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近年来城外汉籍,特别是与朝鲜有关的《韩国文集丛刊》《燕行录全集》等史料的整理出版,为研究明清时期中朝士人的交往与天主教如何由中国通过入华朝贡的朝鲜使臣传入朝鲜提供了许多珍贵的史料.本文试图从《朝鲜王朝实录》等官撰史书及时人的文集入手,梳理出西学、西教传播至朝鲜半岛的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的特殊性,朝鲜半岛的西学、西教不是由传教士传入,而是由来华使臣带回并生根发展的.  相似文献   

2.
罗尔纲同志,研究太平天国史,已经超过了半个世纪。几十年如一日,他对太平天国史料进行搜集和整理,功绩之巨,是前所未有的。在我国,与罗尔纲同志同时以研究太平天国史而斐声海内外的,有萧一山、郭廷以、简又文等。他们在搜集和排比史料等方面,各自作出了独特的贡献。萧一山从海外辑录太平天国文献,郭廷以综合中英文资料编《太平天国史事日志》,简又文撰《太平天国典制通考》和《太平天国全史》,这些都在太平天国史学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比起他们来,罗尔纲同志的遭遇特别幸  相似文献   

3.
《历史档案》1992年第3—4两期所刊发的《袁世凯驻节朝鲜期间函牍选辑》(上、下)之中,《上朝鲜国王书》、《致朝鲜政府函》、《上清廷<朝鲜大局论>》3项史料在校勘及整理方面均有不同错误,兹根据中、朝等国相关文献而对其题目、文句、时间等进行考订。  相似文献   

4.
《国语·晋语四》所载一段“古说”自秦汉后颇受重视 ,近年来尤甚 ,在古史研究中影响甚巨。该篇乃纵横家之言 ,不具有“史”的成分 ,与《诗》、《左传》、《国语》其它各篇所载传说存在许多矛盾。“信”了这一说就否定了更古的说法。分清文献中古史传说的源流和简单“疑古”不是一回事 ,确定“古说”源流、判别其史料价值乃是古史研究的前提。  相似文献   

5.
《朝鲜诗选》在明与朝鲜共同抗倭的历史情境中编成,是明将领和随员与朝鲜士民通力合作的产物,是一部形塑明未以来中国人对朝鲜诗歌印象的诗选,在中韩文化、文学交流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令存《朝鲜诗选》主要有蓝芳威、吴明济编《朝鲜诗选》两种,两者同中有异,过去研究指出两种诗选多异文,尤其认为蓝芳威《朝鲜诗选》非善本,本文不以确定文本真伪为文献学的终极关怀,将《朝鲜诗选》置于壬辰之乱的历史、社会、文化和文学情境中,确定其作为记忆的文本的文献文化属性,以之为基点,讨论沉潜其下的朝鲜汉文学传统以及与中国文化文学传统的关系,讨论蓝芳威、吴明济等编者在文献文本中的作为,以文化研究的视角进一步认知《朝鲜诗选》的文献文本.  相似文献   

6.
以书斋之名将自己的学术成果结成文集付梓行世向来是中国古人的优良学术传统,其中相当多的著作作为传世佳作,成为今人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料。葛志毅先生的《谭史斋论稿三编》(以下简称《三编》)与此前出版的《谭史斋论稿》及《续编》正是对这一优良学术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三编》主要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应如何应对、《春秋》的义例、周代妇女等方面的问题。对于上述问题,作者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研究心得或观点看法。这无论对于中国古史研究还是对于中国学术史研究都是极有裨益的。首先,《三编》的《全球化、民族化与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7.
《祖堂集》是南唐泉州招庆寺静、筠二禅师所编的禅宗语录汇集,序作于南唐保大十年《公元952年),是现存最早的禅宗语录之一。其中虽然有少量内容是北宋初年增添的,但绝大部分是五代时的作品。《祖堂集》很接近当时的口语,是研究唐五代语言的宝贵资料。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景德传灯录》撰成并广为流传,《祖堂集》逐渐失传。直到二十世纪初,才在朝鲜庆  相似文献   

