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中西方哲学形态的新一轮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 ,关于中国哲学的资质重又成为哲学界关注的话题。本组笔谈以学界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核心“是论”(本体论 )研究的进展为基点 ,指出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看 ,中国传统哲学都不存在“是论”的特征 ,于是就有了对中国哲学合法性的焦虑 ;并指出中国哲学的存在是事实 ,只是当人们根据西方哲学的观念和框架加以审视 ,才会对它的资质产生怀疑。论者或是分别以胡适、冯友兰与金岳霖为例 ,分析他们构建中国哲学史所依傍的正是以“是论”为核心的西方哲学 ;或是以中国哲学的存在为事实 ,提出对中西方哲学形态作新一轮比较研究的思路。中国学者能否突破两千多年西方传统哲学观的束缚 ,担当起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观的使命 ?我们期待本组笔谈将引发出新的思考与新的话题。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 ,关于中国哲学的资质重又成为哲学界关注的话题。本组笔谈以学界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核心“是论”(本体论 )研究的进展为基点 ,指出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看 ,中国传统哲学都不存在“是论”的特征 ,于是就有了对中国哲学合法性的焦虑 ;并指出中国哲学的存在是事实 ,只是当人们根据西方哲学的观念和框架加以审视 ,才会对它的资质产生怀疑。论者或是分别以胡适、冯友兰与金岳霖为例 ,分析他们构建中国哲学史所依傍的正是以“是论”为核心的西方哲学 ;或是以中国哲学的存在为事实 ,提出对中西方哲学形态作新一轮比较研究的思路。中国学者能否突破两千多年西方传统哲学观的束缚 ,担当起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观的使命 ?我们期待本组笔谈将引发出新的思考与新的话题。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 ,关于中国哲学的资质重又成为哲学界关注的话题。本组笔谈以学界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核心“是论”(本体论 )研究的进展为基点 ,指出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看 ,中国传统哲学都不存在“是论”的特征 ,于是就有了对中国哲学合法性的焦虑 ;并指出中国哲学的存在是事实 ,只是当人们根据西方哲学的观念和框架加以审视 ,才会对它的资质产生怀疑。论者或是分别以胡适、冯友兰与金岳霖为例 ,分析他们构建中国哲学史所依傍的正是以“是论”为核心的西方哲学 ;或是以中国哲学的存在为事实 ,提出对中西方哲学形态作新一轮比较研究的思路。中国学者能否突破两千多年西方传统哲学观的束缚 ,担当起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观的使命 ?我们期待本组笔谈将引发出新的思考与新的话题。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 ,在我国的哲学研究中 ,西方现代哲学研究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有趣的是 ,这两个不同的领域中从事研究活动的学者却常常处在“鸡犬之声相闻 ,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中 ,偶尔有一些对话或交流 ,但与其说它们是学术性的 ,毋宁说是礼节性的 ;人们是如此专心致志地在自己的领域中进行耕耘 ,以致于很少去反思这两个研究领域之间的关系。我们这里说“很少去反思” ,表明这样的反思仍然是存在的 ,但却处在边缘化的状态中 ,既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也没有产生出任何积极意义上的成果。据笔者所知 ,有学者主张西…  相似文献   

5.
英国当代汉学家雷蒙·道森列举了某些西方学者看不起中国哲学的三条理由:一是认为中国哲学没有发展出现代性因素,二是认为中国哲学中缺乏那些只有西方哲学才有的问题,三是认为中国哲学没有认识论。他认为这些理由虽然最初是由某些不了解中国哲学的西方学者所提出,但却被某些现当代的中国学者所接受并加以论证和宣扬,从而又更为强有力地影响了西方学界的中国哲学观。本文试图依据海内外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新成果,特别是船山哲学研究的新进展,来廓清道森所列举的那些"影响许多人对中国的看法的陈腐误解"。  相似文献   

