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被誉为“世界第一兵书”的《孙子兵法》,历代有注解批校者二百余家,各版本约四百种,各译本近三十语种,不可谓不夥。其中以南宋宁宗年间刻本《十一家注孙子》最为流行,学界奉之为善本。然至今校注《孙子》六千余字正文者颇多,而考论十一家十余万字注文者绝少,成为中国文献训诂史上的一个空白。通过对十一家注文按一版本、二注家、三体例、四注释、五校勘予以全面系统之详考辨正,可了解十一家注文之珍贵文献史料价值及其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2.
《六韬》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兵书,在宋元丰年间被定为武学经典并列入《武经七书》,其军事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指导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六韬》同其它兵书相比,它不仅拥有丰富的军事思想,而且含有许多政治思想。本文拟就《六韬》的政治思想作些论述,以发掘这部兵书的政治...  相似文献   

3.
《三国演义》的谋略,是我国古代智慧的结晶!我们伟大的祖国,已有四千多年光辉灿烂的文化,它闪烁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卷帙浩繁、智谋丰富的中国古代兵书,便是我们祖祖辈辈智慧的体现。而我国兵书之多,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据说共有一千三百多种,留存到今天的还有四、五百种之多。传说兵书起源于黄帝,在西周时已有《军志》、《军政》两书,这说明我国兵法源远流长。现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古代兵法有《武经七书》,即《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黄石公三略》、《尉缭子》、《司马法》、《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以及影响较大的《孙膑兵法》、  相似文献   

4.
一九七四年《学习与批判》第十期翟青同志提出“《老子》是一部兵书”,并引证了若干历史人物的评论,这就突破了在《老子》的研究上长期以来局限于它的本体论、认识论以及政治、人生和写作年代等问题的范围,对进一步研究《老子》的思想给了我们新的启示。《老子》是一部兵书,这不仅是对《老子》一书的正确评价,而且指出了研究《老子》的正确方向,对我们发掘我国古代军事思想,深入学习毛主席军事著作,进一步批判林彪资产阶级军事路线,巩固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周潇 《东方论坛》2011,(1):88-92
戚继光的文学成就主要见于诗文集《止止堂集》和两部兵书。成继光的诗歌是其戎马生涯的写照,内容宏富,风格多样,既有发扬蹈厉之作,亦有清婉调畅之歌,皆起放自如,少有约束,感情真挚,饶有风致,书写了他壮志报国的热血衷肠和保国安民的高尚人格,也抒发了遭谗遇毁、壮志难酬的痛苦,军旅篇什慷慨悲壮、尤见雄奇。其文因事抒思,涉及了当时的许多社会生活和社会状况;《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两部兵书均用口语写成,在古代兵书中绝无仅有,以其卓越的军事思想和实用价值为后世所重。  相似文献   

6.
浅谈《孙子兵法》与教学艺术王先山《孙子兵法》是我国兵家文化的"圣典",素有世界古代第一兵书的美誉。其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思想、博大的意境、精深的哲理,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重大的实用价值。特别是《孙子兵法》中的指挥艺术,不仅受到军事界的推崇,而且被企业界、...  相似文献   

7.
《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它以其久远的年代、丰富精深的战略战术思想及其至今仍闪烁着光辉的军事原理、哲学思想而在世界军事理论史、世界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孙子》~书,成功地把战争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对待。因此,在揭示一般战争规律的同时,也为人们实现各类系统的优化管理做出了示范。《孙子》这部不朽巨著的丰富思想内涵,在管理原则和管理思想方面为各类管理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一、“智慧、道德、气力”——《孙子》管理论的支点。《孙子》十三篇主要谈论军事管理,但从其战略思想中亦可见其社会管理的主张。究其…  相似文献   

8.
明清的佚名兵书《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晶莹璀璨的瑰宝之一。如果说言兵者不止兵书,那么兵书也就不只是言兵。《三十六计》在总结、记录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同时,也保留了许多其他方面的珍贵材料,其中哲学思想尤为丰富,放射出朴素唯物论和朴素辩证法的灿烂光辉。  相似文献   

9.
孔见 《中华魂》2015,(2):67
春秋时期吴国将领孙武(齐国人),总结用兵经验,探索战争规律,写出了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兵书:《孙子兵法》。早在魏晋南北朝它就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近代以来被译成30多种文字,传遍世界各国。这是古代军事科学的最高成就和经典之作,有所谓"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之说。而在这部仅有5900多字的著作中所蕴涵的哲学思维,更使它超越了军事领域,给后世以深刻的智慧启迪。《孙子兵法》重在战争谋略,求得取胜之道,但它又不是孤立地就战争论战争,而是从国家的大势,从政治经济的大局出发,阐述战争和用兵面临的种种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唐代舒元舆的《牡丹赋》、唐代李德裕的《牡丹赋》、宋代宋祁的《上苑牡丹赋》、宋代蔡襄的《季秋牡丹赋》四篇唐宋牡丹赋作对牡丹的体物和描绘特点的分析,以及对于牡丹所承载的士大夫个人仕途、国家命运、道德与友情等意识形态内涵的叙述,认为唐宋牡丹赋作在赋家之迹和赋家之心方面均深得赋体之要。这不但显现了牡丹赋的文体意义,而且文学叙述与历史真相,政治与士大夫精神的复杂关系也可由此角度加以观照。  相似文献   

11.
《孙子兵法》是春秋时期我国最为著名的历史文献之一 ,其不仅以蕴藏丰富精妙的军事思想而被历代视为兵家理论之源 ,而且亦从军事角度对当时农业发展的诸多方面有所涉及 :银雀山汉墓出土的佚文《吴问》,较为集中地展示了孙子相当开明先进的田制赋税改革思想 ;《孙子兵法》的谋局布篇及主导思想 ,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受重农之时代潮流影响的迹痕  相似文献   

