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哈萨克斯坦独立后,其政治转轨及其总统集权制演变受到历史、经济、民族宗教和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哈萨克斯坦所实行的总统集权制对于巩固独立成果、稳定国内局势、促进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后期以来,一党体制衰落的三波浪潮为比较政治学提出了难题:为什么那些长期执政的政党最终走向分化、衰落乃至垮台?既有研究注重从政党内部因素、外部环境、结构主义以及精英主义的视角加以解释。这些理论无法澄清一党体制的兴起与衰落的不同原因,也无法解释面临相似挑战的一党体制的命运差异。实践证明,政党制度建设及政党适应性是决定政党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政党变革、政党体制变革、政党政治变革是政党政治理论中的三个基本范畴。政党变革反映的是政党自身各构成要素的发展变化;政党体制变革体现的是政党在政治体系中的地位以及政党之间的关系模式和运行机制的变化;由政党自身和政党体制变革所引起的有关政党政治的制度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变化则为政党政治变革。政党变革是政党体制变革的核心驱动,是政党政治变革的关键内容;政党体制变革是政党变革的党际表现,是政党政治变革的组织基础。政党变革和政党体制变革交互作用、互为因果,既是政党政治发展的原因,也是政党政治变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江西社会科学》2016,(12):186-192
介绍和评价政党体制制度化学说,能为研究新兴民主国家的政党运行及民主发展提供新的理论视角。美国学者梅因沃林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提出政党体制制度化学说,并在此后的20余年不断对其加以发展和完善。该学说从比较新老民主国家的政党体制研究入手,提出制度化概念应成为对第三波民主国家政党体制进行归类和比较的起点,分析了政党体制制度化的维度和测量标准,并指出,制度化程度低的政党体制对民主运行具有负面影响,新兴民主国家的政治精英应设法提高政党体制的制度化水平。然而,梅因沃林未能从根本上找到提高政党体制制度化的方法,体现出其学说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代议制民主体制下,选举制度对政党体制具有重要的影响。利普哈特通过对选举制度基本特征、比例性偏差程度的测量、政党分化程度的测量、过半政党产生的测量等变量的统计分析,考察选举制度中选举公式、选区规模、有效门槛、议会规模四个基本维度与政党制度间的关联关系。  相似文献   

6.
张俊霞 《理论界》2013,(2):25-28
政党形象影响政党认同和政党权威的确立、维护和强化,是政党在政治生活中发挥功能的"无形"因素。政党形象的建构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故而政党形象的建构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必须进行协调规划,才能建构良好的政党形象。  相似文献   

7.
政党政治进化与政府绩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杰  付明喜 《河北学刊》2007,27(1):70-74
从政府政治生产力的角度看,政府绩效应包括政权规范性构成原理,即宪法精神的贯彻程度和政府在行政执行中的效率与经济性。按“政党系统分裂程度”和“政党间在意识形态上的差距”为标准将政党体制分为六类,进而从政治生产力的角度出发,以政党制度对宪法与宪政的影响为视角,探讨了不同政党体制对政府的政治生产力的影响,考察了当今世界政党政治的进化对政府绩效的影响。从政党在政治改革的主要方式“修宪”运动中的主导作用,论证了政党政治的进化趋势是推动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最有效的动力,通过政治的发展而利于优化政府体系的配置模式,以达到对政府绩效的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8.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党内民主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属性的界定,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体制和活动过程的制度性安排,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作风、氛围和政治关系提出的明确要求。发展党内民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重要因素,是新时期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迫切需要,是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雷琳  罗锡政 《新疆社会科学》2012,(6):66-71,163,164
2011年12月16日哈萨克斯坦国庆日爆发的"扎瑙津事件"是哈萨克斯坦独立20年来规模最大的一起骚乱事件,这是治理缺失背景下国际金融危机深化、现代信息条件下多元力量伸展之后的社会转型现象之一部分,这一事件使得哈萨克斯坦由原来的威权体制向更富有弹性的威权—民主型体制转型面临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0.
比较欧美国家对现时代条件下面临的一系列组织与功能难题的不同回应形式 ,可以全面地评述包括政党的界定与分类、政党的功能、政党体制及其不同类型划分等方面的政党体制理论  相似文献   

