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祝军 《河南社会科学》2011,19(6):156-158
《金兰集》是元末徐达左集一时交游赠答之诗集,该集收徐达左隐居耕渔轩时与之酬唱、交游的120位诗人的诗作,收入集中的诗歌,或抒避世幽居之情怀,或写纵情山水之闲适,饱含着一种张扬个性的个性化精神,是我们了解元末诗坛状况的宝贵文献。  相似文献   

2.
晚明苏州文人意趣因经济、社会环境的改变而发生了剧烈变化,形成了亦古亦今的闲赏美学风尚,建立起"宜人宜景宜自然"的造物标准,并强调致用为尚的功能主义,从而形成了苏州文人独特的造物观.晚明苏州文人喜好以美的事物来装点悠闲无虑的日常起居生活;他们追求高雅的生活品质,对各类活动环境有许多讲究.对待造物,晚明苏州文人提倡致用的功能,不断推陈出新,在"物妖"和"奇技淫巧"的时代背景下,体现出一种极具勇气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3.
明代中后期,印章发展更加迅速,印人身份也越来越得到文人的认可,文人也不断参与到印章的艺术实践中,印人和文人的身份也不断处于游离的状态中.在以文人为主导趣味的苏州和南京的文化环境中,印人的文化品味不断提高,印人和文人的来往密切,印材变革和功能变化也使得印章的"文人品味"成为可能.本文以何震为例,指出其频繁来往于文人圈中而...  相似文献   

4.
张扬愤激,是明代文人祝允明的典型心态特征.它内含抗争意识、批判精神,不过并未完全溢出儒家文化传统的边界.祝允明此种心态的形成,与其个性气质及生命困境密不可分.它代表着成化至正德间苏州文人群体心态的一个重要侧面.  相似文献   

5.
明初魏观之狱试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房锐 《社会科学家》2004,(2):152-154
在明初魏观之狱中,苏州知府魏观及文人高启、王彝不幸罹难。此狱实际上是明太祖朱元璋为排斥异己、巩固皇权而兴起的一场冤狱。剖析这起典型案例,可以加深我们对明初历史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沈周简论     
沈周是15世纪中国最伟大的画家 ,也是明代中期苏州文坛的领袖之一。鉴于他的这种双重身份 ,本文从其诗文与书画创作的各个方面对他进行整体剖析与阐述。另外 ,对于沈周为何不愿出仕以及他所树立的以文艺创作为一生主要追求的新型文人生活方式的典型意义等也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清顺治十年三月,江南文社慎交社和同声社在苏州虎丘举行了规模浩大的集会.吴梅村积极参与筹划了这次集会并成为大会主盟.其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接受了钱谦益和一些文人的敦请,出面调和两社矛盾,避免发生党锢之祸,而并不是要利用这次集会在即将出仕清廷的当口博取名声,自抬身价.  相似文献   

8.
“太平天国与江南社会”学术研讨会于今年 4月2 0日在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召开 ,来自上海、南京、苏州的 5 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讨论了太平天国对江南社会经济、政治、宗教、文化等影响 ,并探讨了太平天国研究的新方法和新思维。一、太平天国对上海的影响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周武研究员认为 ,太平天国对江南社会造成的最深刻的影响是使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苏州、杭州等繁华城市的衰落和新兴城市上海的崛起。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华强教授认为 ,太平天国战争驱使大批移民 ,包括官商富绅、地主文人以及…  相似文献   

9.
锦衣玉食非为福———元末明初江南传奇豪富沈万三稗海寻踪祁子青(江南游报社杭州310012)在浏览明、清两朝文人笔乘野史时,偶然瞥见一个似曾相识的名字:沈万三。于是勾起了记忆中童年时听家乡父老口述的一个传奇故事:苏州有个种田人叫沈万三。一天他拾回一只破...  相似文献   

10.
《文选》中的诗文表现归隐行为或归隐意念的"耕"及耕作名目,称为"耕隐"作品。先秦典籍中安平乐道思想是源泉,汉魏六朝"耕隐"作品则是流变。从杨恽以"耕"为谋生手段,至张衡有愿望而无"耕隐"实践,再到陶渊明真正践行"耕隐"愿望,是逐渐演进的过程,其中的重要作品均为名作。田园诗是"耕隐"作品成熟的标志;耕作由零散提及至田园诗成为重要诗歌题材,描述诗人"耕隐"心态,表现怡然自得心境;"耕隐"作品影响巨大,形成"桃源"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1.
八月间,我在《耕讀学校见聞》中,主要記述了耕讀小学的所见所聞。从那篇記述里,我們看到了耕讀小学大发展的一斑。现在,这种耕讀教育制度不仅在小学里获得巨大进展,而且也在高、中等学校里大放异彩。在这里,我想根据自己的见聞,再記述一下实行耕讀教育的高等学校和中等学校,让那些沒有机会参观这些学校的人們也能够間接地了解这种新型学校的一点一滴。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文人的文学家身份经历了一个由文人的崛起到文人文学家色彩的彰显、加浓,再到文人文学家身份的确立的长期发展过程。这个过程起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后经过两汉文人文学创作活动的不断展开,文人文学化的印痕愈来愈鲜明。这为以后文人文学家身份的基本确立积蓄了比较充分的力量。  相似文献   