12.
论先秦兵家的性质及其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汉书.艺文志》著录各个部类书籍之后的类序和后代目录学家对书籍的分类可以看出,古代人是把兵书和诸子同类看待的。虽然诸子和兵家的形成吸收了“王官之学”的某些思想资料或文化元素,但直接说学派本身源自王官某职是不确切的。从历史的递进层次来看,第一阶段是有兵事而无兵学,第二阶段是有兵学而无兵家。从《兵书略》和《诸子略》对先秦同一作者的文献采用在不同类中进行“交叉著录”的方法,我们可以分析得知,到战国初才正式产生兵家。而且最早的兵家人物与法家人物常常是二位一体,其共同渊源则是在孔子身后分散各地的“别儒”。  相似文献   

13.
《六韬》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兵书之一 ,是《武经七书》的一种 ,历来被作为必读的军事教科书。《六韬》一书在军事思想史上的价值颇受研究者重视 ,其中论及的某些军事规律 ,直至今天仍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王堆帛书《要》篇"损益之道"章以损益二卦论四时阴阳之变,是一种较为独特的卦气说,所表达的不仅是四时阴阳的损益消长,而且将"产"作为天地之变的价值归宿。由对损益之变的体察,《要》篇提出了"易道"的观念,以"顺于天地之心"为易道之要义,并以"君道"的视野来论易道,实现了易学由筮到德再到道的理论提升。随着易道观的提出,《要》篇对《易》之为书的内涵和价值做了新的解读,特别从易象角度阐发三才之道和四时之变。与《说卦传》相关章节相比,《要》篇"损益之道"章的问题意识和致思理路更为原始,带有春秋战国之际古人对《周易》进行理论创作之初始阶段的痕迹。  相似文献   

15.
<正> 一 一部兵书可以指导军争者夺取胜利,亦可以指导营销者赢得竞争优势。《孙子兵法》是我国春秋末期杰出军事家孙武的各著,长期以来被世人称为“世界古代第一兵书”。书中阐明的军事思想和基本原则,不仅被运用于军事领域,而且在经济、市场竞争等各个领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古代就有商人(如战国初期的大商贾白圭等)把兵法用于经商而获得巨大成功的事例。近几年来,国内一些学者也先后出版了关于兵法与经营管理方面的专著。不少  相似文献   

16.
《左传》"寡君之以为戮"的"之"和"以",自王引之以来,语法学界对其词性、词义和结构关系有四种不同认识.其实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之以为戮,同以之为戮"--"把我作为杀戮对象"才是唯一正确的讲法.  相似文献   

17.
战争是敌我双方智慧与勇力的大比拼,司马迁主张在战争博弈中以斗智为主.《史记》写了大量的战争谋略,是一部形象生动的战争谋略教科书.《史记》中的战争谋略既包括战略、战役层面的谋划,也包括外交层面的谋划.司马迁之所以能对战争谋略的叙写得心应手,是渊自他博览兵书而拥有的深厚兵学知识.《史记》与《孙子兵法》等兵书互为表里,兵书是理论,《史记》则是具体战例,二者互相印证、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8.
春秋战国时期兵学中的朴素唯物辩证思想渊源于夏、商、周,这一时期出现的《军政》《军志》《令典》等兵书和集三代兵学思想之大成者姜望的思想中的朴素唯物辩证思想已开始萌芽。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孙子》《吴子》《孙膑兵法》《尉缭子》和《司马法》等兵书继承和发展了夏、商、周时期兵学中的朴素唯物辩证思想,展现出丰富的内容:一是依据战争中的客观因素及其矛盾去认识战争指导原则和发展规律,强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二是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在战争中要观形察势、因变治变;三是论述了战争中文与武、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文德与武备并重、政略与战略结合等。这些朴素唯物辩证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庄子是先秦时代对个体命运感作出最为突出阐述的哲人。在传统的天命观的笼罩下,命运感的抬头所反映的乃是社会化进程的扩大中个人意识的生成与孽育。庄子认为,既然死生存亡、穷达毁誉、饥渴寒暑这一类事情的产生,不是个人的智慧所能预料,那末就不要让这一类充满差异性的事情扰乱了自己对于事物通同性、亦即统一性的认识。只要对于事物统一性的认识不被扰乱,那末生命展开过程的种种得失就不会进入自己的心灵。庄子所提倡的人格是“才全而德不形”。所谓“才全”即知之全也,所谓知之全,即是所知为其大者,为其整体者也,是一种带有总体性的认识。如何对待命运,亦即是如何对待人生,这对于个体的人来说,不仅是一种总体性的认识,而且还是一种总体性的生活态度。所谓“德不形”,是说德浑化于无形。因为在东方专制社会的环境中,特别是作为弱者,才或德的外露是一件危险的事,才与德之浑化于无形这一观点的提出,表明《德充符》篇比之《养生主》与《人间世》,在对东方国家个体存在论的阐述上,又有了新的推进。  相似文献   

20.
<正> 朱元璋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很快锻炼成勇谋善战的军事统帅。他依靠强大的军事武装,推翻蒙古贵族的统治,统一南方广大地区,夺取了全国政权,建立起新的政治体制。他虽未有兵书传世,但他的军事活动和军事理论是值得我们重视研究的。一、战争的性质关于战争性质的问题,孙武和孙膑的兵书都未曾涉及。《司马穰苴兵法》虽然初步谈及战争的性质,但不够明确。他说:“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这说明以正义战争,反对和制止非正义战争,是可以进行的,但是并未揭示什么是正义战争,什么是非正义战争。战国后期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思想家荀卿说:“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明确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进行的统一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