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文化软实力彰显的特性与我国的提升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透视中外文化软实力的形成、积蓄和发展态势,它具有传承性、凝聚性、支撑性和创造性的特征.较之发达国家,我国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优势,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形象优势,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保障优势.把握特征,发挥优势,我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策略为:发展文化产业集群,激活文化产业的集聚效应;扩大文化产品消费,拓展文化生产力发展空间;制定文化创新规划,构建国家文化创新体系;致力高端文化产品"走出去",增强我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  相似文献   

2.
日本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亚洲国家造成重大伤害的战败国,其不断加强文化软实力资源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对内提振国民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对外提升国家的正面形象,消除因历史问题造成的负面形象。日本在发掘文化软实力资源的理念方面,强调固本开源,注重发掘独特性文化资源;在文化软实力资源建设的举措上,注重与时俱进地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及制度保障;在文化资源的权力转化方式上,注意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采取以软性吸引方式,影响和改变其他行为体的观念和言行。从各类统计数据来看,日本通过文化软实力资源建设,对内对外都收到了成效。我们在借鉴其经验的同时,还应对其借助文化软实力资源建设曲解侵略历史的倾向提高警惕。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凸显及各国复合相互依存深入拓展的时代背景下,地区战略谋划和地区战略选择在大国外交战略布局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大国地区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既要考量国家在该地区所扮演的角色,更要考虑如何运用包括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硬实力与软实力在内的多重国家力量,与其他国际行为体进行战略博弈,以谋求利益最大化。尤其是软实力所包含的制度认同力、文化与价值观吸引力、经济发展道路影响力,以及军事外交沟通力等要素,在大国地区战略博弈过程中发挥着独特作用。本文以东南亚地区为例,从政治、经济、安全等多层面分析了软实力在中美东南亚战略博弈过程中的运用,并得出结论:平衡中国软实力及中国"整合型"战略的影响力是美国"盟主型"战略的重要指向,且主要体现在以获取实质性利益及制度性权力、认同性权力、同化性权力为目标的战略选择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4.
黄先碧 《学术交流》2015,(2):141-147
探讨各类求职渠道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相对效用是经济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基于"制度区隔"的分析框架,对1999年五城市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关系网络比市场渠道更能提高求职者进入某些工作单位的可能性,如国有垄断性单位、国有开放性单位和"软性技术"工作岗位。组织安排渠道对于获得国有垄断性和开放性单位的工作仍然重要,但是对获取"软性技术"工作岗位没有显著性影响。与信息资源相较,人情对于进入国有垄断性单位和获得"软性技术"工作岗位发挥着促进作用,是社会网络传递的核心资源。三种解释视角,即"制度残余"、"利润驱动"和"工作门槛",有助于理解社会网络具有相对优势的原因,说明工作单位所有权,行业的市场地位和工作岗位的特征对于塑造新兴劳动力市场上的制度区隔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海洋软实力的建设是日本建设其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实质上是日本结合其内在需要、刻意对外打造"国家形象"的过程。这一过程共分五个阶段:"脱亚入欧"时期对海洋软实力的无意识建设、"低调收敛"时期海事社会发展模式的初步形成、"经济大国"时期海事社会发展模式的逐步成熟、"经济文化大国"时期综合性海洋政策的统筹规划、"大众文化大国"时期的全民海洋软实力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两项阶段性成果和一项目标:海事社会的发展模式、综合性海洋政策下的海洋事业统筹发展模式、"国家—社会"的全民海洋事业发展模式。日本海洋软实力的建设经验为我国海洋强国的建设之路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文化软实力是精神文化对本国人民的凝聚力、动员力和对其他国家的人民、国际社会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合称.文化软实力具有无形、非强制性和人性化、作用时间持久和渗透性的特征.文化软实力的外在形态即文化软实力所表现出来的人们能看得见或感觉到的外在形式,主要有四种:文化的凝聚力和整合力、国家的形象力、文化的对外影响力、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从卢梭到罗尔斯,契约论伦理思想在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中显现了不可低估的内在张力。无论是卢梭的契约论伦理思想还是罗尔斯的现代契约论伦理思想,其理论基础均为"自由",并将其在各自所构建的思想体系之中高度统一。尽管对"自由"基本内涵的理解不同,卢梭的观点是它不等同于任意而应以公共利益为依归并受理性所制约,罗尔斯则主张它是个体在自律与他律中的一种自我实现,但两者都受到一种从自由意志上升到公共意志的思维路径所统辖,在两者所确立的理论体系中蕴含着一种由个体自由上升到社会自由(社会正义)的价值定位。通过对卢梭和罗尔斯所阐述的自由在契约论伦理中的辩证统一的特征之研究,不难看出自由精神的价值意义和生命所在。  相似文献   

