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顾炎武对《诗经》韵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炎武为清代古音学的“开山之祖”,其《日知录》和《音学五书》对《诗经》韵例也多有研究。虽然自唐宋以来,人们对《诗经》韵例已多有言及,但所论或零碎,或不够精当。顾炎武博采众长,为研究古韵而对《诗经》韵例作了精深的研究。其研究对江永、孔广森著《诗经》韵例之文有着直接的影响。一些研究顾炎武古音学的文章对此比较忽视,鲜见提及。  相似文献   

2.
杨慎古音学源流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棫《韵补》大体上是为"古音"而作,不过没有形成明确的"古音"概念。《韵补》综合运用押韵、谐声、异文、古读等方法考订古音,这也是他的开创,并被后来的古音学家所继承。杨慎古韵学出自吴棫,他的功绩在于,明确提出了"古音"概念,注意到了古今音变的复杂性,改进了考订古音的方法。陈第古音学在杨慎的基础上做出了更大的突破:完全抛弃了"叶音说",注重阐明古今语音演变之轨迹,采用穷举法等。至此,明代学术,在古音学方面,完成了同清代朴学的对接。  相似文献   

3.
《音学五书》、《六书音均表》是清代古音学的代表作,成就有二:理论创新和古音音韵系统的初步建立。前者包括高举明陈第"古音时地说旗帜,还原古音音韵本来面貌"和"采用离析唐韵、以谐声系统归纳古韵分部、本证旁证推论的科学方法进行古韵分部";后者包括"清代古韵分部的历史发展"、"按照古音的‘敛侈’重排韵部顺序"、"四声之论"和"入声韵和阳声韵的搭配"四点。  相似文献   

4.
作为把古音学引向真正的科学道路的奠基作,顾炎武的《音学五书》,影响着整个清代的古音研究。这部巨著采用归纳上古韵文用字、分析汉字谐声偏旁、考察异文假借、离析唐韵的科学方法,将古韵分为十部,为后人研究、认识上古韵部开辟了成功之路。但筚路蓝缕,瑕疵多有,其后古音学家江永、段玉裁、戴震、孔广森、江有诰、王念孙、章炳麟、黄佩、王力等人都对顾氏的不足提出  相似文献   

5.
江有诰被誉为清代古音学的巨星,《诗经韵读》是江氏研究上古音的核心材料,其中包含着江氏诸多古音学理论。以《诗经韵读》体例为依据,采用内部互证法,对江氏《诗经韵读》进行校勘,发现其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将韵脚字漏圈或误圈;个别字因形近而错误;个别韵脚字的归部标识有误。  相似文献   

6.
顾炎武在《音学五书》中开创了离析唐韵研究上古韵部的方法,通过考察顾氏对庚韵字的离析过程,可以总结出顾氏将庚韵字中的一批字离析出来归入阳唐韵部所用的材料和方法,更好地借鉴清代古音学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7.
方中履的代表作为《古今释疑》,其中“音韵学”部分涉及到等韵学、古音学、今音学等,较有价值。通过对《古今释疑》“音韵学”部分全面研读,以恰当地估定其价值。  相似文献   

8.
再论顾炎武的离析唐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顾炎武的离析唐韵,一般学者认为主要体现在《唐韵正》中,而且其研究者多对顾炎武离析唐韵的得失进行评判。本文认为顾炎武首先是以《诗经》用韵为基础来离析唐韵,再在《唐韵正》中扩大离析范围,并综合利用多种材料和手段,来离析唐韵。认真总结顾炎武离析唐韵的古音研究方法,对于我们认识顾炎武的古音学成就以及研究古音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翻开任何一个学科的学术发展史,都会见到热点的存在,当然热点不是固定的,一般地说,因地而异的少见,因时而异的较多,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热点。就以汉语音韵学史而言,南北朝时,“音韵蜂出”,韵书和音义书盛行,至陆法言《切韵》集其大成。晚唐五代至末,切韵之学兴起,“师法多门”。最值得玩味的是古音学的兴衰。清代自顾炎武《音学五书》开始,古韵之学逐渐成为显学,它是乾嘉之学的光辉的组成部分,乾嘉大师戴段钱王都是古韵学领域的奥林帕斯山上的宙斯。我们打开王重民先生编的《清代文集篇目分类索引》,就会发现,在清代,一个文士如果没有…  相似文献   

