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都市文学”,指的是反映都市生存情境及人在其中的生活状态的文学作品。这是以作品题材的地域范围加以界定的概念,也是一个极为宽泛的概念。它是与“乡村文学”相对而言的。长时间内,台湾农村题材的文学作品受到格外重视,然而随着都市的扩张和乡村的萎缩,特别是近10年来飞速发展的都市文化进程,无论是乡土题材,或是仍耽留于农村的作家,都越来越少。在乡土文学无可避免地式微的同时,都市文学逐步兴起;进入80年代后,更以其笼罩、辐射台湾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的广度和深度,磅礴于台湾文坛。正如台湾青年作家黄凡和林耀德所说:都市文学业已跃居80年代台湾文学主流。当然,在这一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中,无论是作品的具体内容或不同作家的情感特征,都有很大的区别。根据作家的情感、价值取向和美感经验特征,可以分出如下几个类型。  相似文献   

2.
哈尔滨和上海一样是20世纪初中国仅有的几个现代都市之一,并创造了先进的工业文明和丰富的都市文化.由此产生的哈尔滨都市文学走过了它独特的发展道路,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在一定时期内其文学成就堪比"海派".  相似文献   

3.
南方都市文学主要指以长江以南的上海、广州、香港、深圳等一些发展较快的都市为题材的文学。南方都市文学已成为我国都市文学的主体部分。一、我国都市文学发端于上海30年代初,我国还没有都市文学(或城市文学)的命名。茅盾《子夜》的出版,被人们看作是我国都市文学...  相似文献   

4.
试论都市与都市文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都市文学应根据作品的内容定位 ,即应是描写都市生活的文学。而都市生活也需定位 ,都市生活不能等同于发生在都市里的生活 ,都市生活与中小城市及乡村生活的质的区别在于其不同的生活方式 ,这是都市人的生产方式和物质条件的质的决定 ,是都市生活所特有的 ,而描写了这种生活方式下的都市生活才是都市文学。  相似文献   

5.
一对于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都会主义小说流派的产生起到榜样作用的是以法国作家保尔·穆杭为代表的都市文学和日本新感觉派。法国都市文学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作为一种文学样式的出现,它与未来主义的兴起有较力直接的关系。未来主义站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基础上,赞美机器、力、速度、运动等现代情势,其代表人物马利涅蒂曾说过:“我们心里想象把电车声、汽车声、马车声和人群的嘈杂声组合起来,就会比听例如《英雄》交响乐或牧歌时得到大得多的满足。”因为现代工业文明只有在现代都市中才发展得最为成熟和完全。因此未来主义所赞颂的也常常是都市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与海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分别以书写湘西乡土生命与描摹沪港市民生活而著称的作家。素来关于他们的比较往往侧重于他们差异性的方面。其实沈从文的都市小说与海派小说有许多共同之处。他们对上海的情感是爱念与诅咒的二重审美复杂难解地纠葛在一起的。从时间意识上看,乡土是中古世纪的象征,而都市则是现代社会的象征,他们写作中的乡村描绘和乡土情调彰显了其胸中隐藏的怀旧情结。他们也都在其小说世界中构筑了一个淫荡肮脏的都市世界。现代男性知识分子在迎接现代文明的时候必然深深体会到压抑的束缚。在京海作家笔下这种压抑以"现代"的名义更趋于强化。  相似文献   

7.
都市文明与女性文学关系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尤 《江西社会科学》2007,4(7):100-104
都市作为一种生存环境和文化背景,为女性的解放与发展提供了空间、创造了条件。都市舞台中旋转的女性文学,不仅表现了女性阅读都市的意识和立场,而且通过写作进一步塑造和想象了都市的现状与个性。都市作为现代最大的文化符号,其欲望化空间为女性欲望在文学中的表达提供了可能,而女性文学又使都市的欲望得到具体呈现。  相似文献   

8.
主持人语改革开放后,在经济的腾飞中,中国加快了城市化的步伐,都市的发展成为现代城市繁荣的标志,关注都市研究都市成为世界性的重要话题。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近年来努力从事都市文化的研究。2006年11月18日至20日,中心主办了“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从不同角度对于都市文化、都市文学展开了研讨。本组稿件有不同的视角:《论上海城市规划的历史与现实》研究分析了上海城市规划的历史与特点,并关注上海城市规划的现实与未来。《文学文化讲座与北京都市文化品格》关注近些年来北京的文化文…  相似文献   

9.
文学:从文化研究到都市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士林 《学术研究》2007,1(10):120-125
作为人类城市文化发展的最高代表,都市文化为我们站在更高的历史阶段研究城市文化和文学等提供了现实对象。与都市文化相关的研究主要有两大话语谱系:一是以经济学、社会学为核心的社会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对都市文化结构及其人文精神层面很少触及;二是以大众文化、审美文化、文化批评为主流的人文学科研究,由于缺乏必要的切入都市社会现实的理论与方法,也不可能完成解释都市现实乃至批判都市存在的任务。在当代都市化背景下,如何减少人自身的异化及在现代化大都市中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都市文化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的价值理念。与西方不同,中国都市文化研究的学术渊源与当代中国文学学科的理论建设与现实发展有密切关系。中国文学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文化研究方向是当代都市文化研究的原始发生形态,晚近十年以"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为发展目标的中国城市化进程,则为其从文化研究转向都市文化研究提供了物质条件与学理契机。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5,(12):88-95
台湾现代主义文学视域下的都市经验书写与文化论述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晚期,至90年代"新世代"作家群有显著的发展,其主要线索是从早期较为普泛的存在主义论述转入资讯文明、后工业时代消费文化语境下个体的异化与分裂,都市这一承载、演绎、生产现代商业文明与资讯交互的地理空间,正是促进现代性在"后现代"时期质变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它更加彰显了现代性的迷离与眩晕带来的异化体验。对此,台湾"新世代"作家林耀德以其对自我与存在的拷问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经验,他不仅捕捉到晚期资本主义混乱失序的时代自我的悲剧性,更说明了分裂的个体与畸变的社会空间如何形成了相互生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论徐訏的都市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都市在徐讠于小说中已不仅仅是表现的文学符号,而是作为一种血脉,流贯在系列作品之中。同时,作品通过对都市人多种欲望的审视和反映,表露出作家敢于接纳都市而又不为都市所囿的知识分子精英意识。  相似文献   

