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李大钊早期著作充满着复杂性和神秘性。长期以来,有很多学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来试图阐明他早期思想的特色及来源。笔者经过考察发现,对李大钊的早期思想产生最大最直接影响的是日本评论家茅原华山的一系列著作。更具体地说,以《青春》为代表的李大钊著作所表现出的时间观、历史观、文明观,是直接受了茅原华山的《悲壮精神》、《人类生活史》及其主办的《第三帝国》杂志的影响。李大钊早期著作所具有的茫漠及难解,也只是所依据的茅原华山著作的茫漠性及难解性的反映。李大钊的早期思想与茅原华山的奇异交错,给我们分析中国1910年代思想史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暗示,即1910年代的中国知识分子卷入到同时代的世界思潮中,并与世界思潮紧紧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2.
李继华 《河北学刊》2007,27(2):115-118
《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第2卷,对李大钊文章中提及的“美儒甄克士”、“郭冷苔”与“夏蝶曼”这三个人物均注为“不详”,似有主观努力不够的因素;在其他几个注释中,也有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3.
李大钊诗歌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李大钊的诗歌是他生命的火花,也是他那个时代生活的闪光。和他“大智若愚能解惑,微言如闪首传真”的雄文一样,它们同是“先驱者的遗产,革命史上的丰碑”。李大钊诗歌现存二十七首。其中旧体诗十九首,白话新诗八首。旧体诗以写于一九○八年的《登楼杂感》二首为作者留下来的最早诗作。写于一九一七年八月的《复辟变后寄友人》一诗则为晚出;《登楼杂感》、《哭蒋卫平》、《岁晚寄友》和《吊圆明园故址》等十二首发表于《言治》月刊,《筱舫寿山将往阿尔泰,诗以赠之》、《前意未尽更赋一律》和《复辟变后寄友人》等六首刊于《言治季刊》。写于一九一八年夏至一九一九年十一月间的白话新诗,大多发表于《新青年》和《少年中国》等刊物上。这些诗篇无论旧体或新诗,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都很值得我们珍视、研讨、借鉴与发扬。李大钊诗歌最值得我们重视与研究的,第一是他那强烈的爱国主义。作为伟大的共产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早在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时期就是一位忧国忧民的反帝爱国志士。他将自己学习的小楼题名为《筑声剑影楼》,借高渐离击筑的英雄事迹表达自己反帝反清的爱国决心与愿望。他在《登楼杂感》二首中写道:  相似文献   

4.
朱成甲 《河北学刊》2004,24(5):195-200
郭沫若与李大钊在探索救国之路过程中,曾有一段心神相通、旗鼓相应的密切联系.在清末立宪运动中,他们作为天津和四川的学生领袖,曾共同为重建现代国体而发动罢课与请愿斗争.1913年冬赴日留学后,李大钊以论文《青春》、郭沫若以新诗《女神》又为再造中华和重铸国魂而发出共同的爱国主义心声.《女神》是李大钊青春思想的诗化;《青春》是郭沫若理想国家的象征女神的理性化身.  相似文献   

5.
李大钊改革《晨报》副刊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涛甫 《学术界》2002,(4):245-254
李大钊对《晨报》副刊进行改革 ,打破副刊的传统风格 ,把其改造成为传播五四新文化的重要阵地 ,成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文化“公共空间”。它以不同于时潮的稳健风格着力于思想文化启蒙 ,为现代副刊提供了一个新发展的方向。李大钊所开创的“晨副”启蒙传统为此后的“晨副”发展定下了基调  相似文献   

6.
李大钊在100年前推出的《史学要论》是中国学者探索建构自主的历史学知识体系的开端。在该书中,他广泛吸收中外学者的探讨成果,以唯物史观为指引论述了历史学理论的诸多基本问题,提出了建构新的历史学体系的很多有益构想。时至今日,他对这个体系的构想,既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价值。在讨论建构中国自主历史学知识体系的当下,重温李大钊的那些鲜活思想,可以使我们得到许多启发。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李大钊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人物.他跨越了中国近代史上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思想也随之不断发展变化.本文所说的李大钊的早期思想,是指辛亥革命至俄国十月革命之前这一时期的思想,具体时间是指1911年10月至1917年.  相似文献   

8.
朱文通多年致力于李大钊生平思想研究。我和他相识也是在一次有关李大钊的学术研讨会上。他主编的《李大钊年谱长编》(以下简称《长编》,44万字),作为《燕赵文化丛书》的一种,于2009年底由  相似文献   