8.
《六朝事迹编类》与《舆地志》辑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朝事迹编类》,南宋初年张敦颐撰,名称六朝而所记重在建康,记六朝时代的建康史迹及其在隋唐北宋间的演变,具有重要史料价值。该书对于已经散失的中国历史上较早的大型地理志之一《舆地志》多有征引,或堪于较早文献所引相较,或为征引渊薮,也具有重要的文献辑佚价值。  相似文献   

9.
顾颉刚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早年曾以编著《古史辨》蜚声史学界。《古史辨》是一部以他的疑古思想为核心而编著的一套古史论文总集。从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古史辨》陆续出版了七大册,收辑了他自己和同时代一些史学家大量考辨我国古代史料的论文,涉及我国古代历史的很多方面。顾颉刚先生的史学思想固然值得我们研究,其实,反映在这部书中的他的治史方法,也同样是很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的。  相似文献   

10.
档案是仍有价值的历史文件的集合体,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史料。“有计划地组织编辑出版档案史料,在不同范围内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是各级各类档案馆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此,近几年来中央和地方的各级各类档案馆编辑出版了不少关于历史、革命历史档案史料汇编(专集、专辑),并陆续主办发行了研究档案史料的期刊。 中央级档案馆有: 中央档案馆主办的《中央档案馆丛刊》,1986年创刊,1988年与《文献和研究》合刊并改名为《党的文献》; 第一历史档案馆主办的《历史档案》,1986年创刊; 第二历史档案馆主办的《民国档案》,1985年创刊等。 省、市级档案馆有; 湖北省档案馆主办的《湖北档案史料》,原是1982年创刊的《档案史料》,1983年改现名。  相似文献   

11.
《分类杜工部诗谚解》(简称《杜诗谚解》)凡二十五卷一四六七首(包括他入诗作十六首),是朝鲜翻译史上的头一部译诗(汉译朝)。这部译诗集,不仅在研究朝鲜语言学方面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在朝鲜翻译史上占据着很高的地位。研究中世纪朝鲜翻译家们提出的翻译理论,汲取他们的翻译经验,对我们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翻译事业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前言 中国典籍之流传日本,其历史甚久。据日本古史(《古事记》及《日本书纪》)所记,公元285年百济(即现朝鲜)人王仁来到日本,献上《论语》等。此则史籍中最早记录,迄今已有一千七百年矣。其间传来典籍,不可胜数,当然包含不少善本,又有在中国早已失去者。清末黎庶昌曾为驻日公使,与其幕僚杨守敬,尽力搜求中国典籍,编刊《古逸从书》,有宋本《尔雅》,宋本《杜工部草堂诗笺》等,共二十六种,但古逸善本,豈止于此。  相似文献   

13.
秦朝开凿的水利工程——广西兴安的灵渠,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国内外学者对它有着广泛的兴趣,出现了一批有水平的论著,使这个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中,中华书局一九八二年出版的唐兆民先生编辑的《灵渠文献粹编》(下称《粹编》)就是很有水平的科研文献。它广征博采,首次系统地搜集有关灵渠记载之精粹,为研究者提供了很多方便。同时,编者对史料所做的考证,为后人  相似文献   

14.
古代史书对先秦时代史事的记载存在诸多问题。有些是由于年代久远,记载失真;有些是由于立场不同,后世记录者利用话语权对前代历史的故意隐瞒或歪曲。《史记》是司马迁对当时所见先秦史料的集大成性著作,具有重要价值,但同样存在上述问题。传统的局限于传世文献范围内的考证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史料可信性的问题,造成史事众说纷纭。清末以来,甲骨文等大量先秦出土文献面世。随着20世纪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三重证据法”——以出土文献、考古文物和传世典籍相互印证的古史“新证”成为先秦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也为订正《史记》记载的失误、发掘其研究价值提供了新条件。  相似文献   

15.
佚名《避难纪略》,《太平天国史料专辑》据苏州市博物馆藏抄本排印,为太平天国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作者姓名其实不佚,著于《太平天国资料目录》: 避难纪略曾含章撰,抄本一册,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藏。本书撰者经历不可考,记咸丰间太平军在常熟活动情形,与诸书互有异同。近代史所藏《避难纪略》,有光纸扁格稿抄,刘厚祜抄写校字,较为晚出。笔者因参与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续编》编辑工作之便,得见近代著名学者罗福颐先生遗藏《避难纪略》一卷,卷末有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常熟人杨以时写的跋。翻  相似文献   

