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通过对于《庄子》内篇的分析,该文特别注意到了庄子哲学不同于老子哲学的地方就在于庄子非常重视对于人和人道问题的研究。其中的核心就是庄子逍遥思想的提出。逍遥思想的关键不仅是顺其自然而且还有一个超越自然的问题。从这样的意义上说,庄子哲学思想不仅继承了老子主要哲学思想,而且还在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这两个方面创新与发展了老子哲学思想,使得老子形而上的道气思想真正成为了形而下的人生价值和社会秩序的基础和根据。这样,老庄哲学才能够成为中国人生命或生活中的别具一格的样式。  相似文献   

2.
老子认为得道即效法道的自然无为的属性.庄子对老子的拓展在于他提出了"逍遥游"境界论和"处中"之道.玄学家师法老庄.王弼的人生以老子的自然无为为标的.嵇康除仿效老子的"自然"外,还景慕庄子的玄远境界.阮籍服膺庄子的逍遥游,同时也勉力"处中".郭象修正了老子的自然无为观,同时也弥合了在庄子、阮籍那儿"逍遥"和"处中"的上下悬隔,他是即"处中"即"逍遥".  相似文献   

3.
本文力图比较详细地分析老子和庄子关于道与言之间的关系的有关论述。在分析老子的观点时 ,本文对王弼的老子解说中的相关论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在分析庄子的观点时 ,本文着重梳理了庄子对他自己关于不可言说的道的言说的性质的重要评论。本文亦对其他作者有关这一问题的观点穿插进行了评论。  相似文献   

4.
《庄子·内篇》之老子或遁于情实,或宅心仁厚,或备受推崇。《庄子》外、杂篇之老子为圣贤师。庄子以"撄宁"发展了老子的"无撄人心"。庄子反思老子,让老子成为自己最大的疑问,他入于老子又出于老子,创辟了不同于老子的敞明之所。  相似文献   

5.
老子与庄子有着丰富的心理和谐思想与意蕴,分析研究老子与庄子的心理和谐思想,探讨其现代价值,这对实现现代人的心理和谐有着重要的启示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黄瑞云先生对《庄子》的研究是与《老子》同时进行的,其《老子本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期即已出版,而《庄子本原》延迟了近二十年才得以问世。《庄子》比《老子》内容复杂得多,书不出于一人一时之手,辨别真赝更非容易,故作者下了更大的功夫。我在评述《老子本原》时说,我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办法,从书中去发掘作者特有的发明和见解。对《庄子本原》同样用这个办法,现在就让我下到这条"河"里去摸那些瑰丽的"石头"。  相似文献   

7.
[解题]我对老庄学派的继承关系从来就持怀疑态度,尤其是《老子》和《庄子》的以无为与逍遥为代表的政治哲学及理想社会观,在我看来,似乎是两个互不相关的思想体系,甚至互有抵牾.我近期读《老子》,比较通行本《老子》和《帛书老子》,偶而发现庄子政治哲学及理想社会观的雏形于《老子》第五章,但不敢自以为是,于是乎述之于纸,欲以求正.  相似文献   

8.
对《庄子》的术语翻译问题进行概述,对具体术语翻译的基本问题作出分析,探究基本翻译方法在《庄子》术语翻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谈及道家,人们不约而同的看视老子(约春秋中晚期)、庄子(约公元前369~286)为其始祖,不过我认为如此观之未免失当。庄子吸取了《老子》书中的一些成份,却并不能得出这样一个学术谱系:老子传关尹子与庚桑子,庚桑子传壶子,壶子传列子,列子传庄子。并不能因庄子与老子的学术关系而称“老庄”,正象孔子吸取了老子的学说而不称“老孔”一样。其实《老子》务实与务虚精神开创了中国思想文化最重要之两派——儒家、道家。《老子》是中国文化的始基。王夫之指出《庄子》“虽与《老子》相近,而别为一宗”(《庄子解》)。因此,在论及先秦道家思想时,我不论《老子》的思想,而以庄子及其后学所著的《庄子》为立说重点。《庄子》是道家的开山著作。  相似文献   

