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你看,这是我84年春节的照片。那时的年味多浓呀?”随着羊年脚步的临近,周末,我和女儿开始打扫房间、筹备年货,准备欢欢喜喜过大年。无意中找出了一本80年代的像册,翻开第一页,一张我穿西服过年的照片映入眼帘。凝视着照片中的人物和往事,80年代过春节的场景像一幕幕电影在脑中浮现。  相似文献   

2.
说来有趣,也许因为我的名字叫大年,媒体的编辑朋友就要我写过年的文章“,赵大年过大年”,图个喜兴。电视台的朋友春节还把我弄到地坛公园去“出镜”,讲老北京人怎样过年,从初一讲到初七“,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回赚……”寒风中脱掉大衣穿唐装,差点把我冻病了。播出时给我  相似文献   

3.
杂说过年     
文刃 《老友》2008,(2):22-22
通常说过年,我们都是指的过春节。掐指数来,春节都过了六七十个了,可要我来说过年,却不知从哪儿说起。小时在乡下,老人们总是说"小孩子望过年","叫化子也有三十夜"。可见,过年在人们心目中有多重的位置。我们的那个乡村,当年很是闭塞、贫穷,但对过年  相似文献   

4.
正贴年画、写春联、请福字、剪窗花、放鞭炮,过年染上了喜庆的红色;买年货、穿新衣、包饺子、团圆饭,过年饱含着浓浓的亲情:逛庙会、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舞龙灯、耍狮子,过年充满了欢快的笑声……几千年,中国人的年就这样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地一路走来。多年来,我收藏了40多幅规格不一的反映春节习俗的黑白老照片,它们默默无声地记录下春节传统习俗。每每欣赏这些老照片,一缕缕年的味道便从  相似文献   

5.
刘荣昌 《老友》2021,(2):24-24
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我,儿时生活在乡下,那时最盼望过年,因为新年能穿上母亲做的新鞋。黑色条绒鞋面,洁白的鞋底,朴素的美会让我高兴一个春节。我家兄妹三人,母亲为了我们每人都能有新鞋穿,要在年前两三个月就开始准备。纳鞋底是基础工作,鞋底的主要原料是秋天备下的袼褙:在炕桌上或案板上先铺上一层报纸,在报纸上刷上第一层糨糊.  相似文献   

6.
这就是我     
过年,对于孩子来说,是最期待的。因为在春节里可以到亲戚家拜年,可以放烟花,还可以得到压岁钱。所以我最喜欢过年了。  相似文献   

7.
外迁和回流     
正临近过年,朋友圈里一位好友分享了一条公号的文章《二十年前的春节才叫过年,如今只能算放假》,好友在转发时评论道:哪有什么"年",不过就是和小伙伴们说,"下周见",况且还有各种"说见就见"。看到这条朋友圈内容的时,我会心一笑,深表认同。于我而言,过年也只是一个具有时间坐标意义上的假期,和假期天数相同的国庆节相比,无非是增加一些"吃吃喝喝"的聚餐,过年纯粹是多吃几顿的长假。  相似文献   

8.
三代人过年     
爷爷奶奶年轻时过年,自己动手纺线,用自己织的布缝新布褂,穿得很仔细: 爸爸妈妈小时候过年,穿着用自己家缝纫机做的新衣服,美得了不得: 我现在过年,穿着“米奇”  相似文献   

9.
亚龙 《金陵瞭望》2006,(4):16-16
近日,有媒体报道“春节黄金周,南京至少有3万多市民在图书馆里过大年”,言语间满是自豪与欣喜。要知道文明过年是应该的,轻松过年是惬意的,旅游过年是享受的,可如此之多的人用脑袋过年却是让人意想不到的。  相似文献   

10.
姜少勇 《社区》2008,(7):56-57
也许是随着年岁的日益增长,也许是日常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我的心目中,年味儿是越来越淡了,没有了过去那种每逢春节就兴奋不已的心跳感觉。过去,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辛苦劳作一年,只有在春节时,才能穿上一件新衣,吃上几顿酒肉和水饺,小伙伴们才能由着性子撒着欢儿地疯玩几天。所以,民间才有了“小孩盼过年,大人盼种田”的说法;  相似文献   

