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就业难:是结构矛盾而非总量过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随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愈发突出,而受到了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就业难与高校扩招确实存在着某种联系,高校扩招的结果是大学生的供给总量迅速增加,从而激化了在扩招前就业已存在的大学生就业难的矛盾.但是,若将大学生就业难直接归因于高校的大规模扩招,而认为大学生的数量已出现供给过剩,那么这种逻辑推断则未免过于简单和表面化.因而,全面解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还须从深层次人手,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等方面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2.
经济平衡协调发展是防治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的关键陶人社会需求过快增长,或是供给相对不足甚至减少,都将形成商品供应量与购买力不相适应,造成社会供求的不平衡。这是目前也是我国曾多次发生的通货膨胀和物价总水平大幅度上升的重要原因。本文主要对这个问题作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3.
经济特区创建伊始,就以其独特的运作方式,快速的经济增长,重要的经济功能引起了中外各界的极大关注。毫无疑问,经济特区在中国开放与改革这一本世纪世界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历史事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先导作用。回顾特区15年历程,可以发现促进经济特区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人民生活大为改善的主要经验在于:经济特区牢牢把握不断优化经济技术结构、积极谋求经济运行机制创新这两个现代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将创新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结构和运行机制的转换执快速良性发展的牛耳。  相似文献   

4.
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了要"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的任务.这是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切实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5.
我曾经在农村工作过好些年。调到省委后,一段时间的工作也大约有1/3以上时间在农村。后来又参加过两期“四清”,对农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联系。因此,在书店翻到曹锦清著《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顺手就买了下来。回家坐下就读,边读边写下一些感想。将近800页的书,读了近十天。作者个别观点有待商榷,但这是一本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中国以及真实的中国农村的书。关心中国命运的人很值得细心一读。 记者挨打事件不断,揭发真情的人被报复,都陆续见报和从别的渠道有所见闻。弄虚作假。隐瞒阴暗面,50年…  相似文献   

6.
国民经济运行状态最主要通过总量关系反映出来,研究国民经济中的总量关系是人们认识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起点,也是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检验计划与政策执行状况的基本依据。国民经济总量平衡是经济结构平衡的前提,所以研究总量关系也是克服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使国民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7.
经济社会发展是总量增长与结构转换的有机统一。一方面,总量增长依赖于结构转换,另一方面,结构变动也需要总量的支持和配合。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经济的高速增长总是与产业结构的适时调整相伴而生,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强弱决定了一国的经济发展程度和地位。我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政府已加大调整力度且初见成效,同时面临新的结构性矛盾。而结构转换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8.
政治体制改革已经提上全党的工作日程,为全国人民所关注。这一改革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没的成败,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面貌能否根本改观。为此就要潜心研究,如何使改革顺利进展,富育成效。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驾驭宏观,统揽全局,既坚定又审慎,尽可能地求得彻底性,又不走或少走弯路。这就要把握政治机制的内在规律,建立起现代的科学观念,在改革的全过程中十分明确:民主是核心,权力是关键。  相似文献   

9.
在目前世界经济下滑的背景下,我国过去那种靠较快的出口增长率和政府大规模投资来刺激内需从而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从而拉动经济增长的重心应进一步向消费偏移。然而,当前我国的消费需求现状却不令人满意,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的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从源头上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实现经济平衡增长。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深入和突破需要从多方面努力,其中一个重要而尚未引起充分注意的是理论方面。近代史研究长期存在一些宏观上的问题,如体系的千篇一律,研究领域的畸轻畸重,若干重大事件和人物的褒贬不当,缺乏内在的活力和浓厚的学术气氛等,从深层原因看,都与理论本身不够完善,并且长期不变、逐渐凝固封闭有直接关系。近十多年来,近代史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理论革新的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和紧迫。持续数年之久的关于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讨论,洋务运动、立宪运动、义和团运动和保皇运动等重大事件的重新评价,对近代化或资本主义化历程的…  相似文献   

