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罗贯中《三遂平妖传》看《水浒传》著者和原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浒传》有两个大问题,一个是著者问题,一个是原本问题。著者问题,明代有几种说法,有说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的,有说罗贯中著的,有说施耐庵著的。到明崇祯末年,金圣叹刻贯华堂《水浒传》说是东都施耐庵著,而断七十回后为罗贯中狗尾续貂。自贯华堂本流行之后,《水浒传》著者始为施耐庵所专有,一直到了今天。原本问题,在明朝嘉靖间就已经存在原本非原本这一件事实。到本世纪二十年代,曾展开过一场《水浒传》有无七十回古本的争论。有七十回古本,全书只到梁山泊英雄大聚义为止,无七十回古本,则全书为百回,包括受招安、征辽国、平方腊部分,这是一个关系到划分一部著作的性质问题。  相似文献   

2.
关于《水浒传》的作者问题,至今为学术界一桩未了的公案。但总其各种说法,不外有三种———罗贯中著;施耐庵、罗贯中合著;施耐庵著。我们认为:《水浒传》作者为罗贯中,“施耐庵”为罗贯中的托名。有关“施耐庵”为托名的说法前代学者早已论及,清人周亮工就提出过质...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竺青、李永祜研究的基础上指出,高儒《百川书志》著录的“《忠义水浒传》”(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具有《水浒传》祖本所应当具备的连接《水浒传》创作生成过程与传播接受过程的居间特征;后世刊刻者对其题署的不同理解与随意取舍,则成为五百年来人们在《水浒传》著者问题上争执不休的原因。用上述观点综合分析有关的考证材料与研究成果,可以认定,施耐庵是《忠义水浒传》最初稿本的唯一撰著者。  相似文献   

4.
陈辽 《江汉论坛》2012,(10):100-104
从三个真实的墓志铭,可推算出施彦端的生卒年,生年为1332年,卒年为1406年。用系统方法可以初步判定施彦端即施耐庵。小说家罗贯中年龄大于施耐庵,生卒年约为1280-1360年,因此,《水浒传》不存在施作罗编的问题。《水浒传》应为罗贯中、施耐庵合著。  相似文献   

5.
龙协涛 《文史哲》2002,9(1):76-81
关于《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主题、社会价值和艺术手法,学术界存在种种争论,聚讼纷纭。如果运用西方的接受美学理论,就能获得一个新的读解视角。在不断开掘这两部书的美学意蕴方面,应提倡认同而不求同,存异而不逐异;或者说,毋须共同理解,但求各有卓见。罗贯中、施耐庵加工整理创作这两部书,只是做了从民间流传到文人创作的文本赋形工作,而被称为作品的《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则应理解为从民间流传、到文人创作、到接受传播这样一个动态的、完整的真实存在。  相似文献   

6.
从水浒戏和水浒叶子看《水浒传》的成书年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的成书年代,学术界至今尚未取得一致认识。多数人坚持《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著作权归施耐庵和罗贯中两个人。我认为这种传统的元末明初说,根本没有确实证据。试问,嘉靖以前哪一本书里记载过元末明初戏曲作家罗贯中写了《水浒传》小说?哪一本书里记载过元人施耐庵的身世经历并创作《水浒传》?朝廷的哪一条禁令提  相似文献   

7.
因评点《水浒传》和《西厢记》而得大名的金圣叹,他的艺术见解,有些是当时颇为独到的,当然也有他的阶级偏见和时代局限。而且删改原书,自称获得古本,那手段也实在使人摇头。至于《第五才子书水浒传》卷四那篇所谓施耐庵“自序”,则更是伪品,也早有人指出了。但是何以证明它是伪品,而又是金圣叹所伪造的?’辨伪者还未举出有力的理由。严敦易先生曾经怀疑这篇施《序》本来不是拿来序《水浒》的。“因为他一句话也没有涉及《水浒传》的任何  相似文献   

8.
我国著名评点家、清朝名学者金圣叹在《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这篇脸灸人口的佳作中,对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所用的不同思维方式作了十分精彩的论述。即便是现在,读来也给人以难得的启发。金圣叹论述这一问题的开头就很值得我们玩味。他说:“盖耐庵当世之才,吾直无以知其际也。”①连金圣叹自己对施耐庵创作才能的了解都还只是处在不知深浅的皮毛阶段,这岂不给热情和期望值都正高的读者当头泼了一瓢凉水?其实,这只是手执妙论“牛耳”的金圣叹为掀起文章的“波澜”,在那里“卖关子”!正当读者的阅读兴趣和热情…  相似文献   

9.
古典名著《水浒传》,在我国可说是家喻户晓,老幼尽知。然而,这部优秀文学作品的成书年代和作者,我们至今还不能确切地知道,这不免令人遗憾!但是,在我看来,《水浒传》当成书于洪武四年到十年(1371—1377)之间;其作者并不是元人施耐庵,而是罗贯中。本文拟就上述问题,加以探述,不妥之处请行家们指教。  相似文献   

