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鸦片战争的起因及其战争过程,离不开分析鸦片战争前的中英关系。而对于鸦片战争前的中英关系,以往人们往往忽略了贸易关系得以发生和展开的一个重要环节,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相互怎么认识?相互之间认识的差异及其原因又是什么?对这两个问题作些思考分析,无疑有助于深入理解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历史原貌,也有助于启发当代中国人对“世情”和“国情”的认识,增强我们的开放意识。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鸦片战争以前的中西经济关系区分为两个阶段,即15世纪到1780年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和1780-1840年的资本积累时期。在这两个阶段中国政府采取的闭关政策具有不同的历史作用,在第一阶段主要具有民族自卫、反侵略、反掠夺的性质;在第二阶段则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主要起了阻挠和破坏的作用。并从这一观,支出发探讨了鸦片战争深刻的经济原因。  相似文献   

3.
一九七九年春天,邓小平同志访美时指出:“美国人民对人类的文明和世界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中国人民对美国人民一向怀有友好的感情,……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是深厚的。”中美关系正常化,为发展两国人民的友好合作、为研究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开拓了新的前景!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就希望了解美国;可是,由于清朝闭关政策的限制,直到鸦片战争时期,才开始对美国有比较具体的了解和介绍。当时,近代中国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人们——以林则徐、魏源、梁廷枏等人为代表的一批比较开明或倾向进步的爱国人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封建社会大一统的“天下中心”观念,等级秩序的“礼法”观念,“贵义贱利”的价值观念,是清朝“闭关政策”和近代闭关文化心理赖以持续和生存的广厚土壤。清政府的“闭关政策”虽然在鸦片战争后不复存在,但闭关的文化心理却依旧存续。近代的“中体西用”和“西学中源”就是这种闭关文化心理的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5.
鸦片战争前清廷在接待马戛尔尼、阿美士德和律劳卑使团时,其对外准则不是“闭关政策”而是儒家经世致用的原则,由于“经世致用”缺乏近代化的因素,因而无力回应西方文化的冲击。  相似文献   

6.
(一)鸦片战争前,清王朝在对外关系上推行闭关政策。所谓闭关政策,就是采用各种措施限制中外通商,把对外贸易额尽可能降低到最低限度,实行对外贸易国家管制的非自由贸易政策。它的具体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减少通商口岸。清初,由于东南沿海有郑成功领导下的抗清武装活动,清政府为了断绝他们的粮食和物资供应,历行“海禁”,有“片板不准下海”的命令。但这只是出于战略考虑的临时措施,与明王朝为抗倭而实行“海禁”相同,不能同经济上的闭关相提并论·清王朝平定台湾后,就取消海禁,允许中国商船出洋贸易,又指定广州、漳州…  相似文献   

7.
“自卫作用”—清政府闭关政策的一种虚幻表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的闭关政策,学者们目前大多倾向于基本否定。但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在指责其落后性、消极性的同时,一般又都肯定它有某种程度的反侵略自卫作用。我认为,所谓闭关政策的自卫作用,不过是一种虚幻的表象。这一政策不仅未曾发挥过抵御外来侵略的作用,反而限制、削弱了清帝国的自卫能力。在具体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先说明两点:其一,我们所评价的,是过去出现的一种重要政策的客观作用,因此,就必须着眼于其总体、实际的影响,而不能只是针对某些孤立的措施和表面效果就事论事,也不应把主观目的作为重要的分析指标,——  相似文献   

8.
通过论述清朝前期具有保守主义性质的闭关政策的内容,说明闭关政策是封建专制和蒙昧主义的产物.它的主要内容不是为限制外商而制订的公行制度和<防范外夷条例>,而是对国内人民在经济、文化上的限制.其主要目的是保护小农经济,防止封建经济解体,以维护封建统治者的专制统治.通过论述闭关政策对国内工商业和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作用以及对航海、外贸的影响,来证明闭关政策总体上是保守落后的,是近代中国经济逐渐落伍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本文考察了20世纪中英关系的变化发展及其对我国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影响。中英关系的转变向世人昭示,只要双方竭诚合作、摒弃前嫌、求同存异,通过和平谈判不仅可以圆满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而且可以发展全面的伙伴关系。中英关系已经汇人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流,成为当代改善国家间关系的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10.
鸦片战争之前近200年中,除了清初40年为剿郑而实施的严格海禁之外,官方对外贸易或多或少总在进行,走私贸易则无时无刻地以各种形式存在并发展起来。清廷并没有实施严格的闭关政策,也没有积极开关与世界市场对接,而是仍然坚持内陆文明中心的观念和天下天朝独尊的思想,以所谓柔远怀远应付由西方商人和殖民者推来的近代世界市场,采取有限控制和全面管制的政策,这就导致了为趋利而动的东南商民和沿海省份地方政府官吏的对策行为。  相似文献   