11.
从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实质来看,现代社会的基本潮流是物质型经济大规模向信息型经济转变;工农业社会大踏步向信息社会转变。因此,现今时代,“现代化”的根本含义就是信息化。没有信息化的“现代  相似文献   

12.
马驰 《云梦学刊》2007,28(4):15-16
新春伊始,《文汇报》上一篇《2001年以来在资源环境领域的15项国家973课题中上海科学家缘何集体缺席》的头版文章又把上海科技界的几多心酸、几多无奈暴露了出来。其实在科学研究领域集体缺席的何止是资源环境领域,即便是被边缘化了的人文社会科学,上海又能拿出多少在全国称得上领先的拳头产品?  相似文献   

13.
通常认为,农产品收购所投放的货币形成的购买力,有相应的农产品作为物资保证,需求与供给总是相等的。因此,农产品价格总水平对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没有影响。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首先,从1979年以来调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的情况看。由于粮、油等购销价格倒挂,国家收购粮、油所投放的货币不能从粮、油销售中全部回笼。购销价格不倒挂的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平衡与不平衡呢?一般所谓平衡,就是指事物同外界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互相适应、互相协调的关系;保持相对稳定的恰当比例,是这种关系的主要表现。所谓不平衡,就是事物同外界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互不适应互不协调的关系;其主要表现,就是对平衡比例或左或右的偏离,即比例失调。  相似文献   

15.
大庆市第九次党代会的召开,为新形势下大庆城市未来五年的继续转型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发展理念.大庆市在城市转型发展中应把握转型是关键、发展是主线、小康是目标的具体要求,为建设幸福宜居大庆而努力.  相似文献   

16.
在二十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我国的战略任务。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的农业、工业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中的难题要靠科学技术去解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钱学森教授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里科学技术包括社会科学,而且在我国目前,社会科学比自然科学更有关键性。”我非常赞同和拥护钱老这一观点,并且还要大声疾呼:社会科学是生产力,是第一生产力,还是我国目前经济建设中关键的第一生产力。首先,社会科学是诸实体性的潜在生产力合理组合,进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介质。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企业生产活动离不开组织管理。生产管理过程就是使诸实体性生产力进行合理组合和调控的过程,离开这个合理组合和调控,就形不成现实的生产力。这就是说,在这一合理组合和调控之前,企业所拥有的劳动生产力、资本生产力都还是“潜在生产力”,只有使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互相结合之后,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自然科学技术在运用于物质财富生产活动之前,也还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是一种潜在的第一生产力,只有将其运用于物质财富生产活动,依附和渗透于实体性要素生产力身上,并实现诸实  相似文献   

18.
我们省建一公司是国家大型建筑施工企业,现有职工6000余人。公司下设土建和后勤加工生产单位17个,分布在全国5个省(市)中的16个县(市)。1993年,我司完成工贸总产值2.93亿元,税利11000000万元,安全、质量等指标也取得较好成绩,名列省内同行前茅。我司在地处三明山区,地理条件较差,施工任务很不饱满的条件下,之所以能超额完成各项生产经营指标,这是与我司较好地利用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分不开的。一、改善内部条件,伺机应变所谓机会,“就是客观环境为战略主体,提供生存和发展的可能性,使这种可能性与战略主体主观条件的耦…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深刻地揭示了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经济发展是社会稳定的基础,经济效益是经济工作的核心问题,而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是科技进步。 推进科技进步,实现经济转轨 科技进步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要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就必须把经  相似文献   

20.
依法治权不仅是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而且是其关键。只有依法治权,才能保证人民群众的法治主体地位,才能保证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性,才能保证依法治国的任务顺利完成,才能保证依法治国的目标顺利实现。而要真正依法治权,就必须做到:在治的主体上,国家权力机关与非国家权力机关相结合;在治的客体上,治权与治官相结合;在治的环节上,把对权力的获得,对权力的运行的制约、监督与对权力运行结果的监督相结合;在治的方式上,监督与制约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