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农民的非农化与市民化不是同步实现的,而是先由农民转变为农民工,实现非农化,再由农民工转变为市民,实现城市化。"民工潮"和"民工荒"是中国农民非农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非持久性的特殊现象,是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顺畅、不合理的表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各种制度上的缺陷,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和创新制度,扫清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各种制度障碍,合理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问题,使大多数农民顺利有效、持久稳定地实现非农化和城镇化,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民工潮"和"民工荒"等非正常现象,完成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2.
“民工荒”问题背后隐藏着深层次原因。制度环境和支农政策是形成“民工荒”的背景因素;企业的用工环境和错误观念是形成“民工荒”的重要因素;农民工的自身变化和观念转变是形成“民工荒”的根本原因。“民工荒”的最大启示在于,农民已经实现了“劳力型”向“智力型”的转变,开始用市场手段来解决市场问题,维护自身权益。  相似文献   

3.
社会理性视野下的"民工荒"探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4年以来,在劳动力近乎无限供给的中国南方某些城市,首次出现了民工短缺的"民工荒"现象,这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巨大变化,农民工不再是被动的无限供给,而是理性的有限供给.本文通过对"民工荒"现象的分析,发现"民工荒"的实质是农民工的理性及其理性跃迁的结果,并以这一结论为基础展开了对"民工荒"应对措施的探讨,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战略和改善农民工境遇分别是解决"民工荒"问题的治本和治标措施.  相似文献   

4.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目标能否实现的大问题.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不但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是当前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繁荣稳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任务.从分析"民工荒"现象入手,简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学规律,对现阶段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作一些思考,为实践探索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提供操作思路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金融危机后,基本上每年都会爆发“春节民工荒”,金融危机后“民工荒”,与金融危机前“民工荒”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两轮“民工荒”在缺工背景、缺工地域、缺工工种上发生较大变化。金融危机后“民工荒”呈现的新趋势,要求在应对策略上作出新的安排: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农民工工资增长的长效机制;逐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现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增加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含量。论文试图通过上述对策将“民工荒”这种自下而上的诉求表达方式转变为常规的、制度化的利益诉求机制与利益保障机制,保障农民工权益,实现经济结构升级与产业结构梯度转移。  相似文献   

6.
老树 《老友》2011,(5):11-13
一个拥有1.5亿富余农民、被称为世界制造工厂的国家,"民工荒"却连年成为春节后的热点话题。不仅在传统的民工输入地——珠三角和长三角出现了"民工荒",在传统的民工输出地——四川、重庆、河南、湖北、安徽等地也出现了"招工难"。"民工荒",是真"荒"还是假"荒"?是局部现象还是普遍现象?它的背后,中国经济正在悄然发生怎样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7.
在考虑到很多农民工的工资水平是通过合约或其他方式确定下来的新情况和城市工作的机会成本下,对双方锁定工资决定模型进行了引申.对修订模型的分析可知,"民工荒"和城市失业现象,会交替出现,呈现出震荡的特点.当城市打工工资低于以农村现行工资衡量的城市保留工资水平时会出现"民工荒"现象;当城市打工工资高于保留工资时,又会出现城市失业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民工荒”的背后实质上是农民工、企业、社会长期博弈的结果,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民工荒“,既看到它倒逼企业升级、凸显民工权益的积极一面,又要看到它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的消极一面。“民工荒”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根本性地解决“民工荒”问题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9.
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基于首轮"民工荒"后省级层面的制造业面板数据,在考虑创新投入产出时滞的情况下,测算了中国30个省份首轮"民工荒"后制造业的创新效率,并分析了劳动力成本对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1.2004年首轮"民工荒"后,中国各省份劳动力成本迅速攀升,这在客观上对制造业创新效率提升构成了积极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存在明显的时滞,时滞大约为3年.2.总体上,中国制造业创新效率整体均值为0.4987,存在50%左右的效率损失,地区创新效率存在显著差异,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然客观存在.3.劳动力成本与人力资本、国有化比重的交互项对创新效率存在一定的间接影响,这种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劳动力成本与企业规模对创新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此外,外商投资比重、市场竞争度对创新效率的影响也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广东、福建、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不同程度地出现“民工荒”现象。作为全国百强县的温岭市,同样遇到“民工荒”问题。为深入了解和剖析“民工荒”现象的根源,温岭市统计局随机对该市七个镇(街道)的48家工业企业用工情况开展了调查。调查表明,温岭市各地均不同程度地出现“民工荒”现象,部分工业企业存在着严重的招工难问题。  相似文献   

