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王衍军  李平 《齐鲁学刊》2012,(5):116-120
清初学校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基本因袭明制,但由于时代和社会的原因,清初在教育和科举制度上又有许多改革和创新。中央官学方面,鼓励纳资入国子监,招收例贡、例监等各类监生;地方教育方面,清代书院、社学官学化程度很高,私塾教育成为科举应试的预备性教育。尤为突出的是这一时期的教育完全为科举服务,不论官学、私学,均以科举为核心,成为科举的附庸。《醒世姻缘传》所记载的文化史料,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十七世纪中叶(即清初)的学校教育及科举制度的状况。  相似文献   

2.
明代官学包括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中央官学有国子监、宗学等国家教育机构,地方官学有各府州县、都司卫所的儒学和其他专门学校。这些官学除各自承担不同的教学任务外,刻书印刷也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活动。官学刻书在保障学生的阅读需求之外,其印刷用的一些刻版也有被私人利用的现象。目前虽然对国子监的刻书种类、藏书等问题都有一些研究,但有关于官学书版私人利用的专题研究较少。现就关于明初五朝名臣杨士奇私人藏书题跋的一些记载,考究明代国子监书籍刻版之私用及其管理情况。  相似文献   

3.
汉明帝时期教育出现了繁荣的局面,主要表现为中央、地方官学和私学均得到发展,创立了第一所高等贵族学校,以及把尊孔与读经联系起来并加以制度化。这既是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又是历史传统沉淀的结果,更是明帝大力倡导的结晶。  相似文献   

4.
所谓地方学官,专指中国古代主管地方学务的官员和地方官办学校的教师。元代的路府州县一般都有学校的设立,特别是兴起于唐代,繁荣于两宋、以藏书、聚徒讲学为主旨的书院,作为地方教育组织,实现了自身的官学化,成为特殊的学校。元代始终常设的地方学官,有专一主管地方学务、设于各省儒学提举司的儒学提举,以及兼有教师职务、设于各路府州县学或书院的教官——教授、学正、山长、学录、教谕和主管学校(或书院)钱粮、房产、书籍的直学。关于这些学官的设立、任用、考课、升迁等诸多方面,都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系统的制度,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独具特色。 然而,学官问题,不仅仅是制度问题。因为,学官是由文人儒士充当的,所以,对于学官问题的深入研究,必将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入了解元代文人儒士的社会地位,以及元代的政治制度和阶级状况。本文试图通过对地方学官的经济状况和政治活动的分析,力求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们在元代的社会地位。 一、元代地方学官的经济状况  相似文献   

5.
清代云南官学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中国社会变化激烈,教育制度也出现根本转折。云南的官学教育同全国一样,在鸦片战争前后分为两个不同阶段。第一阶段,沿袭明代旧制,学校与科举平行,教育为科举服务,儒学、书院、义学在原基础上继续发展;第二阶段,各类学校不断发生变化,新式学堂纷纷建立。此时期云南的官学教育,为云南培养了大批人材,并体现出了自己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6.
金代考试制度主要有科举考试、学校考试、铨选考试等,本文拟对后两者略作论述。 一、学校考试 我国历来重视学校教育,并逐渐建立了一套系统的考试制度。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学校及考试的萌芽形式。两汉魏晋以来,先后设有太学和国子学。南北朝时,或设国子学,或设太学,或两者同设。以后延及唐宋出现了地方官学州县学,并迅速发展起来。学校考试制度也渐趋完备。金承唐宋之制,设国子监,下隶国子学与太学;府、州、县也设置官学。此外,为了提高女真民族素质,发展民族文化,还创设了女直学。学校考试制度亦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基于与官学教育相比较,对于明代书院形态的考察。古之官学教育不同于今日专业化、职业化教育,它直接与科举制相匹配,用意在于预养未来可能的政府官员。同时,不能通过科举选拔的士子,亦可为地方乡绅,成为社会自治的中坚。这就是养士、造士。书院并非制度化的官学教育,但它教养对象的主体,却正是官学教育的生员,这一点耐人寻味。而书院则以其灵活多样的个性化教育,更能实现养士的目的。本文从师道尊严、作养士气、教育形式、人文底蕴、资金来源与生员自治等方面,重点考察了书院较官学教育的优长处。  相似文献   

8.
探析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是完善财政体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不可缺少的措施。本文以我国国情为背景,借鉴外国经验,提出了当前完善和发展我国转移支付制度的具体措施。一、我国政府转移支付制度的现状及其完善措施我国当前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是“分级包干体制下的转移支付和分税制中提出的转移支付的混合体,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体制补助(或上解):先确定各地方的收支基数,对支出基数大于收入基数的地方,中央按其差额给予补助;对支出基数小于收入基数的地区,则将其差额上解中央。二是年终结算补助(或…  相似文献   

9.
唐代国家教育机制是以儒学为主要内容的多维组合体。在近三百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随着唐朝社会由盛到衰,教育机制也经历了前后两个时期的变化。唐前期,官学作为国家教育的主导,覆盖着中央及地方的各个区域空间;开元、天宝时社会变革的酝酿及安史之乱后政治离心力的出现,使官学局于社会因素的形格势禁而趑趄佁凝;中晚唐时期,国家教育的衰落已成阪上走丸之势,其教育的主导地位逐渐为民间的私学所替  相似文献   

