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东半岛城市群产业异构化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异质性是区域分工关系存在的一个前提条件,区域之间产业结构(直至产品内结构)异质性逐级增强的现象称为区域产业异构化,分工递进与区域产业异构化之间存在共生关系,山东半岛城市群产业异构化现象的存在成为判断其区域产业结构合意性的重要标志。促进区域产业内、产品内分工关系的发展是解决严重产业结构趋同问题的现实途径。因此,应当大力培育地方性城市群优势产业与重点企业的自主创新和产品定价能力,逐步提升其分工地位,以促进地方性城市群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是我国地方性城市群协调发展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2.
山东半岛城市群会展业合作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半岛城市群会展业的发展虽然受到山东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存在会展龙头城市实力不强,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集群内部缺乏沟通与协作,重复、盲目办展现象突出;会展组织者实力较弱,企业之间缺乏合作;会展场馆年使用率低,集群内部竞争激烈等现象。山东应借鉴长三角与珠三角的会展合作模式,各城市根据产业优势和会展实力,进行合理的分工与定位,实现差异化发展;集群内部在各个层面展开协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会展业实行双核心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3.
分析传统的城镇化水平评价方法的弊端,据此提出城镇化质量的测度,并从经济发展质量、社会发展质量、生态环境质量、城市建设水平、居民生活质量和城乡统筹质量五个方面构建山东半岛城市群城镇化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聚类分析法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城镇化质量的地区差异进行测度与分析,探讨城市群中各城市城镇化质量的优势和劣势,并就各城市的发展方向与策略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对本区域城镇化质量的提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东亚经济圈视角的山东半岛城市群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东半岛城市群是从全国、东北亚经济圈、太平洋经济圈的更大视角提出的。半岛城市群建设有利于我国城市群空间布局合理化,有利于更好地承接日韩等国产业转移,有利于带动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旦形成,将会成为中国经济板块乃至东北亚地区极具影响力的经济隆起带,成为带动山东省、辐射北方及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经济核心地区,成为我国又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开放活力、各城市协调发展的国际都市群。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区位分析与因子分析法,对山东半岛城市群物流业发展的现状、条件与物流业核心竞争力三因子得分排名进行分析,提出建立山东半岛城市群物流节点体系与山东半岛城市群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框架设想,探讨了提高山东半岛城市群第三方物流企业竞争力以及加速山东半岛城市群各城市物流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从山东半岛城市群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出发,论述了目前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物流业的优势及所面临的问题,并对问题的解决提出了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产业集群理论和区域经济理论,研究了FDI对山东半岛城市群的技术溢出效应,并就如何最大限度地吸收FDI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给出了见解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博弈论的山东半岛城市群会展整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东半岛城市群要实现会展业的快速发展,必须要采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整合式发展战略。在会展业整合过程中,各城市由于利益的获得和发展机会的争取难免会产生摩擦,文章应用博弈论,对区域整合过程中一些常见问题给予解答,并为山东半岛会展整合提供了一些具体建议和实施办法。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镇化发展虽不断加速,但城镇化质量才能真正体现城镇化水平.首先明确城镇化质量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以山东半岛城市群8地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熵值法计算城镇化质量得分.测算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半岛城市群城镇化质量呈先升后降的时间变化趋势;区内8地市发展均衡性较差,空间差异明显.通过系统聚类,将8地市划分为4个发展层次,分析、揭示了各地市城镇化发展存在的质量问题,并分别提出相应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0.
采集2004-2013年山东半岛9个城市19个行业年末单位从业人员数、各行业从业人员数及市区人口密度、市区国内生产总值等数据,利用 GIS 空间分析方法和 SPSS 工具软件,结合城市流模型、资金流模型、人口流模型、交通可达性模型、信息通达性模型等构建经济联系综合评价模型,并与京津冀城市群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济南比青岛外向功能略高,且偏重第三产业,但济南和青岛两个核心城市的辐射作用都不强,多年来外向功能提高不大;各城市之间空间和产业分工格局固定,城市间经济联系不密切,城市群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优化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联系应突破传统产业分工束缚,打造柔性城市群格局;通过加强政府之间的合作,明确核心城市功能;构建空间网络体系,消除要素流动障碍;稳步推进城镇化,完善中小城镇基础设施等。  相似文献   