11.
今年的春节特别冷,我站在满树的梅花下,把手笼在兜里,脸颊边丝丝掠过沁透暗香的凉风,看着阴沉沉的天空,开始天马行空起来。小的时候,总是盼望过年,几乎从腊月就天天数着日子等待,一放寒假,早早的把作业做完,我的春节开始了,跟着妈妈去采买年货,那个年代,金钱和物质都很贫乏,家里每年过年要准备的也不过是为数不多的几样必备品,其中总是少不了鞭炮。  相似文献   

12.
四斤白面     
1960年的春节还有几天就到了,尽管国家进入了三年困难时期,从上到下每人每天不足一斤粮,可人们对春节还是有一种期盼之情,尤其像我这样读中学的学生盼过年的心情更加强烈。  相似文献   

13.
《社区》2010,(2)
时下春节,大城市里多了一些留守族,他们有的因为过年还要坚守岗位,有的因为天气恶劣无法选择交通工具回去,还有的外来务工人员因为买不到票回不去家。在异乡过年,会不会很寂寞,很失落?社区居委会没有忘记这些回不了家的居  相似文献   

14.
打包     
齐雪瑶 《新少年》2013,(Z2):62-63
过年了,姥姥说今年要去饭店过春节,家人们一致同意。因为姥姥的生日正好是春节,真是一举两得呀!前些天,我在电视上看到了一则新闻:舌尖上的浪费。我们中国人浪费现象严重,大中院校的食堂,大饭店的餐桌每年浪费的粮食能够让两亿人吃上一年。我看完后震惊极了,我们国家怎么浪费这么多的食物?很多国家还没有两亿人呢!我隐隐约约还记着媒体提倡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节约粮食。想到姥姥的生日,我的脑海中有了一个小主意。  相似文献   

15.
小时候家里日子过得紧,我们兄弟五人的衣服、鞋子全是母亲一针一线亲手缝制的。有一年腊月二十左右,我脚上的鞋破得实在没法穿了。母亲说:“先穿新鞋吧,反正离过年也没有几天了。”我高高兴兴地穿上新鞋,去找小伙伴在一盘石磨上玩拍球。  相似文献   

16.
几年前看到一篇文章讲,“别老说‘春节吃饺子’”.作者是宁波人,到北京上大学之前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饺子,可是每到春节,电视台总充斥着回家吃饺子的画面,他们似乎传递这样一个信息:中国人都是吃饺子的.可事实上,我们也是中国人,但我们不吃饺子,很有些愤愤不平的味道. 宁波兄弟说得没错.春节吃饺子,主要是北方人,南方人大都是吃汤圆.我的老家重庆,几十年前还属于四川,以吃稻米为主,过年就是吃汤圆的.  相似文献   

17.
詹华 《山西老年》2011,(4):24-24
那一年的春节,为了与家人团聚,我骑着一辆自行车,足足花了三天的时间,从北京赶回东北老家过年。那时,我在北京一处建筑工地打工。春节前五天,一位东北老乡夏大哥,不慎从二楼脚手架上坠落,被送进了医院。平素我与夏大哥关系不错,包工头便派我去护理他。第二天,夏大哥的家人从东北匆忙赶到。  相似文献   

18.
"真的非常感谢热心的乡贤,过年还不忘记我们这些老人家,我感到这个春节格外地温暖。"2月17日,南雄市水口镇篛过村71户低收入家庭接过乡贤出资赠送的米花糕、猪肉等慰问品时纷纷激动地说。新春佳节临近,南雄市水口镇篛过村里到处充满喜庆的氛围,为了让村里的低收入家庭开开心心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该村30多位乡贤致富不忘乡亲,怀着一颗回馈家乡的心,共同捐资开展  相似文献   

19.
《社区》2008,(24)
电视过年、旅游过年、短信拜年等,正与传统年俗一道,丰富着中国人的年文化。每个春节都有人批评"年味"不足,但不难发现,一些新年俗已经逐步巩固了自己的"江湖地位",它们被演化,被固定,最终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喜爱和理解。在  相似文献   

20.
过年回谁家     
《社区》2008,(24)
春节是亲情的节日,陪爸妈过年?还是陪岳父岳母?这个事情如今是独生子女的小两口头痛的问题。去婆家妻子不高兴,去岳父家丈夫不满意,本来过春节是件开心的事情,可是怎样处理好回谁家过年这件事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