6.
一、在哲学理论发展与当代人类实践的交汇点上  哲学新生点要么产生于理论发展中的某些关节点或生长点 ,要么来自社会实践或科学所提出的时代性哲学问题 ,而社会认识论的提出则恰恰是这两个方面的内在结合 ,是哲学发展逻辑与当代社会实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交汇点。从理论的角度看 ,社会认识论问题的提出是对于哲学尤其认识论发展前景的一种积极展望。在1978年以来的中国哲学尤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长足发展历程中 ,认识论研究一直处于一种领先的地位。这种情况应该说是有其必然性的。从广义上说 ,哲学本身就是人的一种自我意识 ,而且是人类自…  相似文献   

7.
《文史哲》2017,(2)
中国哲学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的状况不尽如人意,一个直接原因在于,西方主流哲学家对中国哲学缺乏兴趣,而这种缺乏本身既导致又成因于他们对中国哲学(之价值)的无知。研究中国哲学的学者有责任激发西方哲学家对中国哲学的兴趣,尤其是通过展现中国哲学恰好可以对西方主流哲学家所关注的(至少某些)问题提出一些有意思的观点。我们的做法是:"虽然我们让西方哲学决定讨论什么问题,但我们让中国哲学对全部问题有最终发言权。"在西方哲学语境中从事中国哲学研究的专家,除了要接受奥伯丁所谓的"双重约束"——即应该能够向西方主流哲学家表明,中国哲学传统中有一些既为西方哲学家所不熟悉,而又不是他们完全不熟悉的东西,还需要接受第三重约束,即他们向西方哲学家所呈现的中国哲学,应该是建立在对中国哲学家的认真的文本和历史研究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哲学”从业者所应具备的素质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大陆从事"中国哲学"研究、教学的人员仅有400人左右,而当时日本从事"中国哲学"教学研究的却有3000人之多。到现在中国从事这项事业的人员已大大增加,他们大多继承了老  相似文献   

9.
我国哲学界对俄罗斯哲学 (苏联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 )研究的称谓要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体系是由苏联哲学家创造的 ,这是不容否定的事实。苏联哲学带有政治化的特点 ,它导致苏联哲学某些学科的研究被忽视。我国从事苏俄哲学研究工作者应重视这方面研究 ,以使世人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谛。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哲学带有浓厚的伦理特性,这是研究中国哲学史的学术界同仁多所赞同的。这里要谈的是这种伦理型哲学在思维方式上的特点,及其对于我们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 (一) 中国哲学普遍具有“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这是其宇宙观的基本观点,也可以说是伦理型哲学在思维方式上的主要表现。天与人,所谓“天”,本指“天道”,即自然规律、宇宙根本;所谓人,则指“人道”,即  相似文献   

11.
杨学功 《河北学刊》2005,25(4):35-42
近两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进展.随着"回到马克思"、"重读马克思"之说的兴盛,马克思文本研究格外引人注目.目前讨论的重点是马克思文本研究方法论问题,特别围绕有学者提出的"以文本为本位"研究纲领,展开了富有意义的学术争鸣;与此同时,马克思文本研究开始向某些实质性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也呈现出新的特点,除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理论成果的研究外,学者们从学理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提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而把这种研究的目标锁定于建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新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对话范式的兴起,有利于打破学科壁垒,使哲学对话走向"内在视城",对构建适应时代生活需要的当代中国新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冯契先生基本上没有写过专门讨论西方哲学的论著,唯一的例外大概是他为笔者和另一位作者合著的《马克思恩格斯同时代的西方哲学》一书写的序言。然而,这并不等于他没有深入研究过西方哲学。冯先生多次谈到他跟金岳霖先生读休谟的《人类理解研究》和布拉德雷的《现象与实在》的情形;他后来的著作——不管是构造他自己体系的三卷《智慧说》,还是系统反思中国哲学传统的《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和《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都充分反映出作者在西方哲学方面的深刻造诣。当然,他研究西方哲学的最终目的不在于理解西方哲学本身,而在于把它当作与中国哲学进行比较的参照系、把它当作提出自己哲学观点的理论  相似文献   