16.
由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中华书局、《历史研究》编辑部及《文史哲》编辑部联合主办的“上古史重建的新路向暨《古史辨》第册出版八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10月2l一22日在山东济南召开。会议就“疑古”学说的认识和评价、出上文献的意义和价值、上古史重建的新路向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1923年顾颉刚先牛发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一文,质疑“三皇五帝”的旧古史系统,从而掀起了现代学术史上著名的古史辨运动,引发了学界对占史、古书真伪的激烈讨论。到近70年后的1992年,有学者提出“走出疑古时代”的主张,…  相似文献   

17.
《丙寅皇华集》收录了天启五年(1625年)出使朝鲜的明使姜曰广、王梦尹的诗词作品以及朝鲜远接使、馆伴使的唱和之作.通过对《丙寅皇华集》作者、内容、版本、史料价值、文学价值的全面研究,纠正了学界的一些误解,为进一步研究《丙寅皇华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李氏朝鲜遣清使臣,作为清朝历史见证者,留下了《燕行录》、《别单》、《闻见录》、《手本》等丰富的汉文文献。《别单》的记载尤为珍贵可信,里面所记史事,多有清朝文献所不详者。特别是涉及康熙后期争储和雍正帝继位的情况,清朝文献做了许多改窜、掩盖,而证之以朝鲜使臣的见闻记述,可以获得探明真相的重要线索。我们不能因为《承政院日记》、《朝鲜王朝实录》里面所记载的朝鲜君臣评论有误解、误断而否定"别单"等朝鲜使臣闻见记录的可信性及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9.
论“走出疑古”与古史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走出疑古时代"的论点是李学勤先生在中国考古学蓬勃发展的背景下,试图寻求克服《古史辨》错疑所不应疑的不良倾向,重建中国古史新的理论体系的学术探索。"走出疑古"是试图在对《古史辨》理论进行科学的批判继承基础上,对晚清以来的疑古思潮进行合理的"扬弃",其真正学术意图在于超越"疑古"。"走出疑古"的论点体系也明显存在若干理论上的局限和逻辑上的疑难。李先生反复强调的将文献和考古结合起来研究古史的方法自王国维先生起已开始实践,以后王国维先生的弟子徐中舒先生及再传弟子唐嘉弘先生所积极倡导和自觉运用的将文献记载、考古学材料和民族学材料相结合的古史多重证法,进一步增强了古史研究的科学性,将中国的古史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从真正意义上开始了"超越疑古",重建古史的学术尝试。李学勤先生所谓的"走出疑古"与古史重建工作,只不过是新的学术背景下,王国维、徐中舒、唐嘉弘三代学人理论探索和学术实践的继续。"走出疑古"后的中国古史研究,应继续重视理论的探索;继续重视古代史料的积累、审查与运用;加强科际整合,提高古史研究科学性;逐步深化夏代与传说时代历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近期校勘《唐文拾遗》(以下简称《拾遗》,发现卷二《玄宗文》今人系年及原辑者误收他人文章以致讹误者三则。现据有关史料、史历,厘正如次。一、《授颜真卿监察御史制》载《拾遗》卷二第10页。日本学者池田温编《唐代诏敕目录》(三秦出版社1991年5月第1版)253页,系年为“玄宗中”。所引出处为“四颜真卿17.la”(即《四部丛刊》本《颜鲁公文集》17页1栏)。按该书此页为《颜鲁公文集》卷三《表》下,所载《谢赠官表》并无此制。经查是书后附其门客因(殷)亮撰《颜鲁公行状》98页载:“天宝元年秋,扶风郡太守崔琇举博学文词秀逸,玄宗御勤政楼,策试上第,以其年授京兆府礼泉县尉。黜陟史户部侍郎王珙以清白名闻,授通直郎、长安尉。六载,迁监察御史。制云:‘文学擅于登科……’”此制与《拾遗》字句小异。又据是书第90页载宋人留元刚所编《颜鲁公年谱》天宝六载下载:“公年39,正月迁监察御史。”据以上史料即可判定玄宗此制撰于天宝六年正月。《唐代诏敕目录》系于“玄宗中”,失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