10.
周平 《江汉论坛》2013,(6):5-12
中国自秦统一并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权以后,为了实现对国家的有效治理,逐渐形成了有关地方的建立、授权、调整和治理以及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制度框架。这样的地方制度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经过不断的调整而趋于稳定,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地方制度文化。同时,这样的地方制度及其文化,也深刻地影响着后世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及地方政府的运行、改革和治理。建基于西方国家历史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分析框架,无法全面揭示这样一种植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地方制度的独特内涵,因此有必要在全面梳理其历史演变过程的基础上对它作出深刻的阐释。  相似文献   

11.
作为推动制度创新的主体,地方政府是教育制度创新的"第一行动集团"。中央安排的重大改革试点工作,使得地方政府在制度创新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地方教育制度创新正在进入一个活跃期。与此同时,地方教育改革创新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阻力和困难,如改革的共识尚未形成、"政府责任市场化"、将"治理问题体制化"等。地方教育制度创新须重点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行政标准与教育标准等关系,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教育制度的综合改革。  相似文献   

12.
唐朝前期政治经济发展,与文化教育发展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本文便就武德元年(618年)至弘道元年(683年)的高祖、太宗、高宗三朝六十五年间推行多元文化教育的措施及其作用,略作探索,以就教于师友。一、发展学校教育多元化,培养各类人才。唐朝前期统治者重视对学校教育事业这个阵地的利用,把发展学校教育当作治国安邦的重要策略之一,其表现在:(一)学校教育多元化唐朝前期为了培育各级各类人才,在魏晋南北朝已有中央官学系统的国学、太学、四门学及从事专业教育的律学、书学、算学初具规模的基础上加以充实完善,…  相似文献   

13.
既要保证地方政府有足够的激励以发展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又不能允许其"脱法",关键在于地方政府的权责匹配并予落实。应当探索中央与地方分别所有的制度架构以确保地方拥有发展的激励和约束,在此基础上推进中央与地方的合理分权,并通过科学、合理的问责制对地方政府治理予以规制。  相似文献   

14.
清代,承德府教育的兴办和发展,与其作为清朝第二个政治中心的历史地位密不可分。正 是这种特殊的地位,使清政府对承德文化教育的开发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最终使承德由一个历史上没有 “皋比之传,弦诵之声”的“关塞以外,荒略之区”,创办发展起了有官学、书院、义学在内的,以承德府 学为地方最高学府,以热河文庙为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的相对完整的学宫体系。从而,在承德府营造出 “学序渐起,礼乐弦颂日兴”的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15.
政府购买服务作为一种制度创新,在西方国家公共部门中已被广泛运用.我国地方政府近年对此进行了积极探索,但这一制度尚未发展成熟.以上海浦东新区购买教育公共服务的情况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总结成功经验,分析目前存在的困惑与挑战,可以为我国未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彭新万 《兰州学刊》2009,(4):81-83,92
分税制改革是在中央政府主导下,旨在摆脱“国家能力”被削弱的窘境而实施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作为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它使我国财政管理体制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道路,对发挥财政的经济管理职能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分税制的运行加速了地方政府(或基层政府)规模扩张,加剧了地方(基层)财政困难程度,成为农民负担难以减轻的重要制度原因。规避分税制所引致的问题,重新厘定中央政府角色、妥善处理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现阶段农民负担反弹的突出表现是:1.取消的涉农收费项目死灰复燃。农村宅基地属集体所有,中央已明令取消宅基地超占费,地方政府和部门不得以任何理由恢复收费,超过规定面积部分,由村集体比照承包田收取费用。但现阶段仍存在继续收费的现象。2.采取行政干预手段为有关部门代扣款项。在农村收取行政事业性收费应实行登记制度,收费项目要公布于众,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要直接到户办理,不允许在收购农副产品时代扣代缴。从现状看,许多乡村没有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仍然违反规定为有关部门代扣款项。3"三乱"问题仍然屡禁不止。一是教育…  相似文献   

18.
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明代学校教育的发展、特点与深远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是乌江流域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官学的设置、书院的创建、专科学校的兴起、乡村社学的发展,是该地区这一时期学校教育的主要类型。当时学校教育呈现的特点有四:一是中原文化从巴蜀地区渐次传入乌江流域民族地区,二是初步建立起学校教育体系,三是地方教育逐步普及,四是区域间学校教育发展不平衡。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明代学校教育发展改变了土司统治集团的风俗习惯,提高了各族人民的文化素养,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深入研究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明代学校教育的发展、特点,有助于深刻认识乌江流域民族地区明代学校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我国地方政府研究刚刚起步,系统阐述其基本原理的教材非常少见。由徐勇、高秉雄两教授主编的“十五”规划教材《地方政府学》出版一年即将重印。该书一改我国“地方为中央附庸”的传统,转而以“地方”为视角系统阐发地方政府原理,站到了时代前沿。1.以比较的视野来定义地方政府。何谓地方政府,狭义观点认为仅指地方行政机关;广义观点认为它是由地方党委、人大、行政、政协、司法等五大班子组成的一套政治系统。这都是对国内地方政府现状的真实写照,但就比较政治学而言,却有失偏颇。该书结合中外政治制度的具体安排重新定义了地方政府。在单…  相似文献   

20.
一、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指以应付考试、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为目的的一种传统教育模式。它有别于封建考试制度,但其体制依然是封建考试制度的一种沿袭,本质上是一种学科课程单一、片面强调知识的灌输、忽视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教育的短期效应的选择模式。应试教育的产生有其社会历史原因以及现实的存在基础。1977年底,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学校教育从体制、学制到教学内容、目标等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们在经历了以片面强调政治思想素质为主要教育目标的文化大革命后,意识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开始重视文化知识的教育。但由于种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