8.
"软力量"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软力量"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后,目前已引起国内外学术理论界、政治学界的广泛关注与深入探讨.对"软力量"的概念从国际政治学、文化战略和媒体的角度具有不同的认识,尤其是存在着中西差异.对"软力量"的核心问题有三种认识,即文化力、政治力、文化软实力渗透于硬实力之中.尽管有学者认为这一概念自相矛盾,甚至提出质疑,但绝大部分学者认为,"软力量"的作用在于:能提高一国的国际地位;能消除国外的抵抗意志,使对方认同自己的基本价值观和政策目标,达到不战而胜;能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其发展更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加快我国"软力量"建设应采取的举措为:将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高到重要战略地位;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9.
软实力是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信息时代的作用日益突出。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信息技术成为其实现软实力发展和变革的推手。然而,"棱镜事件"暴露出美国倡导的"自由"、"人权"价值理念的"两面性",严重损害美国的道义形象,增加了美国与同盟国之间的不信任感,撼动美国世界领导权的合法性基础,成为冷战之后美国软实力衰落的催化剂和加速器,具有标志性意义。"棱镜事件"揭示了信息时代单纯依靠技术手段解决问题的有限性和软实力对新兴大国的重要意义,引发了对于国际政治伦理和国际网络治理的重大关切。  相似文献   

10.
冷战结束之后,在国际关系中出现了"软实力"的概念,中国在崛起的过程中也越来越重视"软实力"的增长。通过对日本民众所做的有关中国文化及其软实力的调查发现:中国对日本文化软实力的影响仍然薄弱,尽管其中有关传统文化和大众文化的某些内容能够被日本社会所接受,甚至某些内容还受到推崇,但是在政治文化方面却遭遇抵抗。总体来说日本社会对中国的文化价值缺乏认同,目前中日关系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日本民众对中国的亲近感降低也与此有关。因此,中国要提高自身文化软实力,改善媒体的传播质量,以民间形式为主进行文化传播,这不仅仅是改善中日关系的需要,同时也是中国和平崛起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史记>所载黄帝居住之"轩辕"及其死后所葬之"桥山"二地之所在,当于今甘肃省正宁县境内的子午山一带.  相似文献   

12.
国家行为体对于科学家群体的知识依赖是当前全球治理的重要特征。在深海、极地、外空、网络等全球治理新疆域中,科学家的知识权威和网络化构成的认知共同体也成为影响治理成效的重要因素。在北极渔业治理中,国际海洋考察理事会作为重要的认知共同体,坚持双重身份、需求方驱动和非直接约束原则参与治理,而共识性、开放性和非强制性的治理特征为其推动北极渔业的议程设置、国家政策和社会共识,以及间接提供决策方案创造条件。但是,认知共同体的软性"去国家化"与科学家群体国家认同之间的平衡问题,认知共同体影响力的阶段性递减或反向影响,不同认知共同体之间面临的相互竞争等问题,构成认知共同体参与北极渔业治理的主要制约。  相似文献   

13.
约瑟夫·奈是国外软实力概念的首创者和研究的领军人物,其他主流研究深受其影响。但奈的软实力理论针对的是美国霸权衰落论,目的是维护美国的利益和霸权。奈认为,国家软实力资源主要由富有吸引力的文化、内外一致的政治价值观和有道义的外交政策构成。国外不同机构推出的国家软实力排名主要以奈的研究为基础。尽管中国的吸引力在不断增强,但在英国《单片眼镜》(Monocle)杂志与知名智库"政府研究所"每年联合发布的全球软实力排名中,2010~2012年中国的排名不断下降。这种排名是否存在偏见?软实力实证研究是否科学、客观、公正?我们倡导的是文化软实力,面对约瑟夫·奈批评中国软实力建设路径错误的指责,我们一定要坚定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自觉、自信与自强,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14.
邵晓舟 《求是学刊》2013,40(1):135-140
在泰州学派的美学中,"生"规定着美的特征。血肉之躯承载的生意淋漓的生命是"生"范畴的根本含义。美从一开始就与"生"不可分割,人之"生"作为具体而微的缩影,凝聚和赅备宇宙万物之"生"。"生性"、"好生"和"生机"三个层面,蕴藏着"生"的道德性、情感性和自由性的超越力量。人类日常生活实践千头万绪,能成其为美的,唯有符合"生"这一特征的部分。  相似文献   

