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正探究式学习指导应以"不侵犯学生的创造空间"为基准新课程倡导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对学生的探究学习给予合理而有效的指导,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成为科学、理性的探究活动,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对探究式学习的本质缺乏正确的认识,教师指导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时往往失之过度,从而使学生的探究流于形式。笔者认为,探究式学习本质上是创造性的,因此,探究式  相似文献   

2.
从人们形成的实体观念来看,洛克认为它们只是一些简单观念的集合,这些简单观念由可感性质形成,通常指向的就是我们日常所见的可见的有形实体.洛克的实体可以归为两大类: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但是,他用的实体的含义更主要是人们设想的"支撑",即本质.这些"类本质"在人们心中往往指向"实在的本质",洛克认为是事物的内在组织,但是这些内在组织是不可认识的.实体观念不可能反映实在本质,只是名义的本质.他在言说本质时,认为本质是一种抽象.这种实体观不同于亚理士多德以及经院中的"实在论",却又与之相关,体现了洛克的经验主义,延续了近代科学之路,也给我们认识世界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3.
科学本质观是当今科学教育研究与改革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从"科学世界观"、"科学探究"以及"科学事业"三个维度就初中科学教师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开展了调查。调查结果发现,教师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之间的关系、科学家角色、科学发现的过程等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提出了促进初中科学教师科学本质观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人的本质"是人对自身存在的反思.本质是存在的反映,它扬弃"存在"的直接性,对"存在"进行深入的认识和思考.人反思外在的"存在",也反思自身的存在,试图揭开自己存在的奥秘.人们在反思存在的时候,总是会看到它的不足,而把自己的理想和对存在的批评,归结到对本质的描述上.从存在走向本质,实际上就是从现实走向理想.人类历史正是走过了这样的里程.  相似文献   

5.
语言本质是语言哲学的核心问题,也是网语研究的核心问题,目前对该问题的研究较少。分析网络语言的本质,从语言的社会功能、人的认知过程和科学发展等视角解析,提出网语是语言工具多样化的体现,是人类认知潜能的折射镜,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语言中的映射。现阶段人们对语言本质的认识仍是肤浅的、片面的、非科学的,很难摸清语言本质的所有真相。而人类对网语本质认知的道路或许更长、更远。对网语本质的探析既是网语研究中的"攻坚"部分,也是网语研究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马克思主义法的本质理论经历了重新认识、深化认识和创新认识三个发展阶段。其科学发展轨迹可以概括为:法的根源本质在坚持中发展创新,法的功能本质由感性走向理性,法的目的本质回归人性又超越人性。  相似文献   

7.
科学的发展使人们得以真实地认识我们的客观世界。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从科学哲学的视角尝试回答"什么是科学",解读科学本质,阐明科学的基本特征。科学是在一定的社会阶段中,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可靠系统,是人类在实践中通过可靠的思维态度、工具方法、活动过程等,形成经验或结论的过程。科学来自于哲学,却又不等于哲学,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的层面上,二者密不可分却又存在显著差别。科学本质观的嬗变,内在总是随着科学发展的脉络而变化。以此作为研究基础,立足当代研究者的观点,厘清科学的基本含义,反思科学史、科学本质观的演进过程,从现实生活中认识科学的特性,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和把握科学及其内涵。  相似文献   

8.
在人们传统观念之中,武术本质历来非技击莫属.然而这种观点从哲学本质论的角度看来,却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片面性.因此,从哲学角度出发,基于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关系,利用矛盾论原理对原有武术本质的传统认识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对于武术本质的理解是:在中华文化底蕴下,"止戈"精神与以技击来实现这一精神的手段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从客体即从抽象性理解、还是从实践即从现实性理解人的本质和属性,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人的本质和属性观"与旧唯物主义"人的本质和属性观"的根本区别所在。传统教科书对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和属性观"理解的根本性缺陷,是不从实践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和属性观"问题。从实践理解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和属性观"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有利于根本转变对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和属性观"的思维方式,有利于澄清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和"人的属性"等概念的科学内涵,有利于科学地解决人们"人的本质和属性观"的完善和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0.
教学活动是教育实施中的重要形式,以往人们只从具体的运行过程来认识,忽视了从存在的角度对教学活动的本质进行分析,而且认识仅限于认知范畴,而失落了社会过程和自我内过程,忽视了各个范畴固有的问题领域以及作为存在的教学活动的特点.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一种存在,是一种意义与关系的构建过程.  相似文献   

