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红 《理论界》2003,(4):6-7
一、从邓小平的开放观到经贸立国战略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中国本身对外关系的历史经验,根据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经验教训,创立了对外开放的科学理论,形成了独特的开放观。第一,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邓小平准确地观察和分析形势,敏锐地把握了时代发展的脉搏的契机,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主题的判断。他认为,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间的经济联系和交流更为密切,对外开放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潮流。第二,中国的发展离不…  相似文献   

2.
当今之世是一个开放的世界,生产和交换的国际化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在90年代新的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上,我国如何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或者说中国的对外开放将呈现一种什么样的扩大趋势?根据我对一些省、市、自治区对外开放实际情况的调查,以及对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问题的大体分析,我认为从总体上说,中国的对外开放应从以下三方面来“扩大”。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观是开放的发展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提出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到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正朝着更加自觉、更高水平和更有利于发展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4.
中国崛起已经深刻地改变和影响着世界经济与贸易格局,中国已进入到对人类作出较大贡献的时代。从中国国家核心利益出发,中国国家战略目标定义为,2020年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目标就是从世界性开放型经济大国到世界性开放型经济强国。首先是建立一个更加开放的基于国际贸易规则(如世贸组织规则)的国际贸易体制;其次是主动参与更加开放、更加竞争的全球贸易来扩大中国的国家利益和人民福利。对外开放既是中国迅速崛起的强大动力,又是中国国家利益的根本所在。中国将更加自信地、更加成熟地继续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开拓全面开放的时代。  相似文献   

5.
现代社会生产力,早已冲破了地区、民族国家壁垒,进而使人类社会整个经济生活越来越国际,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都不能脱离世界经济而孤的发展。党的十四大把扩大对外开放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当前国生活和资本国际化发展趋势看,不仅进一步说明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必要性,也给我们提供了难得发展良机。概括起来主要有:  相似文献   

6.
王颖 《中文信息》2013,(8):28-28
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无论是从经济总量,还是从对外开放程度上来看,中国经济可以说很好地融入到了世界的发展中去。但是,过去几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中国要想追求更高水平的发展,必须要继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不断转变国内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同时借助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地实施,促使中国经济更好更快地融入到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去,本文就此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7.
中国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利用对外借款作为对外开放、利用国外资金的一部分,发展较快,至今已有十几年的历史,利用外国政府、国际金融组织和国际商业贷款,对外发行证券、股票筹集资金已经成为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数字,截止到1996年底,中国因实际利用国外借款等形式的外债为1162.8亿美元,据外经贸部统计,1996年1月——11月中国实际利用国外贷款和对外发行证券总额达到96.8亿美元,  相似文献   

8.
郭宏升 《阴山学刊》2004,17(4):28-31
邓小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外开放的思想,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提出了对外开放的必然性;从中国发展的历史经验中反思出"不开放不行",使对外开放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通过对国际形势和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分析,做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的科学论断;从中国与世界、历史与现实的强烈反差中得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正确判断。同时,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在组织和领导中国对外开放的实践活动中,为中国对外开放的伟大实践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创造了东方的奇迹。  相似文献   

9.
对外开放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中极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的基本国策,又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思想方法。作为一种思想理论,它是邓小平对当代社会主义发展一条重要规律的概括,是邓小平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邓小平对当代世界发展趋势和中国社会未来走向的深刻把握,它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当代中国的基本国策,它与全面改革一起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从经济的开放到整个社会生活的全面开放,从以开放推动中国的发展到以开放促进社会主义的振兴,从在开放中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到在开放中确立中国的世界大国地位,对外开放指出了中国的富强之路;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它充满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体现了邓小平求实、辩证、创新的思维特点。可见,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包含着丰富而深邃的内涵,远远超过了前人和同时代人,是一种真正的、彻底的大开放思想  相似文献   