12.
清末民初上海都市文化的多元性和异质性是近代小说书写的不尽源泉.陆士谔的上海书写与想象因其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广度,揭露都市阴暗的犀利以及憧憬理想城邦的热烈而具有一定代表性.陆氏小说对城市化进程中东西方异质文明的冲突、传统与现代价值观念的磨擦及城市恶之花的蔓延作了尽力摹写甚至夸张处理,充分折射出近代文人对上海都市文化的"非本土化"、非理想化所共有的屈辱与焦虑,以及对传统价值观和乡村文明如影随形的依恋.  相似文献   

13.
现代巴蜀作家通过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学书写,率先展示出区域文学在中国的现实发生,继而对抗战时期中国的文学区域化进行了大力推进,书写出典范之作,直接影响着二十世纪的中国区域文学发展。  相似文献   

14.
都市在徐讦小说中已不仅仅是表现的文学符号,而是作为一种血脉,流贯在系列作品之中。同时,作品通过对都市人多种欲望的审视和反映,表露出作家敢于接纳都市而又不为期市所囿的知识分子精英意识。  相似文献   

15.
五四新文学作家奠定了关于现代市镇和乡土文学现实主义书写的基本叙述模式。虽然乡土文学现实主义书写一直是更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样式,但是,无论现代时期还是在当代,城市书写、城市文学一直都没有消失、甚至是越来越重要的题材选择和文学样式。五四作家没有完成的文学表现现代化的都市生活的任务,经由茅盾、巴金、老舍和诸位海派作家来续写和完成。"十七年"文学的城市叙述,承继着百年来城市现代性形象的谱系,也表现出极其强烈的现代性诉求,只是表达主要限定在"公共性"和工业化方面。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的现代主义维度得以复苏,80年代中叶开始的先锋派文学、其后的新写实小说等,都可以见到城市书写的质素。近年来,海内外关于"文学城市"或文学"城市想象"研究,也一度成为热点,甚至已经总结出上海、深圳、广州等为书写对象的"新城市文学"的症候。新世纪海外华文作家以写作来完成他们的中国想象,无论是历史中国想象,还是现实中国想象,都可以见出其在城市文学书写方面所抵达的层面、所呈示和开启的维度。  相似文献   

16.
都市文学与“都市”象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都市文学这个说法,似乎是有一道都市作品的风景在逐渐可观起来。但我总觉得,这都市文学的所指,并非某种或某类作品,而是朝向现代文明之观念、意绪的一种总体趋势。这都市文学,首先应当区别于先前便有的那种都市风情作品。一些当代文学史中谈及的都市风情作品,关切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不仅是个时间概念,而且还含有文学市场化运作的现代化内涵。文学作品可以作为商品为读者所购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较之于古典文学的本质性差异。19世纪以来新型传媒的出现,为现代作家提供了更大生存空间和施展才智的舞台,文学生产逐步成为一个知识、资本与市场同构的过程。经济因素的注入改变了原来的文学观念,现代作家敢于大胆的言钱。文学市场化部分地影响了中国现代作家的文学选择以及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面貌。以经济的视角重回现代文学的历史场域,作家的文学书写无论是生存方式,还是生活方式,都彰显了一种知识分子的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新感觉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形成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一支重要的文学流派,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为代表作家。本文试图以二三十年代大上海的都市背景为切入点,在分析上海这一大都市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新变的基础上,更深层次地挖掘一种都市物质文明形成的时候,物质对人的挤压,人在都市中的生存状况,以及商业时代物质丰盛给人造成的种种异化情形。从而分析新感觉派作家文本中所表现出来的城市与人的发展的悖论:现代化给人带来了物质的享受同时也掠取了某些人的灵魂。这矛盾状态中生存的都市人,新感觉派小说中所呈现的都市也染上了一层浓郁的感伤色调。  相似文献   

19.
袁楠 《江苏社会科学》2007,4(2):195-199
1990年代,城市化进程使都市小说迅速崛起.从题材和主题看,都市小说主要表现为三类:一、"新生代小说",二、"新市民小说",三、"现实主义冲击波"小说.很难说1990年代都市小说是真正意义上的"都市文学",因为作家往往还只是城市的窥视者和凭吊者.因此,构筑一个异于乡村的"陌生化"的精神世界,表现所认识到的"人类情感"将是现时代都市小说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海外华文文学产生于华人作家自发与自觉地反复"跨界"之中。多元文化语境中的海外华文文学的跨族裔书写、海外华文作家空间疆域的反复跨界及书写、海外华文文学中的双语书写、海外华文文学与海内外华文传媒的双向互动、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影视界的跨媒体转化等反复多样的"跨界"动向,源自移民心灵的恒久流亡,而这是移民与移民文学的本质性"内核"。"跨界"特质及其所演变与再生的复杂内涵与意义,为从不同维度重新审视海外华文文学及其相关问题赋予了新的契机,拓展了海外华文文学创作与研究的新领域。总结中国经验,进而实现与推进中国经验与人类经验的交流与对话,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