11.
<正>落伍的清王朝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仍然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封建社会内部的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也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对外经济交往的规模逐渐  相似文献   

12.
清代的"闭关政策"有没有自卫意义?历来的近代史和近代经济史论著的回答都是肯定的.近几年出版的《中国近代经济史》一书阐述尤为明确,认为:"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更直接原因乃是为了防范欧洲海盗商人在中国沿海的劫掠活动","是具有抵抗外国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侵略的自卫性质的,它在客观上起了防范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作用."我们认为,这是值得商榷的.自明朝正德九年葡萄牙人首航广东到清朝乾隆二十二年收口闭关,二百四十三年的中西交往,可以清顺治十八年作为分界线:在此以前的一百四十七年内,葡萄牙、荷兰、西班牙、英国等西方殖民者曾多次以武力入  相似文献   

13.
在明清之际这个特殊的时代,封闭的国门已经被东西方的交流打开。从1582年利玛窦、罗明坚等传教士开始,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为止的近200年时间里,先后有近500名传教士陆续来华传教。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他们裹挟着西学东来,他们的传教等活动对中国教育近代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使当时的开明士大夫反思中国传统以道德论为中心的教育体系,探讨中西文化差异。传教士活动成为中国从传统教育走向近代化的催化剂,客观上掀开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面纱。据统计,从利玛窦来华至康熙禁教的200年间,西方传教士在中国译著西书共437种,其中宗教书籍251种,占总数的57%;人文科学书籍55种,占总数的13%;自然科学知识书籍131种,占总数的30%。这一数据一方面反映了传教士远征中国的主旨,另一方面,他们的“学术传教”政策客观上补充了“中学”之不足,为中国教育近代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阐述了从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近现代中国社会音乐结构的变迁。鸦片战争以前,传统的思维方式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因此传统音乐的发展在中国社会音乐结构中占据了主导地位。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封闭的大门被帝国主义打开.西洋音乐文化迅速传入,新音乐得到了发展,中国由此进入了传统音乐与新音乐并行发展的多元化社会音乐结构的...  相似文献   

15.
中英建交过程曲折复杂,美国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因素。二战后,英国对美国依赖相当严重,在对华关系上一味追随美国,导致中英关系长期徘徊不前。本文分三个时期,将美国对中英关系的影响作一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6.
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一页,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划时代的新思想,从而使清朝闭关政策在政治上宣告破产的同时,在思想上也开始崩溃。在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刺激下兴起的洋务运动,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在中国近代的第一次大胆的社会实践。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改革派,和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洋务派,在阶级本质与思想主张方面,都是互相沟通的。他们在外敌侵略面前曾为挽救清朝而作出努力,并且对中国近代历史的进步作出过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闭关政策是清政府实行的一项十分重要政策 ,但教材中有关此方面的内容却过于简单。笔者以为 ,讲授这一政策 ,应从政策的内容、推行政策的原因、学术界对此问题研究的状况及应有的认识四个方面进行 ,从而使学生在对闭关政策全面了解的同时 ,加深对我国现行的改革开放政策正确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鸦片战争以前 ,英国便企图以国内立法并采取各种手段获取在华治外法权 ,但均未成功。鸦片战争后 ,英国迫使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 ,最终通过其附件《五口通商章程》 ,以解决所谓的通商善后问题的方式攫夺了此项非法特权 ,首开了外人在华享有治外法权的恶例。  相似文献   

19.
宋人话本以后 ,小说一直有文言与白话两系 ,鸦片战争之后 ,“五四”运动以前 ,发生过三次白话文革命和白话文实践  相似文献   

20.
我国地方志演变发展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是对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的反映。由于我国社会经历了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这些不同的社会形态,与此相适应,我国地方志也经历了古代地方志、近世地方志和现代新方志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古代地方志是鸦片战争以前的封建社会形态下产生的地方志;近世地方志是在鸦片战争以后,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下产生的地方志,现代新方志是新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