歌普遍赞扬的事实及诗人文学界朋友对她诗歌的积极评论,说明1890年前的艾米莉.狄金森诗歌批评是正面褒扬的,同时,作为诗人的艾米莉.狄金森,生前即已风靡一时,而非默默无闻。  相似文献   

12.
美国诗人狄金森在中国的文化旅行有赖于中国读者的译介与阐释.早在20世纪上半叶,文坛已对狄金森有所关注.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崇尚集体的主流意识形态把她排斥在翻译选择之外.新时期的译者有意彰显她的社会关怀.八十年代以降,大陆渐渐兴起一股阅读狄金森的热潮:狄金森的个体特质得到认可与赞誉,甚至成为商业炒作的卖点.中国本土的意识形态、文化气候影响了狄金森翻译的面貌、读者对她的接受、以及她的文学声誉的显晦.  相似文献   

13.
舒婷大海组诗的思想艺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舒婷早期的诗作中,以大海为描写对象的三首诗作最为撼人心弦。在思想内涵上,“大海组诗”有着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浓厚的人文气息,既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控诉,又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理想孜孜不倦的追求。在艺术风格上,“大海组诗”体现为浪漫主义的基调兼具现代派诗的韵味,诗人把强烈的抒情性与表意的含蓄美融合在一起,意象类型多样化,诗作具有一定的音律美。  相似文献   

14.
在漫长的世界文学史上,几乎没有第二位像狄金森这样在生前默默无闻而死后又让世界突然震撼的诗人。本文对美国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成长过程进行了分析,探讨她诗歌的主题意蕴并揭示诗人的成长经历对她诗歌的主题意蕴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鸥外鸥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一位被悬搁的现代主义诗人,其在30、40年代创造了许多反映现代都市、现代人生存状况的诗歌,特别是两组分别描写香港和桂林的系列作品《港照相册》和《桂林裸体画》。这些诗作角度独特大胆,从日常之中揭示诗人对现代都市和现代文明的感悟、观照和思索,深刻反映着诗人对现代物质文明的批判和警惕,以及他对于现代人精神生活失落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理论的奠基人及最大成就者,他认为诗歌是诗人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诗人以其独特的想象力描述朴实中的自然,并赋予其新奇性,同时在这一描述中表达了深沉浓烈的情感。另外,华兹华斯还通过其诗作表达了他眼中的诗歌功用,即诗人和读者获得快感之同时获得道德与情感上的纯化、升华。  相似文献   

17.
现在公认的那些现代诗歌经典,是近百年来传播接受与经典化的结果。经典化是多重力量参与完成的动态过程,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批评、选本与文学史著。批评选择有意味的新诗文本予以解读、阐发,揭示其内在意义;选本在浩如烟海的文本中遴选出供读者阅读的新诗范本;文学史著以"史"的权力,确认重要诗人诗作在文学史上的位置。三者既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特点发生作用;又往往相互合作,形成结构性力量,推动着现代诗歌经典化进程。批评、选本和文学史著作为中国现代诗歌传播接受与经典化的三重向度,受传播接受场域制约,与现当代多重话语建构联系在一起,因而以它们为主导力量所遴选、塑造出来的那些现代诗歌"经典"是否可信,便成为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论柳如是诗词的女性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超 《江西社会科学》2003,(12):100-101
柳如是作为明末清初著名的女诗人,她的诗词除具有独立自由的精神内涵之外,还具有明显的女性色彩和女性特征,这主要表现在展现生活内容的独特视角、表现女性心理的词汇语气等方面。一、独特的创作视角柳如是的乐妓身份,使她展现生活的视角极为独特。首先她是作为一名女性,是站在女性的角度观察世界、思考问题、反映生活的。而她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封建社会,由于社会地位、社会期待、活动范围、所受教育的种种不同,和同时代的男性诗人相比,她的视角同样具有闺阁女诗人的共同性,诗作的内容也跳不出“身边文学”的圈子,诗文的存在也往往是作为男性…  相似文献   

19.
浅谈西藏女作家杨星火诗歌意象的创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诗歌写作艺术的角度,评析了当代西藏著名军旅女诗人杨星火的诗作。她诗歌意象的创造,既不是冷漠地复制生活,也不是对生活的逃遁;而是诗人的思想与情感的能动力量与万事万物的交融。她把感觉与情思隐匿在有着独特的、新颖的、具感性的意象背后,让它们在有机的组合中反映生活,展示高原。  相似文献   

20.
《渔阳曲》是闻一多的一首未入集长诗,大约作于1924年下半年.诗作借用汉魏名士祢衡以一阕鼓曲《渔阳掺挝》击鼓骂曹(操)的历史故事,抒写了诗人自己的一腔愤懑.这是一首刊发后作者几乎没有再提及,后来的学者们也很少关注的诗作.分析评介这首诗的专文似未见,提及、论及这首诗的文章,自20年代以来,亦不过寥寥数篇.冷落当然并不是没有缘由的.如果从诗歌艺术美的角度着眼,这首多少显得有些冗长与沉滞的诗作,或许难以列入以严谨、精炼,讲求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闻一多新诗代表作之中——虽然在闻一多的格律诗艺术发展历程中,这首诗自然有其独特的地位(这一问题若展开分析需较多篇幅,兹不详述);但如果变换一个角度,从了解一位活跃于“五四”时期和20年代的著名诗人心灵奥秘着眼,那么,《渔阳曲》却是一首十分重要的诗作.对于这首诗作历史价值与美学价值的再发现与再认识,可能会为我们进一步了解闻一多,以及与他有着相似阅历的同时代诗人作家的文化心态,提供一个独异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