13.
自21世纪初以来,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当代中国哲学日益成为中国哲学研究者和工作者的理论自觉。我们看到,在中西马哲学会通的语境中,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都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出发,围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借助不同的理论资源,提出了诸多独到的见解,这大大推进了当代中国哲学构建。那么,在中西马哲学会通的语境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将有何作为?这个问题事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也事关当代中国哲学的构建。这里,笔者将围绕这一问题做一点思考,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哲学的儒学、道学、玄学、理学等几大学派,都有自己的范畴群或范畴体系,也都论述过中国传统哲学中最早的范畴之一——"和",而且这种论述是历时几千年而不衰的.可是思想史界对"和"范畴的研讨却非常薄弱,至今仍没见到有比较系统的研究成果.作者想在这里谈一些看法,作为讨论.重点是要研究"和"范畴在自然哲学、政治哲学和艺术哲学中的具体内涵和作用,并从这个角度来探寻中国传统哲学的某些特质及其历史功过.  相似文献   

15.
春节期间,笔者怀着尊敬的心情拜访了丁宝兰教授。丁教授热情地接待了笔者,并以近代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为中心话题,谦虚地谈了他教学和科研的情况。丁宝兰教授,广州市人。1917年2月6日出生。1942年取得中山大学教育哲学硕士学位。历任中山大学、广东法商学院等校的讲师、副教授、教授。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兼中国近现代哲学研究室主任。丁宝兰教授从事教学工作已有四十五个年头。他先后担任过教育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欧洲哲学史、中国哲学史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他现任中国哲学史专业硕士研究  相似文献   

16.
论中西哲学的会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宣孟 《社会科学》2005,4(5):79-92
自从提出中国哲学中不存在西方ontology以后,有一种新的观点,试图为不同于西方ontology的所谓中国哲学本体论作辩护,并欲以此会通中西哲学,这实际上涉及到什么是哲学的根本问题。从逻辑上说,在中国哲学中寻找本体论,仍未脱出西方哲学观念的框架,而会通中西哲学的历史任务则必定要求传统哲学观念的更新。根据唯物史观可以初步探讨出新哲学观念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李维武教授,在您从事的中国哲学研究中,20世纪中国哲学研究无疑是最主要的领域。我们今天的访谈也想以此作为主题,着重探讨拓展20世纪中国哲学研究的思维空间问题。首先,想请您谈一谈您是怎样走上哲学道路,又是怎样进入20世纪中国哲学研究的。  相似文献   

18.
20多年来笔者所从事的学术研究活动大体有三个方面 ,一是艺术哲学 (或者叫作文艺美学、艺术美学 ) ;一是中国古典美学 (主要是李渔美学 ) ;一是中国百年文艺学学术史。本书内容集中于第一个方面——艺术哲学 ,所以取名为《艺术的哲学思考》。  “艺术哲学”是黑格尔对他的“美学”的定名和定位。对于黑格尔美学来说 ,这个名称是恰切的。因为黑格尔把“美的范围”定在艺术 ,他在美学中讨论的就仅仅是“艺术的美”,所以他的美学自然就是“艺术哲学”了。不过 ,在笔者看来 ,美学同艺术哲学还是不应该划等号的。因为“美的范围”不限于艺术。…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有一段著名的论述“辩证法唯物论是宇宙观和方法论的一致体。”把世界观转过来去分析问题,去指导工作,就成了方法论。 毛泽东的这一观点,作为不证自明的命题已列入中国哲学教课书。但是近年来,这一观点被认为是“左”的东西,说“这个命题的提出,实际上是“左”的教条主义思想在哲学中的反映”。笔者持与此相反的看法,认为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只是由于过去未做过具体的论证,才引起了某些误解。现将这一命题论述如下,以求教于哲学界。  相似文献   

20.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当代中国时代精神必须被哲学所表征。出场学就是以表征当代中国时代精神而产生的哲学形式。承认研究"范式"的多样性是"出场学"存在的基本前提,或者说,没有范式思维,就没有出场学存在的合法性。而出场学之所以能够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方法论前提,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是一种以解决马克思哲学在某些状态下的"缺场"问题为背景、以构筑与当代中国历史语境相适应的哲学研究范式为目标的哲学研究体系。出场学存在的最为重要意义在于,它以解决社会实践问题为主旨,试图在理论思维上实现对现实生活世界问题的"在场"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