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地震看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迫切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融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的融合是当前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理性选择和出路.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融合的客观性及其现状,提出了促进二者融合的思路和做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加公民教育的内容,借鉴公民教育的教育观念、方法,以及国外公民教育与道德教育开展的经验,培养有公民意识的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显得理论内涵容量不足,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面临巨大的挑战,而教育主体自身的现代化缺失和教育对象公民意识的稀缺,已经影响并制约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社会主义的公民教育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与充实,也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向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并与世界接轨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公民教育相互融合,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从传统到现代创新的一个突破口。  相似文献   

3.
公民教育广义上是指对国民应具备参与国家活动的各种基本意识、道德、价值、知识、技能的教育;狭义上是指公民意识教育,即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理念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基础,它包括社会主义政治理念、行为准则、道德品行和思想情操的教育。对高等职业院校来说,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各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与公民教育的互补优势,是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推进公民教育更有效开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论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独立的两种教育.从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上进行分析,二者是相互独立、相互区别的.但心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如果把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那么二者就能够相互补充,共同提高,从而使心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公民教育思想是凯兴斯泰纳教育思想的核心.文章首先剖析了凯兴斯泰纳关于“国家”、“公民”、“公民教育”的概念,然后分析其实施公民教育的理想场所──劳作学校的特点,最后对其公民教育思想进行了评析,认为对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思想不能一概予以否定,而应在分析其阶级性和时代局限性的同时,看到其历史的进步的一面.  相似文献   

6.
公民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转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公民教育理论与实践在西方国家已经趋于成熟,而在我国则相对滞后,这已经影响并制约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在高校引入"公民"、"公民意识"和"公民教育"概念,既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与创新,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重要历史转型.当然,公民教育并非凭空产生,需要科学界定若干关系,并积极探索有效的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7.
宪法和公民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概念,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是在近代宪政运动中产生的;凡是成功的宪政国家,均有一套成熟的公民教育体系,宪法教育是公民教育的基本内核,公民教育是宪法教育的基本内容;要克服法学教育的功利化倾向,使法科学生具备优秀公民的基本素质;要改变宪法教育的泛政治化,与公民教育紧密结合,多种途径加强法科学生的宪法意识和公民素质.  相似文献   

8.
公民教育课程是学校实施公民教育的主要形式.公民教育课程是帮助学生认识公民自身的权利、义务,以及公民与他人、社会、国家和全球关系,使他们成为一个负责任公民的课程领域,具有综合性、价值性、生活性和实践性.我们依据公民的多元身份——个体公民、国家公民、社会公民和全球公民,确立了公民教育的目标和公民教育的内容,并提出了公民教育课程设计的三种形式: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生活隐性课程.  相似文献   

9.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学科,理清二者的关系,使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因此,为了促进二者的结合,高等院校应做到在教育目标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统一;在教育内容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渗透;在教育方法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借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感三性”是今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而“一感三性”的落脚点又是实效性,于是追求实效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永恒的主题。育人观、效益性、着力点、接受律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础,以它们为“四顶点”所构建的四面体即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四面体”增强措施模型,其顶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整合的。  相似文献   

11.
弘扬民族精神重在加强公民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民族精神的创新,取决于每个公民的素质及民族整体的精神风貌,而一经铸成的民族精神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公民的思想行为及整个民族的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在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提出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一弘大而系统的社会教育工程,并把"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因素.公民教育的根本追求,在于全面提高公民素质,振奋民族精神.公民素质是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全面提高公民素质必须系统研究公民基本素质要求的指标体系及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公民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教育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政治素质、法律素质、社会素质、经济素质、职业素质、生活素质、能力素质、创新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卫生素质等具有丰富的内涵.加强公民教育,必须加强公民教育的载体建设.  相似文献   

12.
论民族精神教育与公民教育相结合的历史必然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公民教育的内在要求。在一个民族的发展中,民族精神以其独有的导向、凝聚、塑造、激励等多种功能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公民教育以培养公民的民族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为首要任务,以公民权利和义务教育贯穿始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视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融合中外文化之精华。实现民族优秀文化和外来先进文化的融合,才能保持中华民族精神的强大生命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思路不能仅局限于民族文化自身,而应从民族文化以外寻找配合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公民教育。在我国实现中西两大文明教育的融合,必将大大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政治活力和文化生产力,这就是民族精神教育与公民教育相结合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
公民意识的核心是公民的宪法意识,公民意识教育实质是公民的宪法意识培养,是从深层次推动公民对宪法精神与内容的理解、认同和情感培养。通过对宁夏公民宪法意识现状的调查,分析公民宪法意识和公民意识的一致性、公民宪法意识对公民意识的影响,提出了推进公民意识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劳动教育在孩子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养成良好劳动习惯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作为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原则、指导方法、制度等进行了全面阐述,立足新时代,结合家庭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对我们如何做好家庭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机制的研究 ,要依据人的意识运行规律。人的意识可分为心理、观念和思想三个层次 ,各自具有着相对独立的运行机制。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实现机制 ,就要在层次性分机制上抓住核心及关节点 ;同时立足于整体 ,以价值体系建设为主线 ,使情、利、理有机结合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20年代,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工人运动也在中国兴起。李大钊结合中国的实际,对国际工人运动理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独特的劳工教育思想。这一思想具有深厚的社会背景和独特的思想渊源,是一个内容上熔知、情、义三种教育于一炉,目标上集政治革命、社会进步和人的完善于一体的思想体系。这既是其哲学思想、政治思想、教育思想和社会伦理思想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中国社会问题初步探索的成果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的开端。  相似文献   

17.
建设现代化的政治文明离不开较高的公民意识,即人的现代化。由于对公民意识不正确和不全面的理解,及现阶段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对落后,造成我国公民意识的严重缺失。因此,必须推动传统的政治教育向着现代化的公民教育转化。而推进公民教育必须有完备的教育体系、公民教育教材、高素质的教育队伍和民主实践的教育途径作为保证和手段。  相似文献   

18.
劳动教育承载着时代新人培养的历史使命,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体系的关键。新时代劳动教育必须回溯到马克思身体思想的逻辑起点,深刻理解“以劳化人、以动育人”的价值导向——劳动教育关切身心健康,培育时代新人生命健康观;劳动教育关爱自然生命,培育时代新人生态文明观;劳动教育关注社会关系,陶铸时代新人公共交往观;劳动教育关怀人类命运,培育时代新人世界历史观。在此基础上,直面时代新人培养的新时代劳动教育展开需要在“身心合一”的劳动实践中培养“完整的人”,在“身体力行”的劳动实践中培育多维价值观,在“多重场域”的劳动实践中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劳动教育承载着时代新人培养的历史使命,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体系的关键。新时代劳动教育必须回溯到马克思身体思想的逻辑起点,深刻理解“以劳化人、以动育人”的价值导向——劳动教育关切身心健康,培育时代新人生命健康观;劳动教育关爱自然生命,培育时代新人生态文明观;劳动教育关注社会关系,陶铸时代新人公共交往观;劳动教育关怀人类命运,培育时代新人世界历史观。在此基础上,直面时代新人培养的新时代劳动教育展开需要在“身心合一”的劳动实践中培养“完整的人”,在“身体力行”的劳动实践中培育多维价值观,在“多重场域”的劳动实践中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