11.
人类对于了解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一直都有着非常强烈的兴趣。人对自然的认识,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从拟人说开始到近代自然科学兴起并受其影响所产生的机械论的人与自然的对立;从黑格尔揭示劳动证实了人的本质到马克恩恩格斯的人化自然理论,人们总是在不断地努力去解读人与自然关系之谜,自然观的进步诠释了人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对生命教育的涵义、性质和主题等思考有多种角度与层面,基于生命本身特性是其中之一。生命具有多种品质与特性,如生命价值、生命潜能、生命智慧等,回到生命本身对生命教育基本问题的认识与理解有其特性。  相似文献   

13.
高等院校教育质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我国的高等教育已快速实现了大众化。研究与思考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质量新内涵,确立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相适应的高等教育新理念,并通过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差别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育优秀教学团队;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严格教学管理,构建与健全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等措施,加强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内涵建设,高校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古希腊哲学在探索“天”这一最高存在者时,注意到“天”的两个属性:“空”及居高临下的普遍性(即天“盖”)。古希腊哲学的这种探索精神,给后来的哲学遗留下对“人”给予关注的更大的空间。分析哲学的独特贡献正是在于其所诠释的人的存在状况富有时代特色,这是一种生活在世俗世界并同时拥有语言能力的人。  相似文献   

15.
试论教师教育师范性与学术性的对质与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教师教育的基本属性,师范性与学术性之间长期存在相互对质的现实,尽管这是教师教育始终难以回避的问题,但其融合发展却是教师教育的本质要求。这就需要不断探寻师范性与学术性的融合机制,以教师专业化培养促进教师教育模式创新,以教师的开放型培养促进教师教育体制创新,以教师终身性培养促进职前职后教师教育一体化,以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促进师范性与学术性的融合发展,从而确保我国教师教育能够胜任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党员成分与党的性质的关系是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的重要课题.中国共产党在80年党的建设历程中,对党员成分与党的性质的关系问题不断探索,并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实现了一次次的理论创新.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与研究,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刻理解江泽民"七一"讲话对党建理论的发展,增进党的建设的自觉性和针对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教育民营化进程的推进,人们关于教育公益性与产业性的认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教育公益性与产业性关系经历了对立、并存,及至融合的阶段。梳理这其中的演变过程,有助于更好地处理二者关系,促进教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试论人自然化教育思想的嬗变历程及其未来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关系是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其中人自然化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共同追求。在人与自然共生的当代价值坐标中,探讨人自然化教育思想在古代时期、中世纪时期、近代时期、现代时期的不同发展内容,揭示其在现代之后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19.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觉解读哈代的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探索作品中作为大自然的女儿苔丝与大自然的复杂而紧密的关系,以及在男权社会中女性所受的压迫和约束和女性的意识觉醒,体现了作者对于男权社会的观念的控诉,对女性和自然关注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20.
神话是人与自然对话的第一个范式 ,它的发生来源于自然崇拜。继神话范式以后 ,人与自然对话的第二个范式是哲学。哲学从神话中提升经历了两个根本性的转变 ,一是它消除了神灵信仰造成的误区 ,以经验关心宇宙的本原 ;二是它把探索宇宙本原的重心转移到人的方面。人与自然对话的第三个范式是艺术范式。艺术范式诞生于神话与哲学的母体之中 ,神话与哲学分别以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为起点 ,这两种方式贯穿于思维活动的始终 ,直接哺育着人类的艺术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