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农民战争有无皇权主义?我认为:有。关于这个问题,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容忽视的。下面仅以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战争——秦末农民战争为例,略加阐述。借用王侯将相的名字、声望发动和进行斗争在封建社会里,借用王侯将相及其后裔的名字和声望发动起义,用以反抗地主阶级的残暴统治,是中国农民战争史上的一个重要特点,而秦末农民战争则尤为显著。这是他们皇权  相似文献   

2.
秦末农民战争作为中国历史上首次全国规模的农民起义,其历史功绩在于发凡创例,所以认识其特征自然具有重要意义。但问题在于我们研究的目的,不是将其若干特征加以排比罗列,而是在其诸特征中,找出它最基本的特征。这一基本特征的形成,既是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产物,同时又由于它的存在,支配和制约了整个农民战争的发展进程,并最终对以后的历史发展以深刻的影响。笔者认为,秦末农民战争的  相似文献   

3.
翻开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就会看到这样的历史事实,即在每一次大规模农民战争之后,有些新王朝的统治者,迫于当时的形势和压力,在不损害其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对农民作些让步,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怎么认识和理解这一政策?仅从秦末农民战争对汉初“休养生息”的关系,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从“合力论”的角度看,秦末农民战争是在生产力、政治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和地理环境等多因素综合作用下,由社会内部诸力量、集团相互作用形成不同的合力,并通过阶级斗争、军事斗争的方式解决矛盾,最终建立融合了各方意志的汉王朝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华法律政治文化的渊源和主流,先秦法家政治思想有大量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和挖掘.客观、全面地剖析法家政治思想的特点,以古鉴今,对于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社会乃至当下,无论是在政治体制、思想文化抑或是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乃至社会生活层面上都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6.
16世纪上半期,路德宗教改革运动促进了德国农民战争的爆发。路德改革思想基点与农民战争目的存在本质冲突,矛盾的激化导致路德的改革因失去民众基础而遭受重大挫折。  相似文献   

7.
中国自古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所以历代规模比较大的农民起义,一般都会遇到民族问题。农民战争对民族问题如果处理得好,可以孤立敌人,壮大自己;如果处理不好,就会给斗争造成困难,甚至可能导致起义的更快失败。此文比较全面地分析了农民战争与民族问题的关系,并提出了一些值得深入一步探讨的问题。本文从分析农民战争中出现的几类民族问题出发,提出了农民战争中处理民族问题的几种方法,并指出了它对民族关系发展可能造成的后果;农民战争如果将民族问题上升为阶级问题对待,就可能促进民族间的团结和合作;如果单纯地将民族问题看成是民族间的欺压,就可能导致民族的仇杀。前者是农民战争应采取的政策,后者则是统治阶级的愿望。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农民战争中常常不能重视和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因而使农民战争受到损害。这是旧式农民战争不可避免的,我们应当总结这一教训。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民战争史“是在清除封建的,资产阶级的旧史学废墟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的诞生,是以批判旧史学、划清阶级阵线为已任的.在批判旧史学诬称农民起义为“贼”“盗”“寇”“匪”的义愤中,人们的阶级感情逐渐取代了科学性,出现了拔高农民战争的倾向,这种倾向与极“左”思潮不谋而合,终于使对农民战争的学术争论演变为“文革”时期的政治迫害,农民战争史的研究一度步入了歧途.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人们对江青一伙拿农民战争中研究作为“整人”的工具深恶痛绝,在清算其罪行的  相似文献   

9.
政治秩序的强力维系--法家政治冲突与政治整合思想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政治冲突与政治整合的角度,对法家维系政治秩序的方式作了新的探析.在以文本解读为范本的基础上,纲要式地论析与清理了法家的政治冲突和政治整合思想,并对其政治整合思想作了重点诠释.  相似文献   

10.
法家与兵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法家对兵家的批判继承,采用综合比较的方法,以阐明法家思想中的军事因素,法家迫于战争环境的现实需要,其治国思想表现出很大的战时政策的特征,而兵家的治军理论则直接构成了它的思想渊源,兵家讲上下同欲者胜,法家讲一民于耕战;兵家讲恩威并重,法家讲以法赏罚;兵家讲立信,法家则讲信赏必罚;兵家讲诈敌,法家讲以循名责实驭臣民的诈术;兵家讲势,法家强调恃人不敢为非的制度化建设.法家在继承兵家思想的同时,将其治军措施扩大到了整个国家的领域,并更加系统化和制度化了.  相似文献   

