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夜凉如水,灯光晕黄,杯中的香茗散发着氤氲的雾气,正是展卷而读的时候。我手持钦鸿、潘颂德两位先生编的《范泉纪念集》(中国三峡出版社出版),随思绪悄悄地游走于还散发着墨香的字里行间,作为大陆台湾文学研究第一人的范泉先生那曾一度被时间和记忆所湮没的音容笑貌渐渐地浮现在我的眼前,栩栩如生,慈祥温和。  相似文献   

2.
全国第二届台湾、香港文学学术讨论会于今年四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九日在厦门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九十多名台湾、香港文学研究工作者、教学工作者,出版工作者和作家、评论家出席了讨论会.会议还邀请香港地区的九位作家、评论家参加.提交大会的五十篇论文,广泛论及了台湾与香港文学的渊源、历史和现状,其中关于台湾文学的四十一篇、香港文学的七篇,另外还有两篇国外研究者的译文和一篇资料性的《台湾文学研究综述》.  相似文献   

3.
不久前,我拜读了台湾著名文学评论家叶石涛的《台湾乡土作家论集》、《台湾文学史纲》等著作,对叶先生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客观公允的批评风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近,又读了他发表于5月13日台湾《自立晚报》上的《总是听到老调》,对叶先生观点的变化,感到十分惊讶。叶先生一向善于将台湾文学置于台湾近四百年特殊历史际遇中加以剖析,不同在于,叶先生过去在着力揭示台湾文学的殊相时,从未忽视与中国文学血脉相通的共相。比如,叶先生在《台湾乡土文学史导论》中云:“日据时代的文学始终是和台湾的现实环境息息相关的,它属于中国抗日民族革命运动不可分割的一环。”在《台湾的乡土文学》中,还将台湾乡土文学定性为“真正属于中国文学一环的乡土文学”。在《日据时代新文学的回顾》中,叶先生更明确地论述道:日据时代的台湾文学,“反映了全体台湾民众的共同意愿,那便是  相似文献   

4.
事实与共识     
这几年,台湾文学界出现一种值得警惕的倾向:有的作家、评论家在谈论台湾文学时,总是不适当地强调所谓“独立性”、“自主性”,而否认“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1988年,羊子乔先生发表了一篇题为《让我们自己来》的文章,对我的《台湾现代文学简述》一书提出“质疑”。他认为:“台湾文学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个性”,在台湾,“中国、日本文学是台湾文学的一部分”,而我却站在“有利于‘中国统一’的立场,来从事台湾文学的研究”,“视台湾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视台湾文学为中国文学的一部分”,因而是“大中国沙文主义”。  相似文献   

5.
(括号内依次为期数、页码)文学论中国现代诗歌对古典意象的继承与改造朱寿桐(1.55)中国当代文学的现代性问题论纲於可训(1.63)初唐丽化与俗化并生现象论析吴功正(1.69)范泉:大陆研究台湾文学第一人陈辽(1.73)视觉文化与消费社会周宪(2.29)论审美精神的实践品格徐岱(2.36)2000年度散文研究综述沈义贞(2.43)台湾作家的香港关注———以余光中、施叔青为中心的考察刘登翰(2.50)看的方式与视觉意识形态周宪(3.21)媒体的视觉化转型舒也(3.24)视觉文化与叙事转型于德山(3.2…  相似文献   

6.
1992年,台湾老作家叶石涛在《自立晚报》上发表了两篇引人注目的文章,一篇叫《谈退休生活与白色恐怖》,另一篇叫化总是听到老调》。文章的题日迥然不同,但却贯穿着同一意图,那就是否认“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环”,为他的“独立于中国之外的台湾文学”论张目。他毫无掩饰地说:“不要常说台湾人是附属于中国人里面,我们台湾人有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文学”,“我们台湾人一定要建立一个独立于日本、独立于中国之外的台湾人的文学,让台湾文学可以进入世界文学,占一席之地,建立一个可以代表台湾人民、代表这块土地的台湾…  相似文献   

7.
1944年,上海被日寇占领期间,范泉主编的《文艺春秋丛刊》在敌伪的缝隙中呱呱坠地。 《文艺春秋丛刊》第一辑《两年》1944年10月出版。在《两年》里,范泉遵照许广平的指示,用“本刊”的名义写了一篇《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八周年》的文章,展开了保卫鲁迅先生遗书遗物的斗  相似文献   

8.
20年前,当北京出版的大型文学杂志《当代》率先发表台湾旅美作家白先勇的短篇《永远的尹雪艳》时,谁也未曾料到,由此发端而持续不断的对台、港、澳与海外华文文学的介绍与研究,竟极大地拓展了学界的文学视野和研究格局。一方面,人们越来越明确地意识到,仅从时间维度上打通20世纪的中国文学研究是不够的,还必须从空间的维度上把包括大陆、台湾、香港、澳门的文学整合起来,才能全面地描绘出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整体图景。而此前有关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基本上都只是对中国大陆文学的研究。特别20世纪下半叶以来,台港澳社会各自迥异…  相似文献   

9.
陈颖 《东南学术》2013,(1):195-202
上世纪50至80年代是海峡两岸严重对峙时期,期间两岸作家各创作有若干以大陆八年抗战为题材的小说,这些作品基于各自的政治立场和文学观念,对同一历史题材作出了大相径庭的政治评判和审美表现,但两者间也有文化传统和民族风格的内在同一。本论文以大陆作家艾煊的《大江风雷》和台湾作家司马中原的《狼烟》为阐述对象,从时代背景、题材审视和审美表现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0.
华文文学存在着复杂的版本问题,作品发表或出版时间、地区不同,以及误传、翻译、作家手稿等因素均可能导致版本内容差异.从聂华苓小说《爱国奖券》二异本的比较观照、日据时期台湾文学因翻译导致的版本差异来看,华文文学版本差异问题具有复杂性和重要性,研究界应加强华文文学版本意识,促进华文文学研究的深化和学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