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历史上的新疆民族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的地形地貌特点,使其在古代民族迁徙的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东来西往的诸多民族,都曾在这里留下过他们的足迹。历史上,影响新疆民族关系的主要因素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是不同的,其表现形式也不一样。从汉代开始到宋辽金时期,新疆的民族关系主要受中央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政权矛盾斗争的影响。宋辽金时期,在影响新疆民族关系的诸因素中,又增加了宗教的因素。历史发展到近代,帝国主义的侵略,不仅影响着新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而且也影响着新疆各民族与全国其他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但是,不管历史发展多么曲折,互相依存、互相吸收、互相融合,在共同开发、建设和保卫西北边疆的过程中,逐步地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始终是历史上新疆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任何人也改变不了的。  相似文献   

2.
婚姻是人类生存繁衍的基本关系形式,也是人类精神生 活需求发展到特定阶段的文明现象。婚姻关系的本质要求是 以爱情为基础的自由结合。但在人类漫长发展的历史中,由 于人类其它社会关系的巨大冲击和影响,从而对婚姻关系形 成各种各样的制约,人类婚姻关系的普遍性受到严重阻碍, 人类婚姻关系的本质亦受到严重歪曲。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因 素制约中,民族差异造成的婚姻隔离便是自由通婚的历史障 碍之一。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众多的兄弟民族曾经在远古时 代有过融洽的相互联姻。可是随着国家形式和民族生存形式 的发展,这种民族联姻日渐减少,日益变形,日益受制于各  相似文献   

3.
汉语"民族"一词是中国的本土词汇,是不具有国家和政治因素含义、主要基于文化差异来区分"我族"与"他族"的概念。在中国历史上,主要有"有教无类、华夷一家"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亦即"文化主义"和"民族主义"两种不同的民族关系理论。这两种理论作为两种工具,被灵活应用于不同的时空和不同的情势。从总体历史来讲,仍然是文化主义的民族观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4.
和以往朝代民族迁徙相比,清代新疆民族迁徙规模更大,分布范围更广,民族成分更多,跨国民族开始出现,这主要与清廷的治新政策、战乱、灾荒等因素密切相关。清代新疆的民族迁徙在巩固西北边防、抵御沙俄侵略、维护祖国统一等方面有着积极的贡献,这种不同民族人口的迁徙与流动,不仅使新疆的民族成分增加、近代新疆多民族分布格局形成,同时加强了新疆各族人民间经济的交流,有利于各民族间文化的互动与交融。  相似文献   

5.
华北地区历来是中国少数民族活动的重要地区,是汉族和少数民族接触、交往、融会之地.历史上匈奴、氐族、羯族、鲜卑、突厥、奚、契丹、党项、女真、蒙古、回、满等族都曾在这里繁衍生息,留下了生动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华北地区还是中国民族融合的重要地区,这里是很多在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民族的重要归宿地.北京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少数民族贡献极大.华北地区还留有大量多民族的宝贵文化遗存,对此理应认真保护,并深入发掘其内在的历史、学术、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正> 文化交流,是中西交通史所要研究的一个主要内容,但文化交流在人类历史上是很复杂很曲折的,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从世界文化史的角度看,整个人类文明体系是由众多不同的民族文化类型组成的,在这些不同的文化类型中存在着普遍的、必然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构成一个庞大的文化交流网。人类的文明就在往复不断的文化传播、交流、融合过程中步步前进,向文明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中西交通史以中国与西方各民族的物质、文化交流史为研究对象,是世界范围的文化交流网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了很多次大大小小的民族战争。作为历史上一种必然的政治现象,民族战争既有一般战争的特点,又有其特殊性。本文试图首先对民族战争予以界定,然后探讨民族战争发生的根源和直接原因,最后分析一下民族战争的若干特点。一、民族战争含义的界定对民族战争的界定,历来有分歧。有的学者看得宽泛一些,有的则主张有一些附加的条件。笔者认为,对民族战争的界定,主要应考察参与战争的社会群体的民族属性。有的同志主张对民族战争的界定不仅要考虑战争主体的民族属性,还要考虑该民族政权中汉族上层人士参与的程度,与其他民族混居的情况以及战争的目的,认为具有民族色彩的战争不一定就  相似文献   

8.
蔡之始封地在今河南省上蔡县,始封之君为蔡叔度,分封时间为西周初年,蔡国的分封体现出周初分封诸侯国的政治目的和战略意图。蔡平侯时为避免晋、郑等围攻而南迁至近楚的新蔡,蔡昭侯为摆脱楚国又东迁至吴地州来,史称下蔡。蔡国晚期,主要依附吴、越两国,苦心经营,艰难度日。蔡国前后相承26世,公元前447年为楚所亡。蔡之后裔南徙,故南方有望蔡、高蔡之名。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藏汉文史料,较系统地对历史上藏汉两族在雕版印刷、佛教与译经、文史典籍、建筑测绘、工艺美术、天文历算、医药学、体育项目、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文化交流作了概述,从而进一步说明,历史上藏汉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经济合作和两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团结互助的关系,是十分深远而密切的,并且是藏汉两族人民相互关系的主流。  相似文献   