10.
试论孔子对庄子理论建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继承孔子学说的仁学内核和精神本位的人文主义建立了他的人本主义生命哲学。同时 ,以老子的天道观与辩证法为武器 ,全面审视和批判孔子学说 ,从而形成了庄子独特的理论体系。正是孔子 ,使庄子与老子分道扬镳 ,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1.
老子思想中包括了内涵丰富,体系完整,门类齐全的法律思想。老子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自然法思想的智者,“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笔者将尝试用以老喻老,以儒喻老,以今喻老,以法喻老等方法,从法学流派、实体和程序法学等几个方面论述老子的法律思想。  相似文献   

12.
由于受传统和历史的影响,学术界对荀学的性质和定位,仍然存在着问题。无论是从儒家学统上还是在道统上,荀学都是孔子儒学的承继者和光大者,是毫不动摇地维护和弘扬儒家学术知识统一理想及人格和社会政治理想的重镇。  相似文献   

13.
《老子》哲学以“道”为核心,而“有”“无”则是“道”的核心问题。对《老子》“有”“无”的考察,大体可分为“道”为“无”和“道”统“有”“无”两种见解。作为一种合理的诠释方式,从断句、词性、义理等方面来考察“有”“无”,可以看出“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最核心的概念,也是万物的本原、本体,从本质上来说,“道”是“无”“有”的统一。“无”是指天地形成之初的无形状态,“有”为实有,是万物之母,万物同出于它,“有”与“无”同出而异名。  相似文献   

14.
幸福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之一,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对幸福的阐释,不是从伦理层面进行的,而是从生存方面展开的.老子的幸福思想不仅仅是表述祸福的相互转化,而是致力于社会和谐的哲学思考,它对我们今天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从方法角度反思,当前中国美学界对老子美学的研究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分别是:脱离文本的历史语境,缺乏历史性;缺乏以文本为中心的系统观;忽视老子文本的学科性质及其作为美学的转换条件。方法方面的缺陷既不利于美学史书写也不利于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因此,在老子美学研究中,应当:通过哲学史的回溯和语言文字的考释,尽可能地回到老子的历史语境中去;以老子的文本为中心,对其进行系统考察;重视老子文本的原始性质,并考察其转换为美学论题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在英国作家中,毛姆的作品最具异国情调。他凭借丰富想像力所构设的艺术世界,显现着浓郁的域外风情,同时也呈示着那种以欧人心态观照异国的文化视角。他来中国追寻的是古代的荣光,昔日的绚烂,因为他心目中的中国是在汉唐盛世甚至是在庄子的《秋水篇》里。透过他那画屏上的古典中国形象,我们也看到了西方文化优越感心理作用下的傲慢与偏见。  相似文献   

17.
老子的道是创生天地万物的状态和过程,具有无限的内在激发性。对道的把握要落实在三个层面:道性、道相、道言,但这三个层面并不是截然区分的,而是对它们内在关联性的描述,进而从把握道的内在规定上开启老子的道的审美纬度。  相似文献   

18.
将翻译作为一种过程进行研究 ,实际上是探讨双语转换的认知心理过程 ,在翻译转换过程中 ,不管是始发语的理解还是目的语的产出都要受到认知的制约。翻译是人脑对语言、文字内涵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语言与思维密切联系 ,只研究语言而不探讨思维不能诠释翻译的本质。翻译的内在规律在于人脑的思维 ,深入研究翻译中的思维活动将是翻译研究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9.
归化和异化问题是近年来翻译界一直探讨的焦点问题之一,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是由译者不同的翻译目的决定的。归化就是译者从译入语的读者的立场出发,将原语中的异国情调变成读者喜闻乐见的本国风味,是一种"读者向的"翻译。异化是一种"作者向的"翻译,即译者将译入语的读者引入作者及其文本。在实际翻译中,可以依势而定,通过强化信息增补、联想翻译法、概念翻译法等将两者相互交融起来。  相似文献   

20.
由于文学文本的特殊性,学术界对其翻译评判标准莫衷一是。本文选取德译中和中译德作品各一部,从功能翻译学的目的论角度,采用文本对比的方法,探讨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