10.
对外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和对外贸易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开创了新的格局,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实现本世纪末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战略目标产生了强力的推动作用。这已经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但这仅只是对外开放的一个方面,对外开放还有另一个重要的方面,这就是要大力开展对外投资活动。开展对外投资活动是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 ,有一个论断引起学界的极大关注 ,这就是从生产力的代表到“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对于这种关系 ,舆论界概括为 :在中国历史上 ,由于坚持“三个代表” ,毛泽东使中国站起来 ,邓小平使中国富起来 ,江泽民使中国强起来。这个强起来的内在原因是什么呢 ?从唯物史观的理论看来 ,就是发展生产力 ;在现代的历史条件下 ,要使社会主义中国强大起来 ,就是要使我国的生产力跨越发展。本文力图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和人类历史上生产力跨越发展的经验 ,阐述“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在建设有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宗寒 《中州学刊》2008,(1):12-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基本经济制度看,我国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在于三点,即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对外开放,在与世界交往联系中发展自己.今后在贯彻十七大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应重视解决四项矛盾和问题,即如何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提高生产力质量;如何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多的优势,解决好就业问题;如何扩大对外开放,在经济全球化中发展自己.  相似文献   

13.
中国对外开放的模式选择与战略设计蒋清海中国人民大学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生产和市场的国际化已成为历史潮流。10多年来,对外开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推动,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加快了我国现代...  相似文献   

14.
从传统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重大的转折,是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的重大发展。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会更好更有效地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可以促使生产者和经营者提高劳动生产率;促使生产要素向高效益方向流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由市场机制来调节人们的分配;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商品,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同国际间的经济合作交流。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的《开幕词》中讲:“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还必须明确,我们的自力更生原则与林彪、“四人帮”搞的闭关锁国。盲目排外毫无共同之处;我们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与旧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完全不是一回事。我们实行的是在自力更生基础上的对外开放,对外开放的目的是利用现代世界经济体系中已经形成的巨大生产力、先进技术和科学的经营管理方法,加速我国四个现代化的建设,进一步增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在经济上要赶上发达国家,就要保持必要的发展速度。协调好生产力发展的内部和外部关系,形成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合动力,是将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转入以生产力内涵发展为主的崭新轨道的关键。 生产力的内涵发展是在生产力的外延范围已经相对确立的条件下,致力于从技术构成所决定的生产要素结合方式与配置结构的角度去发展生产力。在这里,“生产力”与“生产”的构成要素二者是不容混淆的。构成生产活动的要素,是作为现实生产力的物质前提而存在的,生产要素只是构成生产力要素的基础。也即是说,这种生产力构成要素以及一定时期的生产力的大小,主要地由反映技术进步的生产要素的素质、生产要素的配置结构,以及生产要素的结合方向、结合点、结合速度等决定。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要把经济工作真正转移到调整结构和提高效益的轨道上来,体现速度和效益的统一。这就从根本上克服了过去那种一讲生产力发展,就着眼于人力、物力、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深化对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问题的认识 ,必须着力关注邓小平理论的思维视界、本质特色和实践价值等问题 ,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化 ,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科学化。“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明确提出 ,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内涵 ,构成了社会主义的实践主题。在邓小平理论中 ,“实践主题”的明确提出源于对“生产力问题”(即“走社会主义道路以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的极大关注 ,并使“生产力问题”得到提升 ;另一方面 ,“生产力问题”既导引出“实践主题” ,更深化了“实践主题”。邓小平理论在“生产力问题”上的重大创新价值 ,不仅在于强调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价值目标意义 ,更在于强调了要从实践上创造性地探索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它最终标志着社会主义已经开始由最初的“理论设想型”经“经验主导型”向“科学实践型”的飞跃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 ,曾对生产力理论做过大量论述 ,尤其是结合中国实际 ,论述了中国革命的目的是为了扫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生产关系、中国一切政党必须用生产力的标准来判断和衡量其是否是中国社会的进步力量、中国发展先进生产力的途径是走工业化的道路、中国共产党要把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作为考察一切问题的依据等一系列重要思想。考察和研究毛泽东的这些生产力思想 ,有助于我们今天加深理解江泽民关于“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9.
在结束十年动乱之后,从人心思定到人心思改,这预示着我国历史将有新的巨大发展,并且已经开始起步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预见到改革的必然趋势,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  相似文献   

20.
对外开放理论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指导中国人民进行对外开放伟大实践的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当前亚洲金融危机不断加深、世界经济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重温邓小平的对外开放理论,深刻领会其丰富内涵,对于我们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所谓对外开放,主要是指参加国际经济合作与国际分工,发展开放型经济。纵观当今世界,经济问题已经不是个别国家的事情,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系的国际性问题。现代经济的发展,需要建立更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