10.
上古音研究是汉语语音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清代可以说是对上古音研究贡献最大的一个时期。清代古音学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古韵分部的研究上,而通过《诗经》押韵来推求古韵则是研究古韵分部的一条重要途径。古音学家们在辨析古韵分合、建立古音体系时都毫无例外地要利用这条途径。每位古音学家对古音的认识水平、审辨能力,都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初的国学大师章太炎,作为清代古音学研究之集大成者,不仅在上古韵部研究上贡献卓著,而且在上古声纽研究方面也创获良多。章氏的上古声纽研究,在承袭钱大昕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结论的基础之上,根据典籍文献语言用例及个人的审音经验,将传统的三十六字母进行重新的分合归并,即:娘日归泥、精组归照、喉牙互易、喻母并影,提出了汉语上古音研究史上第一套完整的声母系统,解释了其间的声转关系,在我国语言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章氏的上古声纽说,与其上古韵部说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形成了声韵兼顾、正变互补的古音研究。这种古音学说与其“语言缘起说”、“转注假借说”一道,共同组成了植根于汉语汉字特点、具有鲜明中国语言文字学特色的字源学理论体系,为其后撰作系联《说文》同源字族的《文始》奠定了必备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杨慎虽不以古韵学名家,但他关于古韵的著述却很丰富。《函海》中曾辑为《升庵韵学七种》:《转注古音略》五卷附《古音后语》一卷;《古音丛目》五卷;《古音猎要》五卷;《古音附录》一卷:《古音余》五卷;《奇字韵》五卷;《古音略例》一卷。这七种除《古音后语》外,都被收入《四库全书》。对于杨氏古韵学著作,当时就有很高的评价。如杨士云《书转注古音略后》说:  相似文献   

13.
朱熹《诗集传》叶音是在参考吴械《毛诗补音》基础上修订增补而成的,考察朱熹对吴械补音的修改,可以看出三条修订意图:一是运用方言与文献语料考定古音,做到理据更充分、更合理;二是在叶音中注意韵段押韵的开合洪细和谐;三是在不违背古音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靠近诗韵.此外,改订语料里面还可能透露了新的语音信息.  相似文献   

14.
顾炎武《古音表》中“并入”和“收入”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炎武是我国古音学的奠基人。他积三十年功力而探求古韵,写成长章巨制《音学五书》。顾炎武《音学五书·古音表》中有两个重要概念,并入和收入。从前研究上古音的学者对它们不大注意,但据我们看来,这两个术语的设置正是顾氏观察语音现象的慧眼独具之处。他的古音研究一方面注意韵文材料的归纳,并旁及文字的谐声现象,因而得出古音十部;另一方面,他吸收陈第的理论,认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鉴于上古韵文押韵系统与中古二○六韵分韵的差异而对今音进行了离  相似文献   

15.
吴庆峰先生《音韵训诂研究》(齐鲁书社 ,2 0 0 2年 10月版 )一书 ,是由他二十多年教学科研所写的文章汇集而成 ,皆为其多年治语言文字之学的硕果。从内容上看大体可分音韵和训诂两部分 ,许多文章曾在《中国语文》、《古籍整理研究学刊》、《古汉语研究》等重要杂志上发表过 ,其中不乏精彩之处 ,读后让人有涣然冰释 ,茅塞顿开之感。笔者三览之余 ,收获良多 ,从中也窥见作者为学之大端。第一 ,重视古音 ,深入发掘 ,融会贯通。本书所选音韵方面的文章皆为古音学方面 ,充分显示出作者对古音的重视。综观古音学史的研究 ,其着力最多的应属段玉裁…  相似文献   

16.
《说文解字注》中的声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文解字注》是清代《说文解字》研究中影响最大的著作 ,段玉裁在研究《说文》上之所以能超越前人和同时代的人 ,这与他在古音学研究上的杰出成就是分不开的 ,而《说文解字注》之所以能独树一帜 ,正是因为段玉裁将其古音学研究成果运用于注释《说文》 ,采用声训的方法 ,着眼于形音义三者互求 ,从而有了突破。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所运用的声训方法值得后人借鉴  相似文献   

17.
试析陆德明的“叶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德明(约550—630)的《经典释文》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的不朽巨著。对这部书中的注音反切学术界已做过不少考证工作,但对其中的“叶韵”资料往往一笔带过,迄今还没有见到有人作专文进行研究。正因为如此,治古音学史的同志谈及陆德明“叶韵”时的一些说法,不免令人生疑。例如: 岑麒祥先生说:“我国学者,本来自汉朝开始就有了古音的观念……但是后代的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凡遇有古音和今音不相符的,往往用什么‘协句’、‘合韵’、‘取韵’等来加以解释。……陆德明《经典释文》叫做‘协韵’,都是一些强改字音,以就今读  相似文献   

18.
对“同声同部”原则,虽有人提出过一些异议,但学术界对这一原则仍存在着误解、滥用的情况,有的知名学者甚至认为考察古音,“谐声比韵语更可靠”。本文就如何正确对待“同声同部”原则作了多方面的阐述。提出:①音韵学者的古韵分部本质上是韵语归韵,从谐声看都大量存在“同声异部”的现象;②单纯依靠谐声系联,不是科学的方法;③“同声同部”说是段玉裁谐声归韵的重要原则,但不是最高原则;④谐声和古音的一致是有条件的。  相似文献   

19.
释“阴阳对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阳对转”是古音学上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不同韵部之间互相押韵的一种特殊现象,同时也是从理论上对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所作的一种解释。这种理论是在研究《诗经》分部时提出来的,后来又被应用到其它领域。本文只从《诗经》用韵的角度谈  相似文献   

20.
段玉裁古音学理论体系的核心是构建古音系统,从历时纵向上说明韵部系统的演变,并用"音转"解释例外;从共时横向上说明韵部系统与支撑材料的关系,并用"合韵"解释例外。"音转"与"合韵"是段氏古音学体系的重要内容。段氏通过重点解释"音转"与"合韵"两类例外现象,保证了其所分韵部系统的科学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