10.
明代对《水浒》的推崇与禁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浒传》的成书时代现在还没有完全一致的意见,不过它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和发生明显影响却是明嘉靖时开始的。因此,研究一下《水浒传》对于嘉靖以后的明代社会的影响,能够启发我们进一步认识《水浒传》的真正价值。本文拟从嘉靖以后明人对于《水浒》的看法中寻绎出这一影响的主要方面,以加深我们对《水浒传》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金圣叹腰斩《水浒传》无可怀疑──与周岭同志商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世纪《水林传》研究的重要成绩之一就是基本弄清楚了《水讲传》的版本源流,而金圣叹在袁无涯刊一百二十回本《忠义水游全书》的基础上截去招安以后部分并对前面部分进行调整、删改、增补而成《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讲传》,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文学评论》1998年第1期发表了周岭同志题为《金圣叹腰斩<水浒传>说质疑》(以下简称《质疑》)的文章,对这一“几成定论”的问题提出不同意见,认为金圣叹不曾腰斩《水浒传》,金圣叹所用的底本“是嘉靖时人据郭勋百回繁本腰斩而成的本子”。由于这个问题牵涉到《水浒传》研究的方方面面,因…  相似文献   

12.
李万生 《云梦学刊》2005,26(6):91-94
《水浒传》书名“水浒”当源自《诗·大雅·緜》;作者施耐庵对宋江等人的结局无限的哀惋浩叹,其以“水浒”名书的用意十分深刻委婉。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古典小说中,最早完成的大著就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和《忠义水浒传》,后者向来被认为是罗贯中和施耐庵的合著,前者被视为罗贯中作。但我认为“施耐庵”乃是明嘉靖初年撰写《忠义水浒》的一个文人托名或笔名,其人实不可考。至于罗贯中,根据贾仲明的《录鬼薄续编》其人固非子虚,但其生卒年则不易断定。他是一位戏曲家,是肯定的,但却没有确凿的材料证明他既是《水浒》的始撰人,又是《三国演义》的唯一作者。  相似文献   

14.
李丹 《北方论丛》2007,(3):29-32
从鲁迅对施耐庵及《水浒传》的考证评述和鲁迅对《水浒传》的接受情形看,鲁迅不畏强权,勇于反抗压迫,荷戟鏖战的抗上精神以及崇尚“个人的自大”的独异精神实源于他对《水浒传》文本的缜思细琢和穿越历史时空的联想。在文学层面上,鲁迅从大众语、小说笔法、人物塑造及“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的维度上获得了解读《水浒传》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水浒传》的饮酒描写溶入了整个社会的饮食文化之中,并带动整个故事的方方面面,既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又加剧了小说的冲突与矛盾,使故事情节既扣人心弦又妙趣横生。《水浒传》以酒始,以酒终。英雄好汉、平民百姓的饮酒行为,众口流传,形成了独特的酒文化。  相似文献   

16.
六才子书     
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评论家金圣叹把屈原的《离骚》,庄子的《南华经》,司马迁的《史记》、杜甫的诗、施耐庵的《水浒传》、王实甫的《西厢记》,依次称为第一才子书、第二才  相似文献   

17.
一年来,《水浒》研究领域中最受重视关注、而又最为复杂错综的课题,大约莫过于施耐庵研究了。国内许多报刊相继发表了一批有份量的考证研究论文,大体上提出了以下三种主要观点:一、认为《靖康稗史》的编者耐庵就是《水浒》作者施耐庵,他是宋末元初钱塘人;二、认为施耐庵是元末明初海陵白驹场人,即今兴化施家桥、大丰白驹镇施族的祖先;三、认为施耐庵是郭勋门客的托名,《水浒》成书年代不早  相似文献   

18.
本世纪初,定一在《小说丛话》中指出:“施耐庵之著《水浒》,……以雄大笔,作壮伟文,鼓吹武德,提振侠风,以为排外之起点”。①当时日本有《水浒传》译本,其批语也云:“《水浒》之有益于初学者三:起勇侠,斯尚气概矣;解小说,斯资俗文矣;鼓武道,斯资信义矣”。②燕南尚生因而称道《水浒传》,“作者知立国之道,在于强兵,欲强兵非有尚武精神不可”。③  相似文献   

19.
《水浒传》“梁山”叛逆群落的悲剧性内在于“梁山”自身。蕴含于“梁山”首领宋江形象中的忠与叛逆的矛盾冲突与蕴含于“梁山”群体形象中的义与叛逆的矛盾冲突之间的同构互渗,是构成《水浒传》悲剧性质的基本根源。从整体性的高度看,《水浒传》又是统治者与叛逆者共同的悲剧,这是由二者共有的两种悲剧性内涵(悲剧的实体性内涵:社会与历史周期律之间的冲突,悲剧的观念性内涵:人性与奴性的冲突)所决定的。而从作者的观念世界与《水讲传》小说世界的内在联系看,水泊“梁山”既是作者抗上意识的行化,也是作者乌托邦理想的折射,同时也是作者忠义价值观念的投影,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水浒传》的悲剧也就是作者施耐庵观念的悲剧。  相似文献   

20.
一九八二年曾经在全国掀起了一场“施耐庵热”。这场“施耐庵热”以在扬州举行的“施耐庵文物史料考察鉴定座谈会”为高潮,以在北京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召开的施耐庵文物座谈会为转折点,而以在武昌举行的一九八二年《水浒》学术年会为尾声,先后有广大的《水浒》研究工作者和文学史家、历史学家、文物鉴定专家参加讨论,并引起了海外汉学家的注目。现在这场“施耐庵热”虽已过去,有些问题却很值得我们冷静地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