15.
荀子所劝之"学",不是客观知识和生产技能的获得,而是学习礼义,是为了国家社会的安治、人格的提升和性习的形成,还可有精神上和功利上的好处。其"学"的目的,是使人形成遵守礼法的行为方式和人格特点,以及养成礼治的能力,以求由此达成其理想的礼法之治。其"学"的性质,不是主体性的知识学习和能力习得,而是教化、塑造。  相似文献   

16.
《社科纵横》2016,(10):103-110
天在中国古代通常有自然之天、人格之天、道德之天等多种含义,构成了中国哲学特殊概念,其所包含的对天道与人道的关系的探源,形成了不同思想家不同的德性思考方式。从心性儒家来看,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对天生予德的肯定,反映了春秋时期萌生的天道与人道相统一的思想,并且以天之道反证人之道在德性生成上的神圣性和权威性。而天性和德性是儒道两派对性的不同诠释,儒家的德性尽管也关注个体的本然之性,但最终要落实在人伦关系的实践之上,这是儒家表现出"以善释真"、"以人释天"的思维趋向。  相似文献   

17.
从振兴内容产业看日本国家软实力资源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力群 《日本学刊》2012,(2):128-144,160
本文以发现软实力资源→建设软实力资源→运用软实力资源为分析框架,对日本通过振兴内容产业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案例进行分析,试图用"以管窥豹"的方式,突破奈的"soft power"概念对我国理解软实力的束缚,扩大软实力政策的外延。呼唤我国学者和政策制定者要以我国的国情为出发点,站在发展中国家和一个大国复兴阶段的立场上对我国提升软实力政策进行再思考,加强我国对软实力资源的发现、建设与运用,实现"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王辉斌 《唐都学刊》2009,25(5):14-18
杜牧登高诗中的所谓"伪作",其实大都为杜牧所作,如<登澧州楼寄京兆韦尹>、<题白云楼>、<登九华山>三诗,即为其例.从诗人所登之"高"而言,杜牧的登高诗,大致可分为登楼诗、登山诗、登遗址诗三类,不仅特点各具,而且是登高诗由盛唐而晚唐所产生变化的代表.以登高望远作表象,运用种种艺术手段,反复抒发诗人的"恋阙"之情,并于登高怀古中依然与"恋阙"关联而构成了一种强烈的恋阙情结.而这种强烈的恋阙情结,即为杜牧登高诗的艺术精神之所在.  相似文献   

19.
在管理上美国与日本在所有硬性因素(策略、结构、制度)方面非常相似。主要的差别在于软性因素(技巧、作风、人员与最高目标)。美国由于对这四个软性因素认识不足,造成国际竞争能力低落,因为这些因素是任何要想长期获得成功的企业所不可缺少的要素。如果说有了松下幸之助,日本人才有了一位世界级的经营人才,这也许不算是夸大之辞。他一人融合了斯隆(Alfred Sloan,二十年代初美国通用  相似文献   

20.
下里巴人从者众,阳春自雪和者寡.被梁漱溟先生誉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的马一浮先生,其入其学,向来曲高和寡.最近几年,随着国学的升温,马一浮先生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然纵观这些研究成果,浮慕其成就者多,赞叹其躬行者少;识其博者众,知其约者寡:一言以蔽之,大多得其性之所近,述其习之所在,罕有真能步入堂奥而心领神会者.个中原因何在?本文认为当前学界理解马一浮先生的困难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价值取向上的背道而驰,二是学问涵养上的天地悬隔,三是方式方法上的南辕北辙,四是艺心文风的雅俗异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