13.
汉代幕府制度的变化以及将军对文人的器重与赏识,使得幕府成为文人的一种重要入仕途径,于是幕府文人集团逐渐兴起。汉代著名的幕府文人集团有窦宪幕府文人集团、邓骘幕府文人集团、梁商幕府文人集团、梁冀幕府文人集团、何进幕府文人集团等。幕府文人在承担军府各类军政文书之余,还不时撰文作赋,为幕主唱赞歌,幕僚与幕主之间以及幕僚相互之间常有书信往来。汉代幕府文学奠定了幕府文学的基本模式,对后世幕府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1930年前后的国内思潮非常活跃,一大批聚集在城市中的文人在文化立场方面有着诸多差异,各类群体的文人有着不同的城市活动方式,左翼文人、自由主义文人、海派文人(通俗文学作家)等不同类型的丈人与城市公园的关系各有千秋,探究文人的城市公共空间意识有助于揭示那个时代的历史氛围和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15.
曹威伟 《船山学刊》2008,(1):130-132
农业文明作为渗入人们生活习惯的一种生产文明,对中国古典诗歌主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战争和徭役等作为农业生活的破坏力,成为人们本能上拒斥与逃避的对象,形成厌战惮徭的诗歌主题;与山水田园耳鬓斯磨的生活使山水内化为人们的精神慰藉,形成乐情田园的文人传统;农业生产中男耕女织的劳动形态将女性的角色定位为家园守望者,形成闺阁愁怨诗歌主题;农业生产的时节作业特点也使人们对时间具有特殊的敏感性,生成伤春悲秋、叹老惜逝等文学主题。  相似文献   

16.
汉魏至唐代,古代文人群体的崛起伴随着身份上的焦虑,文人的自我概念也处在不断调整之中。从东汉王充首倡“著作者”的文人观念,到魏晋六朝通过建构审美自律和文人趣味的方式来确立文人的身份认同,再到初唐官方经学给出文人士大夫处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与角色,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人的自我概念与他们的文学理解之间构成了相互选择、相互建构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一般心理结构,由此也给出了后世学者思考文学问题的基本框架。虽说古代文人从来都追求个体心灵的完满自足,甚至陷溺于审美主义、道德境界和知识趣味的受用之中不能自拔,但是从大历史观的视野来看,文人士大夫的心理诉求在经历了充分个体化的实现之后,最终还是要面向社会政治落实其存在基础。汉唐时期文人身份的自我调整所体现的就是这种发展趋向,在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7.
商贾形象在唐代文人的诗文中经历了从被批判、被讥讽逐步走向获得理解和同情的转变过程,这与中唐以后社会上普遍的重商思想是大致同步的。而探讨这一问题,也是研究中晚唐文人价值观念转变的角度之一。商贾形象在中晚唐文人诗作中变迁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这一时期文人价值观念悄然转变的过程。中晚唐文人价值观念的转变,主要体现在文人本末观念的变化和逐利思想的出现。  相似文献   

18.
试论历史上的文人入蜀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文人的大量入蜀,形成了"自古文人皆入蜀"的文化现象。这种现象在唐宋时期达到了高峰。文人入蜀主要有宦游、避难、贬谪、漫游等几种形式。历史上文人入蜀,尤其是唐宋时期大量文人入蜀,不仅对文人的文学创作带来了巨大的转变,而且对四川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张振龙 《人文杂志》2005,(4):113-117
建安是我国批评史上文人文学品评第一个繁荣的时期。它的出现标志着文人文学观念由情感形态向理论形态的转变:其一,文评成为表现文人文学观念的主要载体;其二,建安时期理论形态的文学观念皆是文人文评活动的结晶;其三,促使了文人文学观念在思维方式上趋于理性化;其四,提高了文人的整体理论水平。  相似文献   

20.
文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和表现对于揭示其文化心理具有重要意义。以1930年前后的文人为例,左翼文人、自由主义文人、海派文入等各类文人群体对于“汽车”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他们的“汽车”意识实际上反映了他们不同的文化立场和价值诉求,表明中国文人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形成了丰富多元的价值取向,在政治斗争、文明改造和艺术诉求这三个方面各有倚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