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新写实派小说家池莉在她的小说里深刻揭示了当代中国人的婚姻与爱情真相 ,也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婚姻与爱情的本来面目 ,她对传统的虚假的“爱情神话”进行了无情的颠覆和质疑。池莉还在其小说中描写了新形势下人们心灵的骚动与欲望的喧嚣。  相似文献   

2.
《洛丽塔》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一部备受关注与争议的作品,作品当中虽透露了纳博科夫对弗洛伊德精神学说的讽刺,但随着精神分析学内容的不断丰富,拉康的主体理论为研究《洛丽塔》提供了新的视角。男主人公亨伯特的主体心理结构从三个层面展开——镜像时期原始幻想的展露,想象界中精神幻想的欢愉,象征界下肉体需要的餍足,在主体心理结构的映照下,可以窥见亨伯特为了满足其主体欲望,在实在界、想象界、象征界中矛盾扭曲的心理建构历程及无法摆脱的悲剧命运。自白结尾他借助“艺术”作为能指符号,将象征界内嵌入实在界,最终回归于实在。  相似文献   

3.
《觉醒》中的女主人公埃德娜不满足于她为人妻为人母的生活现状,于是尝试着在身体欲望的解放和浪漫爱情中探寻一种新的自主的生活,但最终却走上自杀的道路。从拉康的主体三界理论来看,埃德娜经历了以下三个层面的心理历程:试图摆脱象征界大写他者法则所界定的社会化的角色,沉迷在想象界中身体感官的愉悦和爱情的幻象,面对实在界主体结构中心的“空无”,走入大海,试图回到生命最初的他者——母亲的怀抱。  相似文献   

4.
拉辛的悲剧是心理分析的典范之作,《费德尔》中的爱情就充分展示了一个被欲望折磨的女人爱恨交织、复杂微妙的心理脉络。从她的两次恋爱,我们可以看到费德尔的爱情皆由欲望受挫而起,也可以看到两种欲望——自我欲望和他者欲望的迥异之处。《费德尔》的人物纠缠在爱情和不满之中,是一出我们可以用心体会的现实中可能发生的悲剧。  相似文献   

5.
在拉康学说中,大他者欲望是符号界的空缺,但它必须以能指的形式支撑符号界。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这可以理解为父名对母欲的命名或隐喻替代。精神病正是拒斥父名的结果。父名的雏形是父亲的禁令,这一能指的隐喻功能建立了语言的第一个意义。精神病由于"父禁"的缺失,语言结构无法内化只能模仿,由此语言成为异物,意义处于漂浮状态。另外,精神病只有遭遇符号父亲才会触发病情,父名从实在界回返,打开一个大他者欲望的空洞,使其不得不以幻觉来填补这一深渊。  相似文献   

6.
在《荆棘鸟》中,爱情叙事是最重要的结构因素,作品对爱情的书写隐含着对女性欲望的展露和对女性成长的追踪。具体地说,在对梅吉的情感体验、爱情纠葛和婚姻经历的展现中,包含着一个从柔弱的少女成长为独立自主的主体的女性的成长故事,而其中女性的欲望与追求也得到了有效的表达。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到作品的女性化书写。  相似文献   

7.
严歌苓在其作品《扶桑》中再现了第一代华人移民在异域的生存和精神困境,基于对拉康三界论的释读,剖析小说中三位主要人物的主体建构历程,发现他们皆遭受想象界中“小他者”的映像之欺和象征界中“大他者”的异化规训。小说人物在象征界屡受重创后,陷入主体建构的僵局;透过知觉的缝隙,认知到符号秩序的荒谬,企图回归实在界实现自由。这无疑在警醒主体需要保持反思的意识,审视虚妄的他者映像和既存的符号教化,从实在界中积攒力量,超越不合理的秩序。  相似文献   

8.
在《荆棘鸟》中,爱情叙事是最重要的结构因素,作品对爱情的书写隐含着对女性欲望的展露和对女性成长的追踪.具体地说,在对梅吉的情感体验、爱情纠葛和婚姻经历的展现中,包含着一个从柔弱的少女成长为独立自主的主体的女性的成长故事,而其中女性的欲望与追求也得到了有效的表达.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到作品的女性化书写.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理想与现实,爱情与责任,刚与柔;易变性与稳定性;爱情·友情·男女交往;爱情与性爱诸方面对爱情婚姻家庭提出了一些新观点。  相似文献   

10.
在新写实小说里,爱情是附丽于现实生活的,几乎所有的新写实小说作家都摒弃长期以来被骚人墨客一再渲染的诗性想象本质,更加强调两性之间基于欲望的情爱的社会化内容,特别是突出了义务、责任等社会约束力的影响,将爱情拉回凡俗的本真状态,传统的经典的爱情神话被彻底解构和颠覆。  相似文献   

