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代热河地区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区域,处于蒙古高原与中原的结合部,亦即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的交错地带,是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重要舞台。随着移民大量涌入,热河地区的民族分布结构呈现出满、蒙、汉、回等族杂居共处的局面,导源于其地文化结构的变迁。  相似文献   

2.
民和境内穆斯林的来源及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部边陲,地处河、湟二水之间,这里世居着汉、回、土、藏、东乡、保安、撒拉等民族的28万多人。其中信仰伊斯兰教的有回、东乡、保安和撒拉四种民族。据1982年人口普查的数字,民和境内的各族穆斯林共109,119人。  相似文献   

3.
散杂居在乌鲁木齐市的哈萨克族年青人较均匀地分布在市区的各个单位戏片区,自小处于汉、维、哈、蒙等多语环境中,言语中也掺杂着不少汉语或维语语词.特别是一些新近出现的汉语专业术语名称,如"电视、电脑,数码相机、手机、移动、出租车"等等,更是被大量使用,在这一年龄段中形成了较为明显的汉哈等语言混用的语言行为.部分年青人用汉语交际的能力比用母语交际的能力强得多,并认为自身的这种语言使用状况很正常.  相似文献   

4.
延边州是我国朝鲜族的主要聚居地区,它位于吉林省东南部的长白山地区,地处中国、俄罗斯和朝鲜的三国交界,总面积为四千二百七十平方公里,境内居住着朝、汉、满,回、蒙等十六个民族,总人口为二百零七万九千人,其中朝鲜族占百分之三十九点五,汉族占百分之五十七点零八,其余为满、回、蒙等其它各少数民族(引自一九九○年第四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延边地区于一九四五年八月解放,一九五二年九月三日建立延边朝鲜族自治区开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后来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于一九五一年十二月改为延边朝鲜自治州。延边州成立近四十年来,其间虽然受到长期“左”倾错误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但是延边州各族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仍然行使了一定的自治权,党和国家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仍然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贯彻和落实,包括民族经济法制在内的整个民族法制建设,目前也已初具规模,现正处在逐步完善之中。  相似文献   

5.
羌族     
羌族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之一,自称“尔玛”。现有八万多人口,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的茂汶羌族自治县、汶川、理县、黑水、松潘和绵阳地区的北川县等地。居住在茂汶县境内的有五万多人。大多数以村寨形式“附山而居”,少数住在公路沿线城镇附近,与藏、汉、回等族杂居。茂汶是我国唯一的一个羌族自治县。  相似文献   

6.
阎萍  张天涯 《社区》2010,(19):24-25
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昆仑路街道雅典娜社区是正在建设中的新型社区,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现有住宅楼67幢,共2528户5332人,其中未成年人838人,占社区总人数的15.7%,由汉、维、回、哈、蒙等14个民族组成。雅典娜社区从百姓身边的小事做起,以解决家长后顾之忧、回归快乐童年、营造阳光环境为工作重点,以“六点钟”学校为载体,积极构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区乐园。  相似文献   

7.
云南面积三十九万四千平方公里,人口约三千二百五十万,汉族二千二百二十三万多人,占全省总人口三分之二。全省二十五个少数民族人口共一千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而分布地区则占全省面积的四分之三,主要是边疆一线和腹地的广大地区。如果把斜贯全省的元江作为边疆和腹地的大致分界线,元江东北部称为腹地,是汉、白、回、壮、纳西、蒙古等族杂居和散居地区,其中汉、白、回、壮、纳西、蒙古等族多住坝子,彝、瑶等族多住半山和高山,苗族多居高寒山区,藏、普米等族多住于西北部的高原。元江的西南部为边疆各族聚居区,其北部横断山脉纵谷高山地区居住着傈僳、怒、独龙等族;其南部地势扩展地带的  相似文献   

8.
呼和浩特市区民族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研究属于城市民族关系研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主要运用民族社会学、都市人类学、历史学相结合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呼和浩特市区蒙、满、回、汉四族关系的综合研究,展示了该市民族关系的历史和现状、世态和心态,讨论了文化融合和结构融合的关系以及城市民族交往的特点,强调了“单位制”对当代城市民族关系的决定性影响,总结了呼和浩特蒙、满、回、汉四族关系的制衡机制,这一机制以四族在政治上或文化上的“主导一从属”结构和经济上的互补互依结构为基础,并提出了影响呼和浩特市民族关系的外因说。  相似文献   