10.
唐代吐谷浑和吐蕃的民族迁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吐谷浑和吐蕃的民族迁徙吴松弟唐代是我国边疆民族进行较大规模迁徙的重要历史时期,由于中原地区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边疆民族迁徙的主要方向是中原及附近地区。通过迁徙,一些边疆民族的生活空间得以扩大并接近中原地区,另一些则直接迁入中原成为当地的新居民。原...  相似文献   

11.
本期发表了丁柏传同志的文章《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通婚评价新论》一文。为了使读者更多地了解史学界有关中国民族史上“和亲”问题的论述,特摘发陈育宁同志发表在《甘肃社会科学》1993年第2期的文章《论历史上的和亲》的有关论述,以供参阅。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上的和亲,通常是指中原朝廷的皇帝以尚公主、降宗女、赐嫁妆的形式与游牧民族的君主联姻,也指游牧民族的君主之间采取同样的形式实行联姻。这是历史上各民族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自汉代提出并实行后,便形成为一种延绵不断的历史现象,几乎贯穿于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始终,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影响。这种和亲,作为各民族统治阶级的一项政策或策略,不同于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民间通婚,它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包含着各民族之间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关系的综合因素。  相似文献   

13.
<正>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民族关系及民族战争问题,是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多年来史学界讨论的热门之一,很多专家和学者都发表了意见。大体说来,讨论的基本问题有:汉民族的形成、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民族关系的主流、少数民族对祖国历史的贡献、主体民族、民族间的“和亲”、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历史上祖国国土的处理、怎样理解历史上的“中国”、如何看待同时并存的民族政权、民族战争的性质及其评判、历史上的爱国主义、民族英雄的评价、史学研究中如何贯彻民族平等原则等等。我们只是选择几个最重要的问题,介绍一些基本的观点,以提供同志们研究中国民族关系史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两汉迁徙刑是隋唐以后流刑的前期形式,与同一时期的死刑、肉刑、劳役刑、财产刑等刑罚相比,迁徙刑的地位尚不突出,以往也未得到学术界的重视。迁、徙实际上是两汉不同时期的同一称谓。本文主要考察了两汉迁、徙刑适用的主要罪名和流放地点,并且具体分析了两汉特殊的人口迁徙政策。迁徙刑将刑罚的惩治(发配)、教育(劳作)与服务国家(戍边)等多种功能集于一身,也是研究隋唐的流刑不可避开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5.
论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们党的民族政策,是以毛泽东同志关于国内民族问题的理论为指导而制定的,是毛泽东思想的具体体现。毛浑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历史实际革命实际的结合。因此,谈谈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特点,对我们学习毛泽东思想和党的民族政策,可能有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民族融合是在经济文化影响力的作用下,自然而然发生的无强制手段的过程,无论是一个民族合于另一个民族,或者若干民族聚合为一个新的民族,都是无意识无目的的。民族同化则是某些民族(主要是居于统治地位的民族)通过采取带有强制性的政策措施,改变被统治民族的属性来达到使其他民族的成员合于本民族的目的,这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和行为。民族的融合与同化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即:民族的融合和同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充满了曲折和斗争;融合和同化过程中的曲折和斗争,乃是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碰撞中产生的冲突;民族组合过程中,经济文化和人口的优势,是决定民族组合趋势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7.
一、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民族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即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不同民族之间相互接触、交往的形式、内容及其历史发展过程的总和。这种关系的影响和作用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语言、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之间发生着既密切又复杂的关系。正确认识与论述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不仅是民族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古代史研究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道义性、功能性以及评价民族战争的方法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对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应如何评价的问题。认为考察民族战争的道义性,应具体分析参与战争的各个民族的政治状况,这包括:①在一个民族内起主导作用的统治集团的阶级属性;②战争的目的和动机;③在战争中实施的政策。民族战争的积极功能是:①增强民族内部凝聚力;②为各民族人口大规模、大范围的流动迁徙打开了通道,从而为各民族的重组和融合创造了条件;③是对一个民族最严峻的考验,给各民族提出了为赢得生存和发展而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课题;④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当然,民族战争也存在造成各族人口锐减、社会生产力严重破坏以及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的湮没和一些民族的消亡、增加民族间的隔阂等消极功能。评价民族战争、应当从道义评价和功能评价两个方面着手;道义评价和功能评价既要严格区分,又要合理结合;要有关于正确对待中国历史上所有民族的基本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迁徙对锡伯族历史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迁徙对锡伯族历史发展的影响张雷军锡伯族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之一,共有172847人,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新疆、北京和全国其它一些省市。锡伯族如此分散的分布状况,是由历史上四次大迁徙所造成的,迁徙,是锡伯族历史中一个突出的现象。“锡伯”是锡伯人...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主题的历史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民族工作是党全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都有明确的民族工作主题: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是党在革命时期民族工作的主题;追求民族平等、团结与经济发展是党在建设时期民族工作的主题;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党在改革时期民族工作的主题。考察党的民族工作主题的历史演进,有助于对当前党的民族工作主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