9.
革命先驱者李大钊,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五四运动中最有影响的领导者,他的一生献给了壮丽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在五四新文化革命运动时期,他以卓越的文章和诗歌点燃了耀眼的火炬,照亮了当时的文坛,推动着新文学的发展。鲁迅先生曾经赞颂过:“他的遗文都将永在,因为这是先驱者的遗产,革命史上的丰碑。”大钊同志的一生,就是一首烈火般的光辉壮丽的诗篇,他的诗篇至今闪耀着火炬一样不灭的光辉。 李大钊的诗作,在白色恐怖中,散失了不少,保留下来的只有二十五首。其中旧体诗十九首,白话新诗六首。旧体诗多发表在1913—1918年的《言治月刊》和《言治季刊》上。 这些旧体诗是:《送别幼衡》,《登楼杂感》(二首)、《题蒋卫平遗像》,《哭蒋卫平》(二首)、《吊圆明园故址》(二首)、《咏玉泉》、《有感》、《岁晚寄友》、(二首)、《南天动乱,适将去国,忆天问军中》、《送别相无》、《太平洋舟中咏感》、《寄霍侣白》、《筱舫、寿山将往阿尔泰,诗以赠之》、《前意未尽更赋一律》、《复辟变后寄友人》等。他把这些旧体诗统称作《筑声剑影楼剩稿》,寓意是深刻的,它既没有旧诗中骚人墨客的吟风弄月,也没有绵绵汩汩消沉的个人遗怀,而是满含悲愤、深沉凝重的筑声,闻鸡起舞的刀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源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环境下的传播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在传播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播及其与中国实际的有机结合,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显著特色。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中国首次在唯物史观视域中阐发“阶级竞争”说、“法律”的上层建筑地位及“物心两面改造”等问题,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具有开创意义的经典文本,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研究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文本,有助于探讨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起源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带有的传播、创新及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1.
电子网络传播是人类诗歌由口头传播到纸质书面传播后的第二次大飞跃,传播方式的改变带来诗的文体特征及美学特征的改变,使诗的视觉形式、诗的游戏功能、诗的视觉思维都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网络诗与纸质诗在诗的形态、功能、写作方式、传播方式、接受方式及创作的思维方式上都有较大差异.网络诗呈现出诗是可以"制作"的、诗的传播及接受方式是互动的、读者是"能动的参与制造者"等特点.目前内地的网络诗还停留在与文本诗没有太多区别的低级阶段,只是基本实现了网络诗的发行功能,其创作功能受到忽视,即只是通过网络来"传播"诗,没有借助网络的优势来"呈现文学创造的新经验",来"制作"诗,几乎没有名诗人进行超文本的写作实验.此外,网络诗还出现了一定的自由化倾向,色情诗在网络诗中也占有一定比重.因此,有必要"净化"网络诗,提倡诗歌精品上网,同时还要加强网络诗的研究力量.  相似文献   

12.
沈约于齐永明六年撰成的《宋书》不设文苑传,但以《谢灵运传论》概述两汉魏晋迄于南朝刘宋的文学概况,而只字不提陶渊明所取得的文学成就。但昭明太子编集《陶渊明集》,于序中极力推崇陶渊明诗品和人品。由此可以看出,陶渊明在诗坛的地位以永明年间为前后分界线。自永明而后,陶诗声誉日益隆起,至宋代苏轼和陶诗出而登峰造极。而这一切是与陶渊明诗歌中的禅韵和佛教禅宗的兴起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3.
黄毓英之谜     
黄毓英是云南辛亥"重九"起义的重要功臣,却在1912年5月于贵州遇刺身亡。他的死亡是一个非常意外的事件,传统的说法是"遇匪袭击"死亡,然而有人怀疑是有人故意制造事端致死。他在辛亥云南"重九"起义中的作用,体现在争取蔡锷、促成起义日期的确定及打响起义第一枪等方面,都值得进一步研究。他的早年身世,也值得深入考察。对黄毓英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对云南辛亥革命史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14.
如何看待李大钊对西方史学思想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兆辰 《河北学刊》2005,25(3):88-92
关于李大钊对西方史学思想史的研究,有的人感到迷惑不解,更有的人据此认为李大钊的历史观是多元的、对唯物史观点持批判态度的。事实上,李大钊对西方史学思想史的教学研究与他对唯物史观的宣传是有内在联系的两件事。他对西方史学思想史的研究意在说明,唯物史观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西方进步历史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而进步的西方史学思想的发展是唯物史观产生的重要前提。他在对史学思想史的教学中虽然没有更多地讲唯物史观,但他进行这种探索的指导思想仍然是他在头脑中初步形成的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5.
南唐后主李煜开拓性地改变“诗庄词媚”的偏见,词中抒情主人公的出现,是其对词体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孙犁的诗歌创作贯穿一生,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前期诗歌塑造了抗日军民英雄群像,深刻反映了新的社会伦理关系,形式上以叙事为主,构思各具特色;后期诗歌表达了更广泛的主题,尤其以人生思考和赞扬女性美为主调,艺术上也更加成熟。  相似文献   

17.
李唐 《北方论丛》2007,(5):8-10
王安石议政诗的政见多以议论出之,"以议论为诗"是王安石诗歌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但他的议政诗是作"诗",而不是写政论,没有因政见的阐发而改变诗"带情韵以行"的审美特质。他在议政诗的创作中经常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强化"议"的情感力度,使其许多作品成为独具艺术风貌,诗歌艺术价值颇高的优秀诗篇。  相似文献   

18.
《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作为李白的一首自传体抒情长诗,记述个人经历和评价历史事件,与实际多有出入。诗人的创作活动都受到特定的对象、环境、动机的影响,突破事实本身的限制,寻求艺术上的平衡。这说明经过诗人主观改造过的历史,与真实的历史并非一一对应,诗人的创作过程也是对历史进行个人化重构的过程。藉此可以深化对李白诗歌的理解及李、杜基本分野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政治漩涡中的诗人——牛李党争与李商隐的思想性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阚文文 《兰州学刊》2008,(4):176-178
李商隐的生平经历、心理状态以及诗文作品都与牛李党争具有重要联系:他之所以能成为党争中的人物,与其双重性格有关。但是党争又加重了他的双重性格。李商隐的正直高尚表现在他的感恩心态和对正义事业的追求上,然而他又是软弱的,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下暴露出鄙俗的一面。  相似文献   

20.
服部宇之吉是日本近代著名教育家,日本新儒家的创始人之一。他曾在1902-1909年任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正教习,对京师大学堂多有贡献。又在京师创办女学堂,为中国教育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但作为半官办学的日本人,他主张对华扩张侵略的思想也是不容否认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