9.
清末革命派中存在着基于狭隘的“民族建国主义”的以在 18行省恢复建立汉族国家为目标的革命建国思想 ,而视满、蒙、回、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为可有可无之地 ,这客观上为日本黑龙会等国外侵华势力提供了可乘之机 ,也导致国内满、蒙、回、藏各族对革命充满疑惧而产生离心倾向 ,这使得国家在辛亥革命过程中面临领土分裂和由此引发大规模民族仇杀的巨大危机。幸而国内各派政治势力大多能够以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民族团结为重 ,终于使江浙一带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取代武汉军政府象征 18省汉族铁血团结的“十八星旗”成为中华民国国旗 ,标志着五族共和代替了狭隘的汉族立场被确立为国策 ,使国家转危为安。南北议和以清帝退位、将其主权及相应的疆域完整移交民国政府而完成 ,保持了主权和领土的连续性 ,使得五族共和真正得以实现 ,避免了国家分裂和大规模民族仇杀的灾难 ,因此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新疆民汉合校的演变及其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新疆民汉合校的演变过程,认为在民汉杂居地区,建立单一的民族学校有明显的弊病,如导致教育资源浪费、脱离社会环境、影响民族关系等.指出在新疆民汉合校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目前民汉合校中所存在管理制度方面的问题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1.
清末革命派中存在着基于狭隘的“民族建国主义”的以在18行省恢复建立汉族国家为目标的革命建国思想、而视满、蒙、回、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为可有可无之地,这客观上为日本黑龙会等国外侵华势力提供了可乘之机,也导致国内满、蒙、回、藏各族对革命充满疑惧而产生离心倾向,这使得国家在辛亥革命过程中面临领土分裂和由此引发大规模民族仇杀的巨大危机。幸而国内各派政治势力大多能够以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民族团结为重,终于使江浙-带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取代武汉军政府象征18省汉族铁血团结的“十作星旗”成为中华民国国旗,标志着五族和代替了狭隘的汉族立场被确立为国策,使国家转危为安。南北议和以清帝退位、将其主极及相应的疆域完整移交民国政府而完成,保持了主权和领土的连续性,使得五族共和真正得以实现,避免了国家分裂和大规模民族仇杀的灾难,因此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散杂居民族关系的焦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新时期各民族社会经济获得长足发展的背景下,旧有的民族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散杂居的弱势性决定了散杂居民族关系成为新时期民族关系的焦点.而关于散杂居地区的快速发展及其与聚居地的差别、与汉族地区的巨大差距使得散杂居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成为散杂居民族关系的焦点.经济发展下的劳动力二维流动构成了散杂居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使城市和民族乡成为散杂居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张天涯 《社区》2010,(34):21-22
昆仑路街道雅典娜社区位于新疆克拉玛依市西南角,居委会成立于2006年11月,现有住宅楼67栋,常住户1609户4107人,由汉、维、回、哈、蒙、俄罗斯等14个民族组成。雅典娜社区共有楼寓理事会6个,社区警务室1个,社区成立了残疾人协会、老年协会、计生协会、人民调解委员会、社区文体队等各类群众组织15个,社区现有工作人员23名,社区义工、志愿者近434人。  相似文献   

14.
青海几个地名语源辨析席元麟自古以来,青海高原是多民族繁衍生息的一方沃土。古有羌、氏、汉、鲜卑数部(吐谷浑、乞伏国仁、秃发乌孤等)、突厥、吐蕃等民族驻牧,元代以来又有汉、藏、土、回、蒙古、维、撒、哈等民族先后住居。其中入主时间最长者数羌、吐蕃、藏和吐谷...  相似文献   

15.
由中国民族学学会与兰州大学、新疆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兰州 2 0 0 1’民族学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1年 7月 16至 7月 19日在兰州大学举行。来自全国的包括汉、蒙、藏、回、维、哈、撒拉、裕固、达斡尔、壮、土家、苗、傣、傈僳等十四个民族的七十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甘肃省副省长洛桑灵智·多杰 (藏族 )、兰州大学党委书记陈德文等领导出席会议并作了讲话。会议开幕式上还举行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新疆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的揭牌仪式。“兰州 2 0 0 1’民族学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16.
<正>全国少数民族声乐教材会议于七月十七日至二十三日在吉首大学召开.来自全国二十个兄弟院校和六个艺术团体的五十八位汉、满、蒙、回、藏、苗、壮、维吾尔、土家、锡伯、白等族代表出席了会议,大会推荐和交流教材  相似文献   

17.
黎族现有742,112人(据1982年人口普查的统计数),主要聚居在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通什市以及保亭、乐东、东方、琼中、白沙、陵水、昌江、崖县等县,此外,还有少量分散在海南其他各县与汉、回等族杂居。黎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富有反抗斗争的民族之一。黎族人民为了摆脱封建统治阶级  相似文献   

18.
中华大地具有相对封闭的特殊地缘环境,汉族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高于域内各族和周边各国,故中华大地上的民族融合基本上是在域内进行,且主要表现为其他各族不断融入汉族之中。但南、北方民族融合进程有各自特点。北方周边各族一般只能借助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非常方式,方能实现与汉族的杂居;但一旦杂居后,融合进程发展较快、融合较为彻底。南方各族与汉族的交流和杂居进行比较自然,但由于南方存在不少相对封闭的局部环境,使居住于此的各民族能够较长期地保留自身的民族特点,形成了在汉族民众包围中的本民族小聚居的“孤岛”,这是我国南方、西南方山区保留少数民族众多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两汉以来国内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和冲突,汉民族意识展露和形成的历史过程,论证从汉朝开始,“汉人”已是不同于“蛮夷”的居民群体。经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迁徙、融合和“汉化”、“胡化”的反复,到北魏末,“汉人”作为族称已为中原朝野所认同。唐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强大、繁荣,促进了“胡”、“汉”文化交流,“汉”作为民族和文化的内涵,成为中原和边地各族人的共识。历五代到两宋,随着北方民族南下中原和民族之间文化冲突的加剧,导致汉民族意识强化,南宋时“汉人”作为族称,最终被历史确认  相似文献   

20.
[提要]有清一代,清朝统治者面临以“夷狄”统治“华夏”、以“少数”统治“多数”的现实,为了实现对全国各族人民的统治,他们采取了兼顾利益和平衡关系的策略,一面反复强调“满洲根本”“首崇满洲”的基本国策,一面又不断强化“满蒙一家”“满蒙一体”“满汉一家”“满汉一体”的民族观念。在推进“一统中国”的进程中,清朝统治者提出了多民族“一体论”,从思想文化、用人制度、经济生活、民族关系诸多方面制定政策并付诸实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政治统治,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满、蒙、汉等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从“自在”走向“自觉”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