11.
李睿思 《北方论丛》2021,(1):41-51,146
哈萨克斯坦既是中亚地区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也是唯一与俄罗斯接壤的中亚国家。苏联解体以后,两国不断开展各领域合作,并互为重要战略伙伴。哈萨克斯坦与俄罗斯同为我国重要邻国,与我国有漫长的边界线,是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参与者。两国关系发展对我国在欧亚地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苏联解体后哈俄各领域合作取得的成果出发,结合最新形势分析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我国的影响,对我国正确研判当前欧亚地区国家间互动关系和“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主要风险与挑战有现实意义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我国的现代国家建构面临着民族国家建构和民主国家建构两大历史任务;自新中国成立,民族国家建构目标基本实现以后,努力完成民主国家建构、实现国家民主化就成为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首要任务。因而,以国家民主化为重要目标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现代国家建构的重要手段和必要环节,不但不会危害国家政权建构和损害各主流社会阶层利益,还是巩固现代国家政权、保证各主流社会阶层长远和根本利益的基础和条件。  相似文献   

13.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目标。作为特殊政治主体的政府,实现依法行政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政府在依法行政过程中必须做到:依利民之法行政,政府要带头守法,坚持行政行为的公正,坚持行政行为问责制。  相似文献   

14.
“话语权”表达的是在语言外壳背后,承载着的某个特定社会,具有特定经济政治地位的人们(社会集团)的实际权力(利、益)要求,本质上是一种经济政治权力(利、益),有确定的阶级内涵。“话语权”是由话语体系体现出来的。在当今世界普遍关注话语权的背景下,坚持用中国理论的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不断增强中国理论的话语权,把话语权牢牢掌握在中国人民自己手里,这是党和国家向学术界、理论界提出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童庆平 《兰州学刊》2007,2(6):108-111
学术界对当代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看法不尽一致.从政治制度自身的内在逻辑来看,宪法属于政治制度;从历史生成逻辑来看,现代宪法(或现实宪法)早于现代国家而产生,也早于其他国家政治制度而产生;从与其他政治制度的确立和权力授受逻辑关系来看,宪法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法律依据;从自身内容来看,宪法是当代中国其他一切重要制度的法律依据.宪法是当代中国根本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16.
对于封建专制传统积淀深厚、国家规模超大、现代化进程属于后发外生型的当代中国来说,建设和发展以民主、法治、人权为核心的现代政治文明的任务甚为艰巨。其中,政制发展是核心和关键。政制发展不仅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其现实诉求和动力源泉。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优选之路就是从制度建设入手,在理性渐进的政制改革中探索和开辟前进的道路,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制,充分发挥和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刘金伟 《理论界》2013,(9):11-13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起了以国家政权为核心,国家、市场、社会三位一体的"总体性社会"。在"总体性社会"结构背景下,社会建设依附在国家政权体系下,以政府为主体,依靠政治动员的力量,服务于政治目标。国家依靠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与计划体制,控制了一切社会资源,整个社会结构封闭、凝滞。这种社会建设模式虽然有利于国家集中有限的社会资源,在短时间内解决面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实现社会整合的目标,但其形成的一系列僵化体制对今后我国社会建设的推进产生了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8.
对政治合法性问题的研究,社会心理科学关注政治合法性的来源及其形成过程中的社会心理因素。公众对政权体系的合法性预期,建立在国家特有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领袖人格、意识形态、政府绩效、制度规范等基础上,内在地反映了政府行动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观、意识形态,以及政府绩效对社会公众心理预期的迎合程度。了解社会公众的合法性预期,对于获取政治合法性资源,民众的合法性支持,维护和巩固国家政权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背景下政党软实力的建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党是协调社会利益、表达民众诉求、引领国家进步的关键力量。全球化背景下,政党必须在做好硬实力建设的同时,注重自身软实力建设。政党软实力主要包括价值观、包容性、亲和力、号召力和国际影响力等方面。世界各大政党在软实力建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值得思考和借鉴。我们党应当重视软实力建设,不断提高组织吸引力、社会号召力和国际影响力,从而在国内争取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在国际上争取更多政治力量的认同。  相似文献   

20.
中西璧合:民国政治学家的民治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以降,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帝制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政治体系轰然倒塌,中国政治思想逐渐接受了西方的民主政治观念,民治成了晚清民国时期精英的普遍意识形态,希望以此实现富国强兵。就民国政治学家而言,其民治诉求主要来源于下列因素:第一,晚清民初民主政治理论的历史记忆;第二,欧美自由主义政治学的域外教育背景;第三,中国非反体制的连续性国家进化的理性判断。民国政治学家的民治诉求反映了中国与西方在政治与思想上的文明璧合。但是,中国政权的风雨飘,却使他们不得不仰赖集权,从而对民治既爱又怨,形成一种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