11.
爱情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诗歌创作的永恒主题。然而,在我国“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时代,爱情从未获得过应有的地位,反映爱情的诗歌也因此受压抑被扭曲。“男弱女强”的爱情模式,“男子作闺音”的主体错位,“好梦难圆”的悲剧情结,这些独有的特征为我国古代爱情诗带来一种特有的缺憾美。  相似文献   

12.
爱和性合为性爱。爱是倾向性好的感情 ,人在青少年期萌生指向性的爱 ,最初为思念。性是异性间合而为一的欲求。爱和性随着生理的成熟一同到来。人对性是用身体来认识 ,对爱是用心来认识 ,二者殊途但终合为一 ,即性爱。性爱可以分为有爱的性交、无爱的性交和无性交的爱三种。爱与性交一方面具有相互的规定性 ,另一方面还有单方面的规定性。性爱是面向完全的、理想者的。性爱的原动力是理念 ,性爱前瞻性地志向于尚未存在的将来。  相似文献   

13.
普鲁弗洛克是托·斯·艾略特的早期诗篇<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的一个生活灰色的中年男子形象.文章运用精神分析和文本细读的方法,通过剖析普鲁弗洛克的内心世界,发现普鲁弗洛克一直思量的重大问题就是一夜情的问题,他的傍晚出行是去求性,而不是去求爱,却在担忧和理智的约束下成了泡影.因此,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不是爱情之歌,而是性冲动对抗性压抑的一夜情歌.  相似文献   

14.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即“爱”的观念。爱是生活的情感显现,而生活是存在,而不是存在者。因此,在儒家的观念中,生活与爱生成了一切存在者,生成了人与物、主体与对象。  相似文献   

15.
爱对于我们与其说是一种情感,不如说是一种能力,一种态度,它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习得。应该让"爱"充满每一个孩子的心中。但是现在我们对此还只能"心向往之",现在社会处处以利益为先,常常会阻隔我们通向爱的道路,从而使之变得异常荒芜,荆棘丛生。在现代信息化技术浪潮中,儿童的生活却越来越远离了自然、嬉戏、童话与梦想。这使我们清楚的意识到,让孩子们活在爱的氛围中是多么重要,让孩子们享受爱的教育,沐浴在爱的阳光里。  相似文献   

16.
爱情是永恒的艺术主题。在20世纪50年代主流话语下,“爱情”这一主题在文学中的表现是那么艰难而又耐人寻味。爱情题材短篇小说既大胆地突破了当时的题材禁区,又以独特的视角对现实生活和文学自身的审美进行了干预,还通过对美好的人情、人性的张扬与人道主义的呼唤,以期对主体的寻觅与回归。  相似文献   

17.
弗洛姆在其代表作《爱的艺术》和《为自己的人》中都阐发了真正的爱——成熟的爱的形态。弗洛姆认为,真正的爱是生产性的爱。生产性是弗洛姆性格学说的基本理论,而生产性和爱的结合则构成弗洛姆爱的理论的核心思想。他认为生产性是某种潜能的发挥,而生产性的爱则是爱的真正的本质,集中地体现在爱是给予,其形式是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  相似文献   

18.
爱对于我们与其说是一种情感,不如说是一种能力,一种态度,它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习得.应该让"爱"充满每一个孩子的心中.但是现在我们对此还只能"心向往之",现在社会处处以利益为先,常常会阻隔我们通向爱的道路,从而使之变得异常荒芜,荆棘丛生.在现代信息化技术浪潮中,儿童的生活却越来越远离了自然、嬉戏、童话与梦想.这使我们清楚的意识到,让孩子们活在爱的氛围中是多么重要,让孩子们享受爱的教育,沐浴在爱的阳光里.  相似文献   

19.
爱的意识、大爱精神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爱是普遍的又是历史的具体的,大爱精神既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人道精神,又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不同的利益关系中,表现为特殊的具体的形式,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大爱实践是大爱精神的源泉、动力、出发点和归宿;大爱行为是检验和区分"真爱"与"假爱"的惟一标准。  相似文献   

20.
爱是托尼·莫里森小说创作的一贯主题。在《宠儿》这部作品中,莫里森在揭露美国万恶的奴隶制的同时,更多的是表现了黑人同胞与生俱来的爱的天性。通过分析小说中两性之爱、血亲之爱、自爱与友爱等爱的表达,我们可以了解美国黑人如何在生存的夹缝中坚守艰难的求爱之旅。而作者也正是通过爱的多方位的表达,弘扬着黑人同胞爱的传统,呼唤着整个社会回归本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