11.
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大背景下,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对东亚乃至世界经济的繁荣、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局的重塑具有重要影响和里程碑意义,也为与韩国隔海相望的山东半岛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经济"新常态"下,应当抓住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签署的战略性机遇,实现山东半岛城市群产业发展的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和协调互动,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与中韩自由贸易协定、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有机结合,相互融通,借势国家发展战略,实现半岛城市群经济转型、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城市群作为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平台,在我国经济社会和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而城市群的区域一体化则是加快区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本研究通过构建一体化评价指标,运用因子分析和K-Means聚类分析,对山东半岛城市群13个地级市的2007年、2012年、2017年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  相似文献   

13.
综合运用首位指数、城市规模基尼指数、信息熵及分形等理论与方法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的现状及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9年,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规模结构属于位序-规模分布;城市体系中中等城市数量较多但规模较小,小城市数量显著偏少;城市规模空间分布不均衡,区域分异明显。改革开放以来,城市规模分布演变特征是城市数量与规模迅速扩张,尤其是中等城市数量增加较快;研究期内城市规模演变表现出弱收敛态势;城市规模分布的分维数不断增加,城市规模等级差异逐渐缩小,城市体系的均衡性增强。  相似文献   

14.
严格控制土地开发强度,全面提升土地开发效率是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推进国土空间合理有序开发的有效手段.城市群作为城镇化的推进主体和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正面临土地开发强度明显高于城市及一般区域的现实问题.基于此,本研究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研究区域,以2007—2016年为研究时段,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土地开发强度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在时间层面上,山东半岛城市群土地开发强度呈现先增后减的演变特征,2007—2011年呈现逐年递增,2011—2016年呈现递减态势,各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分异特征明显,总体呈现青岛市威海市济南市烟台市淄博市潍坊市日照市东营市;2)在空间层面上,山东半岛城市群相邻地域单元土地开发强度的相关性较低,整体呈现离散式分布,高值与低值的空间集聚度较差,局部空间分异特征相对零散,各种类型地域均有分布.  相似文献   

15.
本文依据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构建出动态偏离份额模型,运用于山东半岛蓝区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分析,并深入研究了该城市群产业结构近十五年的动态变化过程.通过研究发现:蓝区城市群第一、二产业内部结构存在调整空间且缺乏竞争力;第三产业的结构最为合理,且已形成强有力的竞争能力.针对可能存在的问题,指出产业结构未来调整战略: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增强农产品竞争优势;全面提升产业素质,发展高新技术企业;鼓励创新和科技研发,发展旅游业和社会服务业等,积极推进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6.
从经济距离和知识能力角度分析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知识溢出水平,测算该城市群的经济距离。从科技创新、知识交流和经济环境3个维度进行知识能力评价,通过引入熵理论和Theil指数法,计算知识能力的综合评价值和不均衡度。研究表明,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经济距离较大,知识能力综合评价值较低,且差距较大,不均衡度明显。最后提出发展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知识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继珠三角和长三角城市群之后,山东半岛城市群渐露雏形,城市体系不断完善,但是与成熟的城市群相比,还存在着诸如经济水平低、产业结构同构化等许多问题。因此,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提高经济实力,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区内分工,提升青岛的龙头带动作用等措施是目前的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8.
在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环渤海经济区将发展成为我国第三大经济增长极.但与珠三角和长三角相比,环渤海经济圈仍处于一个相对分散和边缘化的状态.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建成将极大地推动各地区间经济协调发展,对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的合理布局以及提高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外部竞争力等都将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选取2007年和2017年2个时间截面数据,采用城市流强度和引力模型对山东半岛城市群8个地市的城市流强度与内在经济联系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1)山东半岛城市群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不够紧密,城市中各部门的外向功能服务能力不强,整体空间联系较为松散;2)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流强度的绝对差异在逐渐增大,相对差异却在减小,城市群内城市整体实力与发展水平相差较大;3)城市群内空间格局变化较小,呈现出东西高、中部低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20.
环渤海地区依托京津两个大都市,在"双核"拉动"多核"的基础上,依托完善的交通网络,可以在京津冀鲁范围内构建"京石济三角形",实现京津冀鲁一体化发展。但是山东半岛内的很多不利因素制约了京津冀鲁一体化,城市分散且未形成区域中心、腹地内小城市发展程度低、缺乏省际合作意识、城市间缺乏整合。京津冀鲁是环渤海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京津冀鲁的大区域整合,需要在城市体系的构建方面下工夫。为此需要构建"三条城市链"和"四个城市子团":"沿海城市链""保青城市链""石济城市链"和"石家庄城市团""济南城市团""青岛城市团""潍坊城市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