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松嫩平原位于黑龙江省中部、西南部及西部地区,是我省粮食的主要产区,又是草原畜牧业基地。因此,充分发挥松嫩平原的自然优势,建立新的生态平衡关系,对实现我省农业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草地畜牧业的发展趋势世界农业经济发达国家的主要特征,就是种植业与畜牧业并举。一般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50~90%,森林复被率达到30~60%。发展畜牧业的趋向,都很重视  相似文献   

2.
西部地区(指广西、云南、贵州、四川、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等十一省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地带,在今后这关键的几年中其发展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因此,西部地区的发展已经引起世界人的极大关注,各种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层出不穷。我们认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原因和影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很多,但西部地区经济结构的落后性是其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深入研究西部地区的经济结构,指出其改善和优化的方向和措施,是推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3.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和西部地区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媛 《兰州学刊》2002,(3):21-23
我国幅员辽阔 ,人口众多 ,各地区在自然资源、地理区位以及人文特点等方面存在极大差异 ,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使得区域经济问题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重大的问题 ,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发展 ,历来是中国共产党十分关注的问题。自新中国建立至今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均衡发展战略、非均衡发展战略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转变 ,都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作粗浅的分析。一、均衡战略和西部地区的发展所谓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其主旨在于强调缩小地区差别 ,主张国家投资布局应以落…  相似文献   

4.
西部地区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研究——以青海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生态经济理论和生态文明理念 ,文章以青海为例 ,在对中国西部不发达地区生态经济发展基础、制约因素分析的基础上 ,认为发展生态经济、促进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是实现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并提出以区域生态经济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第三产业生态化等层面促进西部地区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的构想。  相似文献   

5.
地区经济均衡协调发展要求后发地区实现经济的赶超型、跨越式发展,这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后发地区追赶发达地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需要寻找到充分的理论依据,以确保后发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不只是注重于速度的超越,而是经济发展的全面综合跨越。本文通过对后发地区经济发展经典理论的分析,从后发优势理论、大国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理论、增长极理论等多方面为我国西部后发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总部经济对推动我国西部地区现阶段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本文在对西北总部经济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用于评价西部地区总部经济发展能力的指标体系,并分析了西北35个主要地级市总部经济的发展能力。评价结果表明:西安、银川等7个城市位于第一能级。鄂尔多斯、咸阳等城市位于第二能级,白银、榆林等9个城市位于第三能级,武威、天水等7个城市位于第四能级,银川市的总部经济发展能力居于其周边500公里20多个地级城市的首位。此外,本文对西北6个省会城市的总部经济发展能力也作了评价与典型分析。最后,本文对加快西部和银川等城市总部经济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张玲玲 《兰州学刊》2011,(8):173-179
地区经济发展对家庭尤其是贫困家庭有重要影响,我国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相比在人均GDP、教育投入和贫困生比例等诸多方面存在差距。文章以北京某著名高校为例,分析东西部地区高校贫困生在家庭背景、学习表现、经济生活状况和心理状况上的整体差异,并且运用该高校专门针对贫困生的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上述差异的具体表现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经济发展对贫困生的家庭收入、学习成绩有显著影响,对心理状况影响不显著,因此需要加速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完善贫困生的教育资助体系,缩小贫困生的地区差异,提升西部地区人力资本。  相似文献   

8.
加快西部铁路建设,推进西部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志东 《兰州学刊》2001,(4):47-47,19
一、铁路在西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历史证明 ,没有发达的交通 ,就没有发达的经济。俗话说“路通”才能“财通”。西部地区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缓慢 ,其原因固然很多 ,如历史的、自然地理的原因等 ,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基础设施薄弱 ,这是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党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明确提出西部地区基础设施 ,特别是交通基础设施要先行建设 ,要适当超前。由于西部 12省区 (市 )的地域辽阔 ,据资料表明 ,西部地区的土地面积 685万平方公里 ,占全国土地面积的 71%。另外 ,西部地区资源较为丰富 ,是我国煤炭、石油…  相似文献   

