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了《学习与思考》1983年第4期陈东琪同志的《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一文,颇受启发。但也有一些疑问,希望能与作者商榷。 陈东琪同志说:“在马克思看来,经济思想史发展的特征和政治经济学叙述方法的特征不同,二者表现为相反的运动。”“马克思在《导言》中把经济思想史发展的特征概括为从具  相似文献   

2.
自从深入开展对辩证逻辑问题的研究以来,出现了对马克思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方法的不同理解。我认为,如能本着探讨真理的目的,则是不难弄清马克思这一方法的含义的。长期以来,我总觉得一些书和文章对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这一著作中所提出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的解释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无论国外的解释或者国内的解释都存在着这个问题。因此有必要对马克思当时提出这一方法的真实意图作一番研究。为了正确理解马克思提出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我觉得应该回到马克思原先提出这个方法的地方去谈论为好。众所周知,马克思明确提出这个方法的地方就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政治经济学的方  相似文献   

3.
本文指出,在马克思看来,政治经济学叙述方法的特征和经济思想史发展的特征不同,前者是从抽象到具体,后者是从具体到抽象。《<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关于抽象和具体的含义,是多方面的;在《资本论》中被作为政治经济学叙述方法的,仅是思维领域中的抽象和具体。文章还分析了马克思关于范畴逻辑序列与空间序列历史相一致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搞清马克思关于掌握世界的方式,无疑将对我们从事学术理论研究的思想方法有很大启示。 马克思在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中,通过“人的历史发展”总结人们掌握世界的方式说:“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第752页),主要是说关于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是从  相似文献   

5.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在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创建中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和独立的科学意义。它着力探索了“具体到抽象”、“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在建立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的不同作用,提出了逻辑与历史统一的原则,阐发了理论体系的分篇构造,从而表明马克思科学的政治经济学方法论原理的基本形成,且为广大的读者、  相似文献   

6.
本刊特稿 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元典——重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与导言  相似文献   

7.
我院美学研究室于10月22日下午召开第二次美学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院内外部分研究美学的教师和中文系各年级部分同学。这次讨论会学习和讨论了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手稿》。与会者一致认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和《经济学——哲学手稿》等都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要理论著作,今后要不断学习,深入研究,以  相似文献   

8.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认为唯物辩证法的研究方法是从"抽象"到"具体"而不是从"具体"到"抽象",马克思以此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将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割裂开来,没有从整体上考察资本主义的社会生活。基于此,马克思进一步揭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唯心主义实质,在社会历史领域坚持了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艺术不同于科学对世界的掌握的方式。科学反映现实的方式是抽象思维;艺术则用艺术思维的方式,即形象思维。马克思在这一《导言》中要求我们艺术地掌握世界,那末艺术如何地掌握世界呢?马克思在《致斐·拉萨尔》的一封信中提出要“莎士比亚化”不要“席勒式”的问题。恩格斯也在《致斐·拉萨尔》的一封信中对“莎士比亚化”和“席勒式”的问题作了深刻的论述。“莎士比亚化”就是一种形象思维的方法,而“席勒式”则是一种抽象思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两条道路,“在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对于这两条道路,马克思说,第二条道路,即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显然是科学上正确的方法。”马克思正是遵循第二条道路即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展开他的《资本论》巨著的,从而建立了一整套关于资本的具体形式理论。但迄今为止,理论界对马克思资本的具体形式理论研究尚少,或者是零碎的、不系统的,本文则试图对此作一初探。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导言》(以下简称“导言”)中提出了关于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的问题。对此,近几年来许多同志从各个角度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但有一种说法认为:"由于在书中缺乏详尽的阐述,  相似文献   

12.
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四个环节,马克思《资本论》一至三卷分别阐述了生产、流通和分配,所以有人认为,马克思没有系统的消费理论。但学坛上却已有不少人引用马克思一些消费的论断。那么,马克思究竟有没有一套相对完整的消费学说呢?,我认为有。通过学习《资本论》三卷,以及与此具有一脉相承关系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经济学手稿《导言》等著作,可以发现马克思关于消费经济的十大原理。完整地概括、分析和运用这些原理,无论对于建设当代消费经济学,还是搞好目前消费的宏观控制,都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这样,生产就没有目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第741页)这里,马克思论述了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揭示出消费是社会生产的客观目的,这是一条适用于各个社会形态的普遍经济规律。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写道:“在形式上,叙述方法必须与研究方法不同。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在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许多同志在解释这一段话时,把它与《<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有关政治经济学方法的一大段话联系起来,认为研究方法是从具体到抽象,叙述方法是由抽象再到具体。这种观点事实上否定了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只是  相似文献   

15.
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卡尔·马克思,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一百周了。他一生致力于无产阶级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为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遗产。纵观马克思的鸿篇巨著,虽没有专题的美学论述,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特别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中,却间接的或比较明确的论述了人的本质和劳动实践同美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第一次对“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作了科学的系统的论述,认为这一方法是把握和再现“具体”的一般的思维方法,也是一般科学研究的方法。这,有着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大意义。 什么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马克思说:“其实,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只是思维用来掌握具体并把它当做一个精神上的具体再现出来的方式。”(《马克思恩  相似文献   

17.
客观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交换及其规律是广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它作为一般生产过程的规定,始终存在于各个特殊社会形态的物质生产发展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完整的政治经济学体系虽然属于历史的、狭义的范畴,但其多部著作中也包含着对这些一般规定性的研究和揭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集中论述了关于广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并提出通过几种范畴演变的模式来表现对象(广义经济学的对象)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在确定了研究对象之后,马克思还详细地分析了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关系,侧重考察这四个环节的关系.此外,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反杜林论》等著作中也包含着对这些一般规定性的研究和揭示.从马克思思恩格斯著作中发掘和研究广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论述,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自从深入开展对辩证逻辑问题的研究以来,出现了对马克思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方法的不同理解。我认为,如能本着探讨真理的目的,则是不难弄清马克思这一方法的含义的。长期以来,我总觉得一些书和文章对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这一著作中所提出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的解释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无论国外的解释或者国内的解释都存在着这个问题。因此有必要对马克思当时提出这一方法的真实意图作一番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两种生产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资本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恩通讯集以及经济学手稿等著作中都论述了两种生产的问题,共同提出和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两种生产的理论。两种生产指的是:社会生产中的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两种生产的理论就是  相似文献   

20.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马克思在建立其政治经济学科学体系时,为从整体上反映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所采取的一种逻辑叙述方法.全面地阐述这一问题,是一项专著所能完成的任务.本文仅从两个方面作一简略的论述.(一)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建立政治经济学科学体系的唯一正确的方法马克思指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只是思维用来掌握具体并把它当作一个精神上的具体再现出来的方式."那末,"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抽象"和"具体"的内容是什么?第一,二重意义上的"具体".马克思在《导言》第三节中说,"具体"有两种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