11.
理学家们把本来具有道德性的孔子之仁与<易传>的生生观念相结合,将此生生不息视为生意、生理,并与人的心性相结合,建立起了"仁"、"生"、"理"三位一体的形上架构,完成了"天人合一"的理论预设.这种建立过程包括了对孔子的同情、<易传>的阐发,包括有佛老的刺激、中医的启发,以及他们自我的体贴和思考等一系列工夫.对这一过程的分析和说明,可以更清楚地把握理学本体范畴的结构与含义,也有利于进一步了解理学的整个体系及其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2.
"愁"作为人们一种普遍的情绪体验,在宋词中经常得以表现。在具体创作中,词人往往借助某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和情感指向的意象进行传达。本文着重指出"落红"与"幽月"二意象来阐释词人的言"愁"情怀。  相似文献   

13.
维特根斯坦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始终都在"超越"和"现实"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即在"沉默"与"言说"之间:恰如其分地说出可说的,以显示不可说的.这一思路为后世哲学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一种区别于传统形而上学和现代科学的新的思维方式.认为哲学也并不意味着找到答案以求安宁,而在于根据不同的时代特征不断地提出新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作为人之为人的永恒追求,构成了人的价值意义世界,将与人类同在.  相似文献   

14.
"作者"与"读者"是叙事交流语境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尝试从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的角度,分析福音书的文本,以此强调其中的意识形态内涵:认信耶稣是基督,耶稣基督向世人传报救赎的好消息,使世人更加笃定对上帝的信仰.这种神学观念的彰显既是福音书的著书目的,又凸显出了其自身独特的综合意识形态特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 5 0年代以后 ,中国军事后勤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其中传统粮台体制向近代粮台体制的转变是中国军事后勤变革的集中表现。曾国藩在创立近代勇营兵制的同时 ,对传统的粮台体制也进行了相应地改造 ,建立了勇营兵制下的近代粮台体制。本文通过考察近代粮台的产生背景、特点及兴衰历程 ,试图揭示晚清战时后勤体制在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挫折以及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兴”在“意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探讨,力求正确地、历史地把握“意境”形成过程中所蕴含的丰厚诗学内涵。“兴”在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情景交融、不尽之意、形象思维的特征以及佛教中“境”的介入,最终导致“意境”的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17.
文化传统既是一个民族社会发展的成果和积淀 ,又是该民族持续发展的背景和基础 ,因此 ,对少数民族社会未来发展充任着文化动力和文化制约的双重角色。本文从中国族群民间的创世神话、英雄神话、爱情神话、生产神话入手 ,探讨了我国多民族文化的本源与共振 ,以及由共振导致的文化趋合态势 ,进而说明民族文化的开放性吸纳和民族性自强是各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意识条件 ,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的辉煌同样取决于文化的开放性和自主性的再塑造。  相似文献   

18.
本文着重对“隘、狭、窄”三个词,从西周到元明清的历史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和原因进行考察,并结合它们在现代汉语方言区中的分布,讨论了这三个词的历时替换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9.
"兴"恰好是中国古典诠释学美学最具深远影响和意义的范畴,也是<诗经>的本质.对<诗经>的诠释基本方式就在于"讽诵涵泳","叶韵理论"的应用就有利于"讽诵涵泳"的落实 .朱熹美学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对中国古典诠释学美学的创造性转进与拓展.  相似文献   

20.
文章评述陶渊明的人品和诗品,指出其核心所在是一个"真"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