9.
我国草原牧区经济的改革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草原牧区经济的改革与创新是在变革旧体制、解决新矛盾等的过程中逐渐推进的.改革开放30年来,形成了草原畜牧业基本经营制度,进行了牧区经济组织的创新,构建了牧区市场体系,优化了牧区经济的宏观调控等,牧区经济和畜牧业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10.
从1988年下半年开始的中国经济调整,从其目标来看,对西部的经济发展是较为有利的。这是因为经济调整的目标之一就是调整产业结构,对能源、原材料产业和农业实行倾斜政策,而西部是中国的农业区租能源、原材料基地。分析调整下的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仅能直观地看到经济调整对西部经济发展的影响,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对经济调整的一些政策矛盾进行剖析,认识经济调整政策与现行体制的关系。一、调整前的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1.
陈炜 《兰州学刊》2003,(6):114-115
缩小东西部差距 ,促进西部经济的快速发展 ,是中国经济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 ,东西部地区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差距的分析 ,结合目前西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讨论了西部如何在中国入世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背景下尽快解决瓶颈问题 ,实现经济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地区经济发展理论和实践的比较研究 ,从经济结构转换能力角度分析了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原因 ,并建设性地提出了运用金融手段提高我国西部经济结构转换能力 ,支持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具体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发展西部地区经济问题的提出,绝非始自今日。三十多年来,加快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的均衡增长和合理布局,一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略之一。在机制转换过程中,促进我国西部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实现产业结构由“低度开发型”向“高度开发型”转轨,提高加工层次和综合利用水平,增强自身“造血”机能,缩小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差异,是发展西部地区经济的必然抉择。为此有必要对我国西部地区经济运行机制的特征、成因、弊端进行探讨,提出相应的经济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4.
在西部开发中,首先应该认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进而寻求阻碍西部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本文通过分析金融资源配置的地区差异,指出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原因是金融资源配置的地区失衡,因此,开发西部经济应强化金融支持,对金融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与使用,切实推动西部经济的发展。 一、金融资源配置失衡: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成因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必然联系。熊彼特和希克斯一致认为,一个运行良好的金融系统对经济的长期发展是有推动作用的,它使得那些具有最好投资机会…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国家为了以有限的资金投入最大限度地获取近期或中期经济效益,在生产力布局上作了战略性调整,准备在近期内投入较多的力量开发我国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而西部地区,则将作为本世纪末下世纪初的经济开发战略重点。纵观全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经济发展的态势及对它们各自经济、社会、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评价,我认为国家所作的上述战略调整及“重点西移”的设想基本上是正确的。而本文正是准备以此作为边界条件,着重探讨西部地区自身在“重点西移”以前所应采取的经济发展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6.
西部大开发是“十五”期间我党解决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的重要举措。而随着我国加入WTO时间的推进,我国西部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远远大于机遇。加快西部经济的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平衡的问题,而且是关系到改革开放事业能否顺利推进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从地区差距的变动情况、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机制、经济要素与西部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与西部经济增长政策安排、制度因素与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等五个方面对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年以来的研究成果进行探讨。可以看到,10年来国内学者们对于西部经济发展问题予以广泛的关注,针对西部经济发展问题产生了一批具有现实解释力与理论深度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草原畜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巴图巴根一、草原畜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畜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牧区人民生活达小康。它所具有的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的特性,决定了它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地区差距的扩大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面临的较为突出的问题。如何看待地区差距,以及以何种方式解决这个差距,关系到我国今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决定着我国社会能否全面健康地向前发展。 地区差距及其形成原因 地区差距是指社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我国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基础、现实水平、资源特征、交通运输条件、经济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差别,把全国划分为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地区差距主要表现为由上述因素所导致的东、中西部地区在经济结构、发展水平、文化教育、富裕程度等方面的差距。就总体而言,我国东部地区比较富裕发达,中、西部地区相对贫穷落后。当然,这并不排除东部也有比较落后的地区,中、西部也存在相对发达的地域。  相似文献   

20.
地缘经济关系是推进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地缘经济最明显的表现是区域经济一体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世界相互依赖关系的加深和地域依存关系的加强 ,世界经济中出现了区域经济整合步伐进一步加快的趋势。我国西部地区要加快发展 ,必须进一步加大西部沿边地区对外开放的力度 ,积极推进西部地区与毗邻周边国家区域经济的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