11.
儒家的政治思想和法家的政治思想是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来源,对先秦儒家和法家的政治思想作评述,可为我国目前的治国实践提供一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2.
秦王朝的建立,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伟大胜利。它在更为广阔的地域、更高的社会形态上实现了政治的统一;它所奠定的封建国家的模式,此后相沿两千年没有大的变化;书同文,车同轨,为形成中华民族整一的文化与民族风貌做出了贡献,它体现了历史发展的方向和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但是,秦王朝又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短命的王朝之一。为什么最具有存在的合理性的政权却又如此短命?这简直是一个历史学的悖论。  相似文献   

13.
马守应(?——1644年)陕西绥德人,回族农民起义将领,别号老回回,《中国历史人物辞典》马守应条称其为“明末农民军将领”;顾诚先生在其《明末农民战争史》里说:马守应“就是陕西清涧县最早投身农民革命的一位著名领袖”。马守应的起事时间,《明史》、《明通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对农民战争及其指导思想——平均主义的历史作用的评价,始终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平均思想的简单溯源及其在农民战争中的历史作用的考察,澄清一些模糊认识,尤其是近年来强加在农民头上的种种非难和指责。一、关于平均思想的起源问题关于平均思想的起源,学术界大都以为它来自于原始社会。来源于原始共产主义制度。认为“在原始公社时期,公社成员共同劳动,平均分享一切劳动所得是普遍实行的准则,是没有人为强制性的自然的习惯。平均意识根植于人们的头脑中,支配左右着人们的行为,共享均分对一切人来说都是不言而喻和理所当然的。”甚至把对劳动所得的平均分配程度,描写到象数学运算那样的精确。把原始社会描述成一种绝对平等、秩  相似文献   

15.
有明一代历史,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从十四世纪六十年代到十五世纪三十年代,即从洪武元年(1368)到宣德十年(1435),约有将近七十年,这是明朝建国之时,社会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边防巩固,政治上比较清明,社会也比较安定的时期。第二时期是从十五世纪三十年代到十六世纪六十年代,即从正统元年(1436)到嘉靖四十五年(1566),约有一百三十年,这是明朝统治已经腐朽,政治危机与边患严重,  相似文献   

16.
秦始皇“并海内,兼诸侯’,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但是,赫赫秦王朝为什么二世而亡?我们用马列主义观点研究这段历史,从错综复杂的各种社会矛盾中,找出主要矛盾及其发展变化以及它和儒法斗争的关系,不仅可以廓清两千年来关于秦亡原因的种种误传和谬说,而且可以通过分析秦亡的真正原因,总结秦末儒法斗争和整个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这对于搞好现实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加强无产阶级专政  相似文献   

17.
儒家和法家为我国传统政治文化提供了主要的精神资源。但由于基本的哲学理念不同,它们在对待人民的态度、治理国家的途径、建设何种国家等根本性问题上都是对立的。对这种对立的认真分析,是深入研究和正确认识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8.
法家思想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兴盛于秦王朝,其一系列的"变法"和"法治"思想主张,真切反映并适应了当时由诸侯割据向封建集权过渡的时代要求.西汉及以后的历代统治者则援法入儒,礼法结合,从而实现了儒法合流;法家化的儒学遂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和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9.
轻重学说是一种政府理财的经济学说,它集中体现在《管子》一书的"轻重"篇中。纵观西汉以前轻重学说的理财历史,其实施多为法家人物。就轻重学说本身来看,它不仅借鉴了法家的法、术、势思想,其内含的利出一孔、重农抑商等内容也与法家相近。从治国的角度讲,轻重学说与法家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20.
论秦末农民起义的口号施伟青对秦末农民起义口号的问题,史学界看法分歧,争论激烈。有人认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秦末农民起义的口号;有人则对这个意见持异议,主张“伐无道,诛暴秦”才是秦末农民起义的口号。其实,这两种